开国中将刘志坚回忆陈赓第4兵团参加渡江战役千里追击解放南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9:46 1

摘要: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中国的军事形势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敌我力量对比业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占有优势。国民党军主力已基本上被歼,残存的100多万作战部队被迫退却到长江以南及部分边远省区。日暮途穷的蒋介石企图凭

宜将剩勇追穷寇

—忆渡江战役中的陈赓司令员和第4兵团

刘志坚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中国的军事形势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敌我力量对比业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占有优势。国民党军主力已基本上被歼,残存的100多万作战部队被迫退却到长江以南及部分边远省区。日暮途穷的蒋介石企图凭借长江天堑来阻我军于长江以北,梦想造成“南北朝”的局面,然后卷土重来。

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我们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及时地向全党全军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令。

商丘受命

1949年1月29日,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适应渡江作战的新形势,中共中央中原局在商丘召开了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1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研究部队整编等工作。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陈毅、邓小平、张际春、陈赓、李达、陈锡联、谢富治、苏振华等。刘伯承因出席中共中央在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尚未返回。当时任桐柏区党委书记、桐柏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原野战军10纵政治委员的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议。邓小平政委传达了中央会议的精神,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说中国革命眼前就快胜利,快胜利问题就愈多愈复杂。要学习党的战略方针、策略步骤。要站稳立场,采取坚定态度,反对无政府主义、无组织、无纪律。陈毅最后对会议作了总结,他是在贾汪参加了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后,于1月底回到中原的。

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我中原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野战军下辖第3、第4、第5兵团。

继而成立了由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陈赓、李达5人组成的第二野战军前委,邓小平为书记。会议结束时,邓小平政委找我谈了话,说:“你不要回桐柏了,到4兵团去当副政委,与陈赓一起抓渡江准备工作,加强新区政策、纪律教育。你是做了多年政治工作的,也有经验,你去我是放心的。”听说要我到4兵团工作,特别是与陈赓同志一起共事,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我们彼此早就熟识,他对我非常热情。陈赓同志是早就闻名于世的传奇式的人物,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高才生,为人谦逊耿直,很有军事才华,战功彪炳,勋绩赫赫,是我军久经考验的大智大勇的老资格将军,跟他在一起工作是可以学习到不少东西的。

2月9日,我随陈赓驭车抵达漂河,司令部设在漂河市近郊的课河碧。为了把商丘会议的精神迅速传达贯彻下去,我们从11日开始,先后召开了4纵、9纵团以上干部会议,陈司令员传达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及中原局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并组织干部结合部队实际进行了}}破从而使大家的思想迅速统一到迎接渡江南进上来。

4兵团是2月14日正式宣布成立的。遵照中央军委统一整编的命令,决定由中原野战军4纵、9纵和豫西地方部队之一部,以及淮海战役起义之廖运周师,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陈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郭天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我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3,14,15军。13军以第4纵队之第10,13旅及豫西军区武装一部编成,军长周希汉,政治委员刘有光;14军以第4纵队之第11,22旅及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廖运周师和豫西军区一部编成,军长李成芳,政治委员雷荣天;巧军即原第9纵队,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兵团直属一个榴炮团,各军直属山炮、工兵、通讯、侦察、轴重5个独立营。

经过整编、干部进行了调整,部队得以扩充,特种兵大为加强,使我军正规化建设大大迈进了一步。

兵团成立后,首先在浑河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团以上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中央军委2月8日(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和党的新区政策,为尔后渡江南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野战军首长对这期训练班极为关心和重视。刘伯承司令员乘火车2月19日子夜来到了兵团驻地,次日向兵团团以上干部作了目前形势和任务的重要报告。他在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渡江南进的指示后,以十分高兴和自豪的心情,深切地说:“大家想想,你们兵团是怎么来的呢?”

会场上静悄悄的。只有刘帅那宏亮的、充满激情的声音在回荡着。大家的心也随着刘帅的情感起伏而变化着。那硝烟弥漫的战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一一涌现在眼帘: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在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岁月,在8年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我们从弱到强,变守为攻,从保卫延安到晋南战役,又从晋南、豫北跃进到中原。在陇海线上,在伏牛山东麓,在3路大军会师的平汉路南端,在洛阳,在陕南,在南阳,在郑州,在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中……那一件件、一段段用血汗写成的光辉历程,犹在眼前。刘帅不时深沉地望着在座的各位同志,十分亲切地说:“我们的部队是在党的领导下,含辛茹苦,流血牺牲建设起来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光荣呀!”在讲到南下渡江作战时,他说:

现在党命令我们打过长江去,我们要在中国解放前夜的最大战役行动中,创造更大的光荣。是的,就是为了这个,各行各业的人们怀着极度兴奋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拥进了渡江的行列。

继而,兵团又在2月底向所属部队发出了开展“渡江歼敌立功运动”的号召,在兵团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各部队纷纷召开誓师大会,决心书、请战书如雪片似地飞往兵团部。

3月8日,这是江北初春一个晴朗的日子,兵团部在漂河广场召开了渡江南进誓师大会。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四周张贴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等标语,戎装整齐的指战员们不断喊着响亮的口号列队进入会场,表现出威武之师的高昂斗志。会场上,人坐得满满的,周围也挤满了群众。根据兵团党委的决定和陈赓司令员的指示,我在会上宣读了野司关于渡江南进的命令,并作了南进的誓师动员讲话,记得大致要点是:

第一,要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和上级的命令,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在渡江歼敌中立功;

第二,要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高度的阶级友爱精神,实行思想上、体力上的互助,巩固好部队,打过长江去,争取获得最大的光荣;

第三,要努力学习党的政策,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执行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四,全军要努力走向正规化,克服游击习气。

接着,在部队代表发言表决心之后,漯河市梁市长飞步走上讲台。他提高了嗓音,激动地说:和大家的心情一样,我们漂河人民也等急了,希望你们快快打过长江去,解放那里受苦受难的人民。你们在前方打仗,我们在后方努力生产支援你们,做你们的好后勤。让我们前后方来个大竟赛吧!

最后,大家群情激昂,高举红旗,握拳举枪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前庄严宣誓:“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

南进备战

我兵团所属部队是1月中旬淮海大战结束后,沿淮河北岸西进,集结于深河、周口地区进行整训的。此间,遵照中原军区的统一部署,首先进行了淮海战役总结、评功,召开英模表彰会。继而,在陈赓等同志的精心部署下,展开了渡江南进的全面准备工作;赶印了渡江作战所需的地图,草拟了部队南进作战如何保证人马健康的指示;搜集有关情报资料;组织报话演习,编写通话密语,配发报话机等。

渡江南进的思想政治工作当时搞得也是很活跃的。兵团主要是抓了两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根据各部增补大量解放战士的情况,首先在部队中展开了倒苦水、算血账、挖苦根的阶级教育,认清了地主恶霸和国民党反动派,是劳动人民不共戴天的死敌,是一切压迫剥削的总祸根。进而在此基础上,抓紧了形势教育。自上而下地学习毛主席的元旦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联系国内外斗争的时局变化和部队思想实际,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增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神圣使f}感。大家纷纷表示:“要做全革命,不做半革命”,“实现全国胜利,为人民立大功!”

二是遵照毛主席“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在干部中普遍进行了新区政策、城市政策和团结会师的教育。在团以上干部中继续进行了反对无纪律、无政府倾向的检查,并做出了相应的决议。在士兵中进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新区政策、入城守则等教育。同时,在组织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各部队相继建立了筹粮队、随军银行、群众工作组、纪律纠察队等组织。从而,保障了部队执行新区政策的落实。

为适应渡江南征和大兵团作战的需要,在解决“政治上渡江”的同时,在军事上,兵团司令部向部队印发了刘伯承司令员《关于渡江作战的战术问题)的小册子,还组织总结了淮海大战中步、炮、工协同作战的经验,对特种兵进行了专业集训,并组织有战斗经验的同志对山地、河川条件下作战战术进行了研究。在后勤工作上,扩充了后勤部门队伍,成立了兵站,加强了对弹药物资的运输力量。

遵照刘邓首长的命令,为肃清长江北岸之敌,以便于我军进抵沿江作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派出巧军为先遣军,并由兵团郭天民副司令和胡荣贵副主任随该军行动,直接处理该军战事。

3月5日,15军在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的率领下,以临战的姿态,由周口地区荫蔽南开。部队开进途中,连日大雨涝沱,指战员们发扬团结友爱、连续作战的精神,开展思想体力互助,战胜了疲劳、饥饿、疾病,击退了国民党军的袭扰,连克英山、罗田、太湖县城,3月27日攻占了望江县城及华阳镇和宿松以东老洲头一线的长江北岸,歼灭刘汝明部81师的一个营,并迫使宿松保安团500余人向我投降。

兵团主力是在陈赓和我的率领下,于3月10日由漯河出发的。第13军为左纵队,第14军为右纵队。行动前,兵团要求各军“行好军巩固好部队,保证人马健康”。各军召开了参谋长会议,研究部署行军中的管理教育及设营工作,并派出了先遣支队,调查沿途敌情、道路和粮袜情况,负责维修道路,筹集粮草,扫清土顽残匪。部队出动时,正赶上连降大雨,指战员们在泥水中跋涉,汽车在泥浆中推进,战士们的衣服、背包、干粮袋都淋得湿渡流的,湿透了的衣服紧紧裹住全身,牙齿不时发出咯咯的响声。但是,不管有多少困难,渡江作战的伟大任务,向党和人民做出的豪迈誓言,鼓舞着大家奋勇向前。3月18日9时,兵团主力按预定计划进抵光山、演川地区,兵团前指设在演川城南的福音堂。

3月20日,野战军令我兵团歼灭麻城、烯水、广济一线白崇禧部,使白部误认为我军将南出团风渡江,抄袭武汉。按照兵团的部署,我13军在军长周希汉、政委刘有光的指挥下,于25日晚攻占麻城,守敌弃城向西南之中馆骤逃遁。麻城战斗一与友邻萧劲光兵团南下直逼信阳的行动,造成了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的错觉,从而就“指挥”了白部将在安庆的夏威军主力西调至九江、武穴,将188师从潜山、太湖西调黄梅,为我军尔后渡江南进造成了有利的势头。

3月27日拂晓,陈赓和我率兵团部由麻城到达白果。次日,刘邓首长电令我们:不必攻中馆绎,集结于白果、麻城一线待命。

刘邓首长这一着是十分高明的。它既保障了我二野渡江部队右翼之安全,又可与萧劲光兵团在动作上取得一致。我们研究决定,即令周希汉军集结于白果及其附近,李成芳军集结于麻城及其附近,待机歼敌。当时归二野领导的我友邻萧劲光12兵团,也遵照刘邓首长的命令,以迅猛的动作,于4月1日攻占信阳后,为掩护我兵团的侧背安全,以一部向麻城、宋埠、中馆骚奋力驰进。这时,我兵团为配合第3兵团安庆地区作战和萧兵团的行动,即令各军及独立师各以一部迫近宋埠佯动,迫使白部向汉口收缩。

按照野司的部署,我兵团主力于4月11日进抵黄梅、宿松地区。这一带丘陵起伏。黄梅湖位于宿松城西南40余里,相传三国时,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就曾在这湖里练兵。在这里,陈司令员针对我兵团部队以往不习惯于山地河川、水田作战,在麻城攻击战中伤亡达500余人的情况,要求兵团司令部立即拟订出山地、河川、水田作战战术训练计划。

为了明确兵团各部队的渡江任务,4月14日,陈赓和我驱车前往15军驻地望江长岭铺,与随该军行动的郭夭民、胡荣贵会面,并在这里召开了由各军军长参加的兵团作战会议,研究确定兵团的渡江作战方案。陈赓司令员在传达中央军委和野司关于渡江的命令时说,按照刘邓首长的部署,这次渡江作战,由3兵团担任主渡任务,在安庆以西渡江。我兵团作为预备队,在华阳镇以西保障主渡部队的侧翼安全。我之重炮团调3兵团协助主渡。这次渡江作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我们不能仅仅跟在主渡部队屁股后面渡江,我的意见,巧军作为我兵团的主渡部队,可在华阳镇一带与3兵团部队同时渡江;13军在马档一线保证15军的右翼安全,并力争同时渡江;14军尾15军跟渡,并调山炮、重迫击炮支援两军作战。各军军长一致拥护陈司令员提出的渡江部署,并表示要争分夺秒地做好渡江南进的准备,坚决完成任务。

4月15日,为指挥部队抓紧渡江准备,兵团指挥所由宿松西北的夏家罗进抵徐家桥。即日,接军委电令,渡江作战推迟一个星期,延长至加日至22日渡江。据此,兵团令13军原拟攻占翟港及八宝洲之行动,立即停止。17日接刘邓首长命令:3兵团由安庆以东至极阳镇、5兵团由安庆以西至望江段战斗渡江;我4兵团在华阳镇至坝头段战斗渡江,尔后接9兵团监视芜湖之敌,并准备攻取南京。

接此令后,即日陈赓与我迅即召集兵团机关有关人员研究了作战部署。我兵团突击地段为敌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结合部,地处汤恩伯集团之左侧背。当面守敌为刘汝明兵团之68军,不久前刚从淮海战役南线蚌埠地区败退到这里,战斗力较弱,机动部队甚少,防御正面达200余里。其119师防守湖口至彭泽,143师布防马挡至毛林洲,81师布防在毛林洲至东流段,军部位于至德。但该军沿长江南岸直接构筑有集团工事、炮兵阵地,近岸有堑壕,以火力严密封锁各渡口,江面附有舰艇巡逻。因此,我军对其不可小视,万万不可轻敌。必须全力以赴,认真对待,确保渡江一举成功。

据此,我们的具体部署是:15军为左纵队,并附14军山炮12门、重迫击炮4门,在华阳镇附近强渡,攻占毛林洲及香口以西沿线各高地,并以一部与马路口之13军沟通联络,尔后相机攻占至德。

13军(附14军41师)为右纵队,在八宝洲强渡,围歼彭泽、马挡之敌,并以一部控制马路口,41师控制3号洲,断九江敌舰东援,保障兵团右翼安全。14军尾15军跟渡,渡江后集结在至德西北待命。18日,我们又召见各军负责同志,向他们面授各军之任务。

特别是对准备工作仓促的13军,陈司令员特嘱该军刘有光政委,电告在前方指挥渡江准备的周希汉军长,务须加紧准备,如期渡江。

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是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兵团各部队进抵长江沿岸地区后,怀着极度兴奋的心情,紧张而有序地展开了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作为先遣部队的巧军,在进抵望江地区的第三天,郭天民副司令员就与秦基伟军长率领有关人员亲临江边察看地形、敌情,了解水情、社情,选择南渡出发地域,预定突击登陆地段。13军在进入预定地区后,周希汉军长、陈康副军长分头带领师长和参谋人员,深入沿江地区勘察地形,选择突破地段。各部队首长还与分队干部一起,摆出沙盘,召开“诸葛亮会”,研究渡江战术,使第一梯队的班、组长以上指挥员,人人熟悉地形、敌情,个个明确自己的友邻、攻击目标和方位物。

船只的筹建工作是准备工作中最具有关键性的一环。兵团和各军针对长江北岸船只大部分已被国民党军溃逃南岸时破坏或劫走的情况,在南进途中就确定由副军长和政治部主任负责,抽调干部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一起,着手抓紧动员征集船只的工作,并制订了必要的政策规定,如损坏赔偿,对船工和水手适当补贴救济等,从而,调动了船员们的积极性。同时,还组织出动部队广泛征集,攻打内湖等地土顽迫令其交船。仅15军就派出了5个团协同地方政府动员征集船只,在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下,不到20天就征集到大小船只748条,训练水手1400余名,内群众水手800名,一次可渡1万人。

在此期间,陈赓、郭天民和我,整日忙于检查督促部队的渡江准备工作。在紧张的战备工作之余,陈赓时常吟诵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豪情满怀地抒发着自己迎接胜利的喜悦之情。

陈赓司令员在1949年3月至6月还坚持写渡江战役日记。

他在3月10日兵团部行动前夕,在漯河之福音堂大楼就写出如下豪言壮语:“渡江作战,完成历史任务,对此壮举,不能无记,决心写下去。特志。”经过他努力坚持,给我军渡江特别是4兵团的作战行动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他当时是在紧张的指挥作战间隙,挤出点滴时间废寝忘食悄悄完成的,所以兵团其他领导同志都不知道。直到1982年经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的《陈赓日记》正式发表,我才得以拜读这位人们十分崇敬的战友的遗稿,追忆起值得留念的往事。

飞渡天堑

渡江作战发起在即,为实施靠前指挥,及时处理战事,4月20日,兵团前指在陈赓的率领下,于下午进抵江边的陈氏冲。隐蔽在长江北岸的我军将士,正在静静地等待着伟大时刻的到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月20日下午,国民党南京政府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拒绝了在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就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彻底撕下了“和谈”的伪装。我整装待发的百万雄师在毛主席、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的号召下,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渡江作战。第三野战军中集团首先于4月20日夜,突破芜湖、贵池一线。次日下午。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东集团,又以排山倒海之势,万船齐发,直向江南拥去,一举突破了长江天堑,彻底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了3个半月的所谓“固若金汤”的“立体防线”。

我们4兵团是21日按预定部署在华阳镇至坝头发起渡江作战的。是日黄昏,雨还在哗啦哗啦下着,15军秦基伟军长指挥该军炮兵开始炮火准备。这些平日训练有素的炮兵,随着首长下达的口令,以准确而猛烈的炮火倾泻在刘汝明部68军在香口、毛林洲的各个阵地上,摧毁了敌南岸的灯塔,为我击中的弹药所冒起数丈高的大火,映红了半边天。顷刻间,从截获的敌人报话机中听到,其阵地已“化为一片焦土”。不一会,秦基伟向陈赓报告说:“估计敌人阵地已被摧毁。”

这时候,雨越下越大,待命起渡的我左纵队15军44师,就乘天黑雨急之机,战船齐发,直驶彼岸。船驶至江心时,对岸蒋军曾向我疯狂射击。但我军将士英勇顽强,冒着密集的弹雨,在汹涌的激流中奋力冲击,机枪飞射出万条金线,横扫那滩头阵地的蒋军。仅30分钟,我军就大部登上了南岸。抢先登陆的130团2营的两个连,勇猛地攻占了灯塔支撑点,全歼守敌。该团S连一个排,直冲香口东侧登陆,不顾四面受敌威胁,果敢地攻上香山。131团1营登陆后,会同130团的两个连迅速攻占了香口附近的黄山。至22日凌晨,15军已渡过两个师,军长秦基伟率军前指在44师之后登上南岸,指挥部队向两翼及纵深扩展,肃清残敌,先后击退敌舰7艘的袭击,策应和掩护了友邻与后续部队胜利渡江。23日解放至德后,集结于下隅坂地区待命。

我右纵队13军在周希汉军长的指挥下,37师于21日黄昏,利用雨夜和预先开挖的引渠,悄悄地拖船入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八宝洲实施偷渡,仅10分钟就航渡了1200米。距该洲还有百余米时被敌发现,响起密集枪声,我突击队拼力划桨摇槽,船像梭镖一样,直趋八宝洲,激战不到一刻钟,部队就登上了敌岸,向纵深勇猛穿插。战至午夜,八宝洲即为我攻占,歼敌143师1个营及土顽一部,缴获了不少山炮、野炮和榴弹炮。八宝洲长30里,宽巧里,洲上有2万多人口,是国民党军的江心阵地,也是我军渡江中的跳板。22日拂晓,我13军已渡过长江两个团。周军长为及时处理战事,断然跟随该军先遣团过江指挥。该军38师和37师渡江时,停泊在小姑山以西和马挡的敌舰各3艘,向我军不断射击,经我几次炮轰后,向九江方向狼狈逃去。小姑山和马档守敌闻风丧胆,仓皇溃逃,马档要塞随即为我控制。23日该军又攻占彭泽,将主力集结于马路口、马挡地区待命。

23日拂晓,陈赓和我率少数参谋人员由华阳镇北一里处之小村兵团指挥所,乘车赴江边渡江。郭天民副司令员率兵团机关在14军之前续渡。记得我们当时乘的是一只木船,一帆顺风,很快就到达南岸。正如陈赓在这天日记中所写的:“晨光熹微,鱼贯入船,微风南送,疾驶如飞。不一时,船登彼岸,踏上了江南大地。当时满怀兴奋,不可言喻。”

过江登上南岸走了一会,就是香口。只见弹痕累累,被敌弃毁的汽车、火炮等狼藉满地,被烧毁的房屋烟火未尽。我们约摸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了一个小山沟里叫“公司”的小村,只有稀疏的几户人家,一二十间茅草屋,就在这里设立了指挥所。陈赓令通信科长戴其尊架好无线电话,同尚在北岸的郭天民通话,要他速带领兵团司令部的作战、机要、通信等人员过江,其他人员随14军续渡。

随后,又与周希汉、秦基伟通话,督促各军抓紧渡江,追歼逃敌。由于村小房少,电台工作展不开,但为了不间断地实施作战指挥,我们就在这里用油布搭起工作棚,通宵达旦工作了两天。然后率部向乐平方向疾进。

至4月23日夜,我第二、第三野战军胜利完成了突破敌长江防线的任务。二野西集团攻占了青阳、高坦、至德一线和马档要塞,追歼沿江守敌一部。弃城南逃的安庆守敌,被歼于吴田铺地区。第三野战军解放了江阴、无锡、常州、芜湖等城市和国民党盘踞了22年之久的反动统治老巢—南京;东、中两集团正按预定部署,奋力向长兴、吴兴地区东西对进,以聚歼由南京、芜湖、镇江地区逃往郎溪、广德方向之敌。萧劲光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则解放了烯水、荆门、汉川等地,钳制了白崇禧集团,保障了二野渡江部队的右翼安全。至此,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完全崩溃。下一步的关键,是能否进一步割裂和围歼南逃之敌。

这时,刘邓首长鉴于敌人的长江防线已土崩瓦解,南京、芜湖已为三野部队解放;我二野当面之敌刘汝明部则纷纷向南溃逃,妄图利用皖浙边重峦叠嶂、绵延千里之山区,迟滞我军前进,掩护国民党军主力构成新的防线;我4兵团渡江后的位置,已超越杭州的纬度线,距浙赣铁路线较近。在此情况下,为不给逃敌以喘息的机会,应早日切断浙赣线,断敌退路。于是野司呈报总前委同意后,决定取消原定我4兵团攻占与接管南京的任务,改沿第5兵团右翼,直出浙赣线上饶东西地区,以全力迂回汤恩伯集团侧背,切断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之联系,扩大预定的京沪杭战役范围。为达成此任务,不失时机地追歼逃敌,刘邓首长还要求各兵团排除万难,穷追猛打,务求抓住敌人而歼灭之。实践证明,刘邓首长这一通观全局的决策,是十分高明的。

千里追击

4月24日,我们接到了刘邓首长关于取消我兵团攻占接管南京的任务,改出浙赣线上饶东西地区之命令。这时,敌刘汝明部68军正经由石门街方向狼狈向南逃窜。陈赓、郭天民和我迅即将指挥重点转到追歼南逃之敌上来。经研究决定:以13军为右纵队,取马道口、杨家塘、石门街、陈营街追歼逃敌,向弋阳进击;以15军为左纵队,沿昭潭街、乐平、碧湾镇迫歼逃敌,向上饶进击;14军尾13军路线兼程急进,进而出东乡、鹰潭,保障兵团右翼之安全。并要求各军25日出发,每日行军不得少于60里。

为及时指挥追歼战,我们率兵团指挥机关于25日离开公司村,向至德、乐平方向驰进。追击战要求“快速”,部队在胜利形势的鼓舞下,发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不怕疲劳饥饿,不顾春雨连绵,踩着溜滑的泥泞,跋山涉水,奋力急进。其情景正如陈赓日记中所述:“大雨如注,部队仍向南挺进。沿途所见,人尽泥饰,走路如扭秧歌,歌声,叫好声,跌跤声,混成一片,情绪至为高涨,雨亦不足扫其兴。尤其是沿途敌人遗弃之轴重、车辆、大炮,到处可见,更使部队高兴。"26日,我们兵团指挥所进抵至德县城,与先期到达这里的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会合,互相通报了敌情,协调统一了作战行动。得悉敌68军已溃退至浮梁,并继续向南拼命逃窜,遂即令秦、周两军兼程追击,务求尽歼此敌。

我右纵队13军,在周希汉军长的指挥下,于24日冒着倾盆大雨,“仍以无比英姿源源向南前进”(见陈赓日记),紧追逃敌。25日拂晓,先头37师在石门街追上了68军的后尾部队,歼200余人,缴获汽车10余辆。次日在童子渡,又歼敌1个连,并得悉敌68军在军长刘汝珍的率领下,企图于28日经石镇街、万年朝东乡逃窜,向白崇禧集团靠拢。37师遂加快了行军速度,以锐不可当之势超越追击,抢敌之先,于石镇街以南截歼68军直属队一部400余人。敌见势不妙,改向乐平、贵溪线南逃。我左纵队15军,在军长秦基伟的率领下,于25日开始日夜兼程,向南追击。29日,先头45师攻占乐平,歼敌143师S00余人。

为了不失战机,坚决将敌68军尽歼,4月30日,兵团在南进途中再次电令各军:不顾一切,大胆迂回,兼程追敌,务求尽歼刘汝明部。

4月29日傍晚,13军37师以凌厉的攻势,进抵乐平南之株仙桥一线,追上了敌119师。部队趁着夜暗和大雨,勇猛出击。敌碎不及防,犹如惊弓之鸟,狼奔系突,次日被我截歼,俘敌3000余人,活捉119师师长张勋亭、参谋长董治良和原安庆守敌桂军174师师长吴炳盟。残敌向弋阳逃去。军率38,39师星夜兼程,跃进千里,与先头37师合围逃窜在弋阳之敌68军。5月3日拂晓,我38师一部首先突入弋阳城,此时敌81师大部已败退到信江南岸,正纵火焚烧江桥,38师112团行若迅雷,冲过火桥,猛扑敌阵。同时,我39师之先头部队也抵达了弋阳城南,对敌形成了合围。我13军追击各师机动灵活,猛插猛打,敌68军副军长王振声、参谋长杜允中见其已成瓮中之鳖,不得不聋拉着脑袋,乖乖地率81师3000余人向我投降。即日,弋阳城被我解放。

我15军在军长秦基伟的指挥下,以每日80里以上的速度向南疾驰。5月2日,该军45师在漆工镇地区与敌143师遭遇,歼其,·部,继而直插上饶。4日,43师以势如破竹之势,在德兴包围了敌143师。我军的突然攻击,使敌措手不及,十分惊慌,如鸟兽散,欲逃无路。我攻击部队立即开展战场喊话,进行强大的政治攻势,敌人纷纷缴械投降,俘其师长阎尚之以下2400余人。走在全军最先头的45师,风餐露宿,不顾疲劳,昼夜兼程急进,于5月4日连克浙赣线上之横峰、上饶,在上饶站截获敌兵车一列,俘敌干人,缴获了大宗物资。同时,44师一鼓作气,疾驰140里,攻下铅山,歼敌交警第7,8纵队1500余人。

我14军在李成芳军长、雷荣天政委的率领下,踏着泥泞的崎岖山路,勇往直前,连续追击干余里,于S月5日攻占了鹰潭、东乡。守敌闻风丧胆,仓皇逃窜。该军40师继续向南进军,跨过浙赣路,7日在金溪歼敌1个营。

至此,浙赣路为我截断,敌68军大部就歼,少数残敌逃向闽浙赣山区。汤、白两集团的联系被我截断,敌人在浙赣线组织顽抗的企图已彻底破产。

5月7日,我们率兵团机关进驻鹰潭,指挥所就设在国民党军海军司令桂永清曾住过的一幢房子里。为研究下一步作战行动,我们迅即组织机关人员分头查清敌情、社情、交通等情况。通讯联络一沟通,即收到各追击部队截歼逃敌的捷报。5月4日,13军37师110团解放了贵溪县城。次日拂晓,闽浙赣游击纵队司令员曾镜冰、副司令员陈贵芳率队来到贵溪,与110团团长吴效阂会见。6日,他们在贵溪召开六七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祝贺会师,庆祝贵溪解放。陈赓司令员获悉这一消息,十分高兴,随即派员接曾镜冰到鹰潭会面。

5月g日,我们接到野司电令:以轻装部队一部向资溪、临川地带寻歼残敌;另一部向福建之建阳、建欧截击逃往福州之敌。我们立即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了作战方案,兵团决心以巧军两个轻装师向建阳挺进,务于10日到达该地,断敌退路,配合5兵团围歼敌李延年兵团;以第14军兵分两路,即日出发直奔南城、临川。

我15军接到命令时,部队正分散在上饶、铅山一带清剿。军令如山倒,他们就边出发边集中。该军44师(配属13S团)以两天270里的强行军,于10日暮色苍茫之中攻占了建阳,疲惫不堪的敌55军残部当即为我们所歼,俘敌350余人。稍后,在那里与5兵团胜利会师。鉴于敌55军大部已在我军到达建阳前4小时南逃,我15军44师发扬吃大苦耐大劳、连续行军作战的顽强精神,向南疾进,两天行军230余里,于13日攻占敌建匝闽北空军基地,俘敌55军及交警支队各一部,缴获汽车十几辆。同时,由崇安南下之45师,翻山越岭,以勇猛迅速的动作直插水吉,俘敌京沪军官教导团千余人。这时,由于建甄、水吉迅速解放,从江山、浦城向南逃跑之敌退路已被切断,残敌被迫拼命向山中鼠窜。我15军为迅速全歼逃敌,一面组织部队大力清剿,一面利用缴获的汽车运送部队追击逃敌,于14日一举解放敌闽中供应基地南平。15军的快速追击,受到野司首长的嘉许。陈赓司令员也十分高兴地说:秦基伟同志指挥有方,能机动灵活地捕捉战机,15军已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了。

渡江迫击作战,是在特殊形势下的战役扩张。敌人兵败如山倒,我军“宜将剩勇追穷寇”,战果累累,胜利非凡。除了全体指战员的顽强作战和坚持敌后斗争游击队的积极配合之外,主要靠的是刘邓首长及时英明的指导。刘邓首长要求各追击部队过江之后,主力应“放胆向指定地点透入挺进,贯穿敌人纵深,截敌退路而兜歼之”。并一再督促各兵团“排除困难,兼程前进,勿使敌逃脱”。

刘帅还要求各级指挥员,对溃乱之敌要坚决贯彻猛打、猛冲、猛追,和平行追击、跟踪追击与超越追击并举的方针,要敢于以少胜多,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他强调指出:“敌人已成崩溃之势,在布成新防线之前,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追击越深入,敌人越惊慌,胜利也越有保障。这是我军作战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最根本的特点。为此,各部队应不顾一切疲劳,不为地形及气候所限制,不为轴重及小的俘获所拖累,不为小股敌人所钳制,勇往直前,大胆迂回包围,务求抓住其主力而歼灭之。”

解放南昌

5月13日,策应掩护我二野渡江作战的四野萧劲光兵团,一举攻占了白崇禧集团在薪春、黄冈间的长江滩头阵地,歼敌8个营。继而解放武汉三镇。此时,我兵团右路第}4军解放了临川、进贤,威逼南昌,造成了威胁白集团侧背之态势。5月16日,我们接到了野司的电报,令我兵团以两个军西出丰城、樟树,并争取在赣江两岸截歼南逃之敌,策应萧兵团作战,并准备在敌南撤时即进驻南昌。兵团即令14军立即出发,向丰城、樟树一线推进,并准备西渡赣江,向高安及其以南地区截击由武汉南逃之敌。第13军(附43师)尾14军右侧前进,相机解放南昌。

这时候,萧兵团第43军和第44军的两个师,在黄冈、团风附近乘势渡过长江,向东南席卷,于17日至19日相继攻下了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曾大败军阀吴佩孚的著名军事要地贺胜桥、汀泅桥及咸宁城。43军攻势迅猛,在攻占了阳新后,继而解放瑞昌,逼近南昌,与我正在樟树以东的第14军构成了对南昌之敌南北夹击之势,使南昌守敌夏威部恐慌万状。

几日来,天好似漏了一样不停地下着大雨,部队沿着滑溜溜的羊肠小道向前奋力推进。5月19日黄昏,14军41师进抵拖船埠以东地区,击退了由南昌南逃之敌的先头部队。敌见势不妙,趁着夜暗又窜回南昌。与此同时,我42师攻占了樟树,正待西渡赣江。

第13军率38师、39师在李家渡迅速渡过抚河,向丰城以北疾进;配属13军的43师也按时进抵预定位置李家渡;正向南昌挺进的37师之先头110团,于21日破晓前,由南昌东南30里的河里绿村渡过抚河,出敌不意地攻进谢埠市,迫使南昌县保安团400余人投降。部队先头进抵南北安冲一线时,被敌夏威兵团发现,随即以两个师1万余人,对我110团前卫营实施疯狂反击,企图乘我军立足未稳,迫我再退回河东,以掩护其主力撤退。面对8倍于己的敌人和后续部队被敌猛烈炮火封锁、渡江受阻的险境,110团团长昊效阂沉着指挥,战士个个临危不惧,人人顽强奋战,连续打退了敌人8次反扑,紧紧扼守住南北安冲阵地,歼敌干余人。敌在遭我部队猛烈打击后,龟缩回城内。即日,38师以排山倒海之势,越过浙赣路,奔袭丰城,进抵预定位置丰城东北之小港口。43师行动敏捷,推进神速,直插三江口西北之天王渡地区,策应37师夺取南昌。

南昌守敌见我兵团与萧劲光兵团之43军对其形成夹击之势,即于z2日拂晓前落荒而逃,南昌即为我解放。首先进入南昌的是周学义师长率领的37师。敌在逃跑前,对南昌进行了疯狂破坏。

南昌人民在我地下党的领导下,舍身忘死保护工厂、学校和重要目标设施,机智地为我侦察兵带路,截歼逃敌数百人,使赣江大桥免遭重大破坏。

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3万余人,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我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终于在其诞生22周年的前夕,胜利地回到了南昌,用战斗迎来了南昌的新生。

南昌是我兵团渡江后解放的第一个省城。我们兵团领导为保护好这座城市,十分注意城市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加强纪律性的教育。研究决定派13军政委刘有光和兵团政治部副主任胡荣贵,率一个800余人的工作组进城接管,并令13军37师担任警备。陈赓司令员对工作组提出“要严格执行中央的城市政策,对敌人遗弃的一切物资要一律封存,准备交四野接管”的要求。他还重申:自己不去南昌,兵团机关和直属队也不许进南昌。稍后,我们率兵团部由进贤县城进抵莲塘,陈赓率指挥所驻在莲塘附近的斗门姚家。

陈赓司令员和我后来是在6月6日冒雨到达南昌的,当时他思绪起伏,感慨万千,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这是我历史上第四次到此。第一次1927年,蒋匪南昌叛变,我险遭不测,逃入武汉。同年8月,南昌起义,从起义至退出南昌止,我和李立二担任肃反工作,是为第二次。1932年冬,在红军中负重伤,返沪医治。至次年春,不意被俘,押解南昌,蒋匪曾亲自见我劝降,我始终不屈,是为第三次。这次则以胜利者姿态来此。前三次入城,或为亡命客,或者站不住,或为阶下囚,但均表现了我党之艰苦奋斗。无有前三次,则无今日人民之光荣。特志之,以纪此行。”

南昌解放后,为了策应四野主力渡江,兵团研究,决以13军、14军渡过赣江作战,15军由闽北开进江西临川地区集结待命。

至24日夜,我13军、14军按照兵团的预定部署,分别由小港口和石门、三湖地区渡过赣江,两军齐头并进,抵达曲工镇、仙姑岭和南安抒东西地区,截歼演退之敌一部。狡猾的白崇禧部见我四野主力部队尚未渡江,而这时我13军的两个师过赣江后又比较突出,便很快调来4个师,另有5个师在开进途中,企图对我进行反击,逼我进行背水作战。但由于地形的限制,敌人拥挤不堪,一时难以出手。白崇禧的这一诡计,当即被我深谋善算的陈赓司令员所一识破。他即令我13,14军停止追击,迅速撤至赣江东岸之丰城新淦地区集结休整,并令调归我兵团指挥的第5兵团18军集结于万年以西,按军委5月26日命令,作围歼白部的战役准备。

与此同时,三野于5月27日解放了上海,继而于6月2日解放长江口的崇明岛。此时,京沪杭战役胜利结束。在渡江作战这一伟大壮举中,我兵团全体指战员在中央军委、总前委和二野刘邓首长的指挥下,英勇顽强,坚韧不拔,打不垮,拖不烂,战胜了前进道路上连绵的阴雨、疾病和疲劳,翻山越岭,连续追击作战一个月,行程1500余里,歼敌2.4万余人,圆满完成了突破江防,追歼逃敌,切断浙赣线,割裂敌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联系的任务。渡江作战,使我们取得了大兵团追击作战的丰富经验,为我兵团随后挺进两广和大西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渡江战役胜利至今已整整40多年了,但当年浴血奋战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怀念在战役中慷慨捐躯的战友们,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垂青史。我们更深深缅怀指挥这次战役的好领导、老首长、用兵如神的刘伯承和陈赓同志。他们的历史功勋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催人奋进。

(1990年3月定稿,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渡江战役·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3月版,副标题系编者所拟)

来源:白马茶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