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小龙老师将在9月10日讲授新网师2025年秋季入学课程第二讲“专业阅读”,新网师学员可在学员群获取观课地址。入学课程第一讲:根本书籍。入学课程第三讲:阅读史点评。)
2025年09月10日 05:30新网师
,
将在09月28日 19:30 直播
预约
新网师2025年开学典礼
(王小龙老师将在9月10日讲授新网师2025年秋季入学课程第二讲“专业阅读”,新网师学员可在学员群获取观课地址。入学课程第一讲:根本书籍。入学课程第三讲:阅读史点评。)
教师作为站在教室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就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实践,理想的教育就成为水中之月。所以,教师的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话题。
作为一名新教育实验的教师,如何专业成长,如何专业行动,新教育实验二十多年来持续研究教师的自主成长,在理论建构和实践行动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
新教育实验以促进教师成长作为起点,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新教育教师成长理论。“一体”是指聚焦“教师成长”这一研究为建设统领,“两翼”是教师成长“两张翅膀”。一翼是内在的动力机制——“职业认同”,它以生命叙事理论为基础,包括生命叙事的生命原型、生命遭遇和生命语言三方面内容;另一翼是教师成长的技术支持系统——“专业发展”,是通过“三专”模式来实现,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
教师成长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两方面内容,它们相辅相成,左右平衡,不可或缺。专业发展是职业认同的基础,没有好的专业发展,也就很难真正实现职业认同;同时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好的职业认同,没有理想、没有激情,很难达到专业发展,二者互为补充。职业认同是信仰之道。实践表明,只有高度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认同,对教育充满热爱,饱含生命的激情,才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最终也才能成就好的教育。
专业发展是技艺之事。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三专”模式来实现: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将这三种途径称为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手势,教师专业发展由此开始。
01
教师专业阅读常见的误区
(一)警惕:流行庸俗成功学书籍
我们阅读时恰恰需警惕流行书籍和庸俗成功学。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书单中,不断将“成功”两字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比如《做最成功的父母》《成功家教秘诀》等,都是在用“成功”的字眼吸引和诱惑普通大众,迎合我们的渴望,让人想投身其中,从而忽略成功过程中的艰辛及其他因素。庸俗成功学以名利为诱饵,以速成为噱头,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毒瘤,更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其次,我们还需警惕心灵鸡汤类的书籍,比如《靠自己去成功》《24小时改变你的一生》等。从脑科学出发,热衷阅读心灵鸡汤是因为其中的内容激发了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也包括某些时候激发了我们的逃避系统,让我们自身陷入某种美好的幻觉,这种美好的幻觉会让我们身体释放多巴胺,别人的成功也让我们产生某种自己也成功了的错觉,或者我们自己离成功不远了。
比如,当我们读到教师用赏识解决了一个教育问题时,也会不由自主感到畅快,仿佛这也解决了我们此时正面临的困境,代入感十分强烈,让人沉迷其中却不自知,但是一切没有真正改变!
所以,警惕阅读心灵鸡汤,就是要警惕产生虚假快乐的多巴胺,警惕这样一些空的想法对我们思想的残害。
人是需要激励的,但这种激励不是外在的灌鸡汤,这种激励应该是自身成就感所带来的激励,我做成了某件事情,获得了真实的快乐。
比如面对初三的学生,老师灌了几个鸡汤,一冲动就打算回去刷中考题,结果发现给他一套题,他什么也不会做,他怎么能凭着鸡汤就解决问题呢?所以我们真正给他的鸡汤是能帮助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进步了一点点并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才会意识到他自身是可以完成任务的,通过任务的完成,产生成就感,进而形成激励,对他的内心也会形成一种自我肯定的触动。
(二)警惕:伪技术类书籍
伪技术之所以“伪”,是因为它并没有解决问题。
比如,有老师运用了伪技术类书籍中的课堂纪律管理,发现班级真的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学生十分听话,让他们站着就没人会坐,基本能做到令行禁止。不是也很好吗?问题出在哪里?
这只解决了我们想看到的局部问题。事实上我们没有追问:管理纪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班级学生都安安静静?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不是要达到怎样的局面,而应该关注学生内在发展,关注教育的内在目的。
这样那样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就带着伪技术,因为这些方法不会真正帮你解决班级的纪律问题。一方面,别人的方法只是他本人个性的外显,如果你与他性格不同,就算他告诉你方法你也很难应用。试想,让一个文弱年轻的女教师在讲台上冲学生大吼,可能她也做不到。另一方面,即使学会了这些伪技术,班级的纪律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吗?显然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很多技术为什么叫伪技术呢?因为它并没有直击我们所面对的真正的教育的目的。伪技术与鸡汤一样,容易操作,是指向外在的一种控制,并且用行为主义简化达成某种控制目的的过程。
(三)警惕:不要迷失在概念词语的丛林中
我们会迷失在为了让我们的实践合理化,披上合理化外衣的追求中,陷入概念中去。换言之,当我们知道了理论的重要性,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需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时,我们得去找到一个理论让我们的行为显得合理,于是我们会给它匹配一个越先进越好的理论。
比如,在理论书籍中提到,课堂上要多进行互动与对话,那就在课堂上多提问;让一个学生提问下一个学生就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问题举手提问就算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坐在一起就是小组合作等等。似乎这些理论都在自己的课堂中得以实践,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做的这一切这么符合理论,而世界上的理论也只不过是概念换来换去。专家也不过如此,不就组成一个小组,还故弄玄虚叫学习共同体,说得这么高级。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并不是,而是我们没有理解概念,我们本质上的解释系统、认知系统没有得到更新。我们在自身不更新的情况下,只能把新接触的概念按照自身的理解进行解释。如果我们不去潜心地研究这个概念,而只是一味地用我们自身的系统去解释世界万事万物,那我们将没有进步,也不会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反智的态度,形成僵固型思维。
那时,我们虽然言说理论,言说概念,但并未真正“理解”教育学,只是“知道”,自己教室里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这就是在词语的丛林中迷失了。
02
教师阅读地图理论
(一)教师阅读地图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被提供”一份书单,特别是大咖专家提供的,然后照着去读就好了,没有反省。就像好多老师听过郝老师的讲座之后都希望他来提供一份书单,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少废话,我相信你说得都对,所以你直接告诉我读啥就可以了。
照着书单买来一大堆书或者微信收藏很多书单,但大多数情况却是“购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因为收藏书单本身的行为也能让我们的大脑产生多巴胺,获得一种实时的满足:只要我把这个书单读完,只要我收藏了书单,甚至按照书单买书,就相当于看完了书。
与列书单不同,新教育推崇的专业阅读是构建阅读地图。阅读地图从来不直接提供阅读目标,而是提供路径。之后,则由阅读者自己独立思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该读什么,如何读。
专业阅读地图是指:融合了结构路径、书目以及评价阅读方法、使用案例等于一体,永远处于开放之中的全息阅读地图。
从定义来看,首先它仍然是一个地图的模型,并且是一个全息地图。虽然它不同于我们的城市地图,但它仍拥有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它拥有地形地貌。是指我们教育中面对的实际情况、现实情况。
第二,它有路径。专业阅读地图,它的路径是什么?就是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
第三,它沿途有建筑物。而沿途建筑物就是我们阅读的书目。
最后,它需要交通工具。对应的便是我们的阅读方法。
综上,在专业阅读地图上,每个阅读者可以找到他希望到达的目的地。而这不同于严格意义上非如此走不可的确定的城市地图。阅读地图是开放性的、专属性的和不确定性的,走到的地方取决于阅读者对书本的理解,可能在这里也可能在别处,并且每个人专属的地图也不尽相同。
(二)五大假设
教师阅读地图,它是一个呈现品,就是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一个完整的东西。而它的背后应该有一些理论的支撑,相当于阅读地图是一个大厦,在看不见的地方有五根粗壮的柱子支撑着它。
这五大假设分别是:
1.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2.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
3.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
4.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
5.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
03
专业阅读读什么—根本书籍
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探讨根本书籍,它有一个大的语境,就是刚才说的教师专业发展,整个教师阅读地图所描述的语境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能不能选《绿野仙踪》或者《西游记》或者其他的书籍作为我们的根本书籍,倒不是不可以,但你需要阐述这些书籍如何影响了你作为教师的精神或学术。
你说《西游记》是你的根本书籍也行,你必须阐明《西游记》如何影响了你做教师的思维,而不是讨论《西游记》本身讲了什么。我们更重要的是希望看到你教师的身份和《西游记》之间的关联。如果不是在这个语境之下谈,我们就会走到另一个方向。
根本书籍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客观的,应然的维度。这个维度就是说大家公认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确实提供了所谓的根基。这是教材当中所提到的三类根本书籍,第一类是人类文明书籍,奠定人类文明的书籍,比如说《论语》《道德经》《圣经》这样的书籍。第二个是学科奠基之作,代表作集大成者奠定了一个学科。第三种是大家小书,一流专家所写的通俗易懂的,对学科领域或者主要概念有清晰把握的书籍。这是书上提到的一种应然的维度。它经过检验,公认的是专业领域所推崇的。
还有一种是主观的,实然的“生命之书”,就是指那些真正嵌入到自己生命当中,构成思考原点的书籍。不是说所有的那些人类文明之书、奠基之作,大家小书都能够成为我们的根本书籍,它需要一些偶然性,需要一些处境,需要我们面对一些问题,也就是它和我们生命的偶然性以及我们生命气质的那种契合程度是相关联的。我们不一定人云亦云地去选择某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根本书籍。
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真正应该做的是分析自己,找到与自己生命相关、与自己思维塑造相关的那些书籍。
04
专业阅读如何读——知性阅读
在实践当中,专业阅读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矛盾,这个矛盾之处在于:我们看懂的书是没有什么用的,而有用的书,如根本书籍,为我们理解世界奠基或者是提供根本性思考工具的书籍,我们往往又看不懂。那怎么办呢?这种矛盾的解决依赖于知性阅读,依赖于我们通过知性阅读来理解根本概念,通过知性阅读来读懂根本书籍。
知性阅读具体该如何做呢?
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摘抄有两点好处。第一点是专注,让我们更专注到阅读的文本当中。第二个是增强了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我们总是要拿笔做一些勾画,做一些批注。甚至看到一些真知灼见、含金量高的句子,要把它摘下来,否则的话只是眼睛划过去,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
只是摘抄是不够的,我们要把摘抄下来的内容进行整体的知识关联,进行结构化,这个时候我们就更能够读懂整本书,也更能够读懂那些重要的概念,知道作者在说什么,知道作者是如何做出这样推论的。它不是简单地联系上下文,如果联系上下文我们能懂,那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很多时候阅读是需要将全书形成整体结构的。
接下来,要进一步去和书展开对话,展开对话的关键仍然是提出问题。比如说这个书里面讲了什么,怎么讲的,这个概念和它相关的概念有哪些?它们彼此之间有哪样的相同,有哪样的不同?一定要和书去对话,在对话的过程当中来加强理解。这是非常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
最后阅读的收获要落实到行动。为什么要阅读这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们能做些什么?我如何去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是带着一些教育实践当中的问题而来的。那现在通过阅读能为我的问题带来怎样的一种解决方案?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重新领会,真正理解。
总之,教师专业阅读就是研读根本书籍,掌握根本概念,以之为工具,理解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加入新网师,你已走上专业发展之路,那就是风雨兼程吧!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王小龙
编辑:祝中香
审核:张海珍 戴艳春
投稿:新网师公众号2025年征稿启事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