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极一时的三位越剧“傅派”名伶,原汁原味的“傅派”唱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20:32 1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傅全香收下了三位弟子,她们在老师的传授下,演技有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了那个时代越剧舞台上的耀眼明星,她们就是洪芬飞 、张腊娇、胡佩娣。

傅派由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创立,其艺术特色以"花腔女高音"著称,真假声结合流畅、音域宽广、情感丰沛。

傅全香在京剧、昆曲及话剧唱腔中汲取灵感,形成独特的"激越中见婉 转,悲怆中显细腻"风格。

上世纪80年代,傅全香收下了三位弟子,她们在老师的传授下,演技有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了那个时代越剧舞台上的耀眼明星,她们就是洪芬飞 、张腊娇、胡佩娣。

我认识的老戏迷曾给我描述过当时看她们演出时的“大场面”:1988年全国青年越剧演员电视大奖赛现场,洪芬飞《阳告》一折谢幕时,观众将自带的手帕抛向舞台,形成"白练如雪"的奇观;

张腊娇1991年温州巡演《双玉蝉》,戏票提前半月售罄,剧院外摆满观众自带的条凳;

胡佩娣1985年西安演出《情探》,谢幕达9次,最后观众集体点亮火柴替代掌声,星火满场如萤飞舞。

这些场景印证着傅派艺术在民间的生命力,也折射出三位名家当年的人气有多么的旺盛。

洪芬飞

洪芬飞1954 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6 岁进入宁波市京剧团学花旦,十年练就扎实戏曲功底。1980 年随团改建为宁波市越剧团,转演越剧花旦,唱傅派,代表作品有《归长安》、《琼浆玉露》、《杜十娘》等。

1980 年在《情探》中饰演敫桂英,表演出色荣获省青年演员调演二等奖,这折戏需连续完成高难度唱腔与身段,如"三支香"唱段需在跪姿中完成气息控制,传统演员多避之不及。

洪芬飞每日清晨5点练功,在傅全香严格指导下,将京剧身段与傅派水袖技法结合,独创"跪步甩袖"动作,将桂英焚香祈愿的绝望演绎得层次分明。据传,她在省青年调演时,唱至"怎禁得鸨儿的打骂受欺凌"一句,悲音穿云裂帛,全场观众屏息落泪。

其代表作《归长安》中,她将武则天的威严与孤独融入傅派颤音,一句"长安月冷照孤襟"的尾音处理,既保留傅派"蜻蜓点水"式颤音,又加入京剧老旦的沉郁顿挫,塑造出前所未有的女皇形象。

傅全香评价其“真嗓假一点,假嗓真一点”,精准继承了傅派真假声结合的声腔精髓。

胡佩娣

胡佩娣13 岁考入西安市越剧团学戏,1966 年学戏期满任剧团演员。代表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红梅记》、《红珠女》、《锦楼绮缘》、《问君能有几多愁》等。其唱念做打无一不精,表演真挚富有感染力,是当年越剧舞台上令人瞩目的 “傅派” 花旦。

1980年赴沪演出时,胡佩娣以“高空抛接翎子”绝技技惊四座,融合昆曲身段与舞蹈造型,使神话角色兼具灵动与力量感。

傅全香观后称其“青胜于蓝”,当场收徒。据说她结合科研院所推出的科学发声法,总结傅派真假声转换规律,提出“三声”共鸣理论。例如《情探》中敫桂英的“阳告”唱段,高音通透不刺耳,低音沉郁不失韵,真假声过渡如“无缝天衣”。

她深知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表演经验和对傅派唱腔的深刻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

新世纪伊始,胡佩娣开始在上海戏剧学院舞蹈戏曲分院、上海越剧院任教,培养了盛舒扬等一大批出色的青年演员,青年傅派花旦裘丹莉、王婕都曾向胡佩娣学习过唱腔。

张腊娇

张腊娇1948 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12 岁考入浙江乐清越剧团,工花旦。1970 年开始挑大梁,在二十余部大戏中担当主演。1984 年拜傅全香为师,兼学金派。代表作品有《双玉蝉》、《秦宫遗恨》、《莫问奴归处》、《野山菊》、《沁公主》、《洗马桥》等。

据说出身乐清农村的张腊娇,入行时不识乐谱,靠死记硬背掌握《双玉蝉》全本。戏迷至今难忘她在《洗马桥》中饰演的村妇,将傅派唱腔与温州鼓词韵白结合,一句"桥头望断千帆过"的拖腔引发全场跟唱。

笔者认为张腊娇最好的作品就是《双玉蝉》。 这部戏1979年首演时,她将曹芳儿18年养育未婚夫的悲剧展现得极具条理性:从少女的羞怯到中年的沧桑,唱腔从婉转渐变为悲怆,尤其在“悲蝉”一折中,还用温州鼓词的拖腔增加了独特的地域韵味。

该剧巡演时一票难求,至其退休累计演出千余场,成为剧团“吃饭戏”。

三位名家均以傅派“花腔女高音”为基础,注重人物心理刻画,虽风格迥异,但“原汁原味”的傅派声腔内核始终未变,读者朋友还记得她们吗?

来源:知识信息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