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逼孩子死记硬背!这 3 个学习窍门,成绩飙升不是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8:22 1

摘要:那一刻,我很震惊,一个孩子能发出这种抗议,就说明发疯的不只是妈妈,孩子也在快要发疯的边缘反复横跳。

今天接孩子无意间听到一个妈妈的疯狂电话;

“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她还是那么笨,八百遍也记不住。还说再逼她学习她就退学。”

那一刻,我很震惊,一个孩子能发出这种抗议,就说明发疯的不只是妈妈,孩子也在快要发疯的边缘反复横跳。

每一个妈妈,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这无可厚非。

但是学习的道路千万条,唯有死记硬背不可取,逼孩子死记硬背更是可怕,那无疑就是悬在孩子脑门上的一把剑。

终会有一天两败俱伤。

在孩子学习的漫漫征途中,死记硬背宛如一道顽固的荆棘,刺痛着孩子对知识的热情,也困扰着众多家长。

孩子花费大量时间机械地重复背诵课文、单词、公式,结果往往是记住得快,遗忘得更快,还容易在考试中因无法灵活运用知识而成绩不佳。

长此以往,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自信心受挫。

其实,只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窍门,就能帮助孩子突破死记硬背的困境,实现成绩的大幅提升。

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3 个超实用的学习窍门,让孩子轻松学习,成绩飙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构建知识框架,让知识系统化

死记硬背的弊端显而易见,它就像把知识杂乱无章地堆砌在脑海中,没有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一旦知识量增多,就会陷入混乱,提取时困难重重,遗忘速度也极快。

而构建知识框架,是让知识系统化的关键,如同搭建一座稳固的大厦,先确定好整体的框架结构,再将具体的知识点如同砖块一般,有序地填充进去。

从理论依据来看,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式。

当新的信息与已有的图式相匹配时,就能更高效地被理解和记忆。

构建知识框架,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起这样的认知图式,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与存储。

以学习历史学科为例,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如果只是孤立地记忆各个事件,孩子很容易混淆。

但以时间轴为脉络构建知识框架,从古代史、近代史到现代史,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影响等就成为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古代史部分,从夏朝的建立到清朝的覆灭,各个朝代的更替、政治制度的演变、文化艺术的发展等,都可以在这个框架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像是在绘制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画卷上的一抹色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学习新内容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浏览教材目录,了解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搭建起初步的知识框架。

例如,在学习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时,教材目录通常按照从力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力,到力的合成与分解,再到牛顿运动定律的顺序编排。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目录,让孩子明白这部分内容是如何从基础概念逐步深入到具体应用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再将每节课学到的具体知识点填充到框架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为了检验知识框架是否构建成功,孩子可以尝试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知识框架,能够帮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比如,以 “中国古代史” 为中心主题,分支可以按照朝代划分,每个朝代下再细分政治、经济、文化等子分支,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等知识点标注在相应位置。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孩子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巧用记忆宫殿,提升记忆效率

记忆宫殿,这一古老而神奇的记忆方法,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被当时的演说家们广泛运用,以记住长篇的演讲稿。

简单来说,记忆宫殿就是把我们熟悉的空间,比如自己的家,想象成一座宫殿,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与宫殿中的各个位置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从记忆原理上分析,我们的大脑对图像和空间位置的记忆能力非常强大。记忆宫殿利用了这一特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图像,并与熟悉的空间位置相结合,从而极大地提高记忆效率。

例如,要记忆英语单词 “elephant”(大象),可以把家门口想象成有一头大象在喷水,大象庞大的身躯、长长的鼻子和喷水的动作都非常生动形象,与单词的发音和含义紧密相连。

当孩子需要回忆这个单词时,只要在脑海中 “走进” 这座记忆宫殿,来到家门口,就能轻松想起对应的单词。

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空间作为记忆宫殿,比如卧室。

将卧室中的床、衣柜、书桌、窗户等作为记忆的 “桩子”,也就是固定的位置。

假设要记忆一组历史事件:赤壁之战、郑和下西洋、戊戌变法。

可以把床上想象成正在进行赤壁之战,战船林立,火光冲天;衣柜里挂着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大船模型;书桌上摆放着戊戌变法的相关书籍和文件。

在记忆时,孩子按照从床到衣柜再到书桌的顺序,依次将这些场景与对应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每天利用碎片时间,比如上下学路上,在脑海中 “巡视” 这座记忆宫殿,不断强化记忆。

为了更好地运用记忆宫殿,孩子可以采用夸张、有趣的方式来构建记忆场景。

例如,记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和名称时,把客厅的沙发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氢气球(氢元素符号 H),上面坐着一个用氦气(氦元素符号 He)充气的人偶。

这样奇特的场景更容易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要注意记忆场景的顺序和位置的固定,避免混淆。

随着不断练习,孩子能够熟练运用记忆宫殿,轻松记住大量的知识。

实践应用知识,加深理解记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古诗深刻地揭示了实践应用知识的重要性。

很多知识单纯靠背诵很难真正掌握,通过实践应用却能让孩子记得牢、理解透。

从学习理论角度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实践应用就是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与知识互动,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体验和理解。

以学习数学的几何知识为例,很多孩子对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和定理死记硬背,但在实际解题时却无从下手。

如果让孩子动手用纸张制作几何模型,通过触摸、观察,感受图形的特点,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比如制作一个三角形模型,孩子可以直观地看到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通过测量边长和角度,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度的定理。

在制作平行四边形模型时,通过拉动对角,孩子能亲身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这种亲身体验式的学习,比单纯背诵定理要深刻得多。

学习科学知识时,实验是最好的实践方式。例如,学习电路原理,家长可以陪孩子做简单的电路实验。

准备电池、导线、灯泡、开关等材料,让孩子自己动手连接电路。

当孩子亲眼看到接通开关后灯泡亮起,电流在导线中流动,他们对电路的工作原理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比背诵复杂的电路公式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除了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引导孩子运用所学知识。

比如,学习了数学的统计知识后,让孩子统计家庭一周的日常开销,分析各项支出的占比,从而更好地理解百分数和图表的应用。

学习了语文的写作技巧后,鼓励孩子写一篇家庭旅行游记,将学到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运用到文章中。

通过这样的实践应用,孩子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发现知识的实际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所以,别再让孩子在死记硬背的苦海中挣扎了,尝试这 3 个神奇的学习窍门,相信孩子的学习之旅将变得轻松愉悦,成绩也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点儿妈妈,左手育娃,右手执笔。努力地不断给自己修修剪剪。用新型思维模式成长自己,引导孩子。做一个拥有全科教育思维的妈妈!

来源:点儿妈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