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头皮无症状结节,竟是因为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21:09 1

摘要:一名40余岁健康男性因头皮无症状结节3个月就诊。无系统症状、虫咬史、免疫抑制史、近期境外旅居史或动物接触史。体格检查显示右枕部头皮可见一2×1.5cm肤色、质硬、无压痛、活动度佳的结节,表面皮肤正常(图A)。无淋巴结肿大,无其他皮损。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看图诊断,快来自测!

病例简介

一名40余岁健康男性因头皮无症状结节3个月就诊。无系统症状、虫咬史、免疫抑制史、近期境外旅居史或动物接触史。体格检查显示右枕部头皮可见一2×1.5cm肤色、质硬、无压痛、活动度佳的结节,表面皮肤正常(图A)。无淋巴结肿大,无其他皮损。

图1. A. 枕部2×1.5 cm肤色结节临床照片B. 表皮无显著改变,真皮层见纤维包膜环绕的结节状病变,内含多个寄生虫横切面及粉红色物质(HE染色,×2)C. 虫体形态显示厚角皮、发达内肌层、含微丝蚴的管状结构及坏死碎屑(HE染色,×20)D. 高倍镜显示角皮外层棘状突起(HE染色,×20)

Q:

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A:

A. 盘尾丝虫瘤

B. 皮下恶丝虫病

C. 皮肤罗阿丝虫病

D. 皮下包虫囊肿

本期答案

正确答案:B

镜下表现:结节完整切除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真皮层结节伴表皮无显著改变。寄生虫横切面存在于纤维包膜内(图B)。虫体可见外层角皮、下方肌层及充满微丝蚴的妊娠子宫(图C)。角皮外层呈波浪状纵脊结构(图D)。纤维包膜含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的混合炎症浸润。眼部裂隙灯及眼底镜检查正常。血液学及生化检查无异常。外周血未检出微丝蚴。胸片及腹部超声未见异常

讨论:皮下恶丝虫病是由丝虫线虫恶丝虫属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寄生虫天然宿主为犬、猫及野生动物。主要流行于南美、欧洲、东南亚和非洲。犬恶丝虫(Dirofilaria repens)是最常见病原体,通过库蚊、伊蚊和按蚊属蚊虫叮咬偶然感染人类。临床分型包括肺型、皮下型和眼型。

皮下恶丝虫病表现为偶可移动的结节(可伴疼痛或瘙痒),分布于面部(尤其眶周和结膜下)、胸壁、上臂、大腿及男性生殖器。由于雌虫在皮肤中无法成熟,血液中通常无微丝蚴,但皮下组织曾有微丝蚴报道。诊断多通过寄生虫形态学肉眼观察或结节组织切片镜检确认。结节切除兼具诊断和治疗价值。

成虫具多层厚壁角皮,表面纵脊与横纹交织形成间隔约10-12μm的规则圆形隆起结构,肌层发达。成虫长50-170mm,宽370-650μm。皮肤、眼及肺标本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虫种鉴定及疑难病例确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非恒定表现。酶联免疫吸附法抗体检测因敏感度及特异性低而诊断价值有限。需行裂隙灯及胸片检查分别排除眼部和肺部受累。

盘尾丝虫病由旋盘尾丝虫引起,经蚋属黑蝇叮咬传播,流行于非洲、拉丁美洲和也门。特征为皮肤、眼部及系统表现。皮肤表现包括瘙痒、盘尾丝虫瘤、盘尾皮炎、萎缩和色素脱失。盘尾丝虫瘤为坚硬、无痛、活动的皮下结节,好发于头、面和肩部。诊断依靠皮肤切片镜检发现活动微丝蚴。

组织病理显示虫体嵌入透明结缔组织中,周围伴混合炎症浸润。成虫长19mm至50cm,直径130-400μm。角皮厚,外表具显著环状脊,下层见横纹。肌层不发达。雌虫产出的微丝蚴长220-360μm,宽5-9μm,无鞘膜。

罗阿丝虫病由罗阿丝虫引起,经斑虻叮咬传播,流行于非洲。表现为关节附近肢体—过性、游走性、无痛瘙痒性皮下肿胀(称卡拉巴肿)。成虫可穿越眼球结膜下组织。诊断依靠昼间吉姆萨染色血涂片查微丝蚴或皮下/眼部组织查成虫²。成虫长30-70mm,直径0.35-0.5mm。雌虫角皮具随机排列的光滑圆形增厚(头部除外)。微丝蚴有鞘膜,长250-300μm,宽6-8μm。

包虫病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人类通过摄入犬或羊粪污染食物中的虫卵感染。常累及肺和肝,皮肤受累罕见。原发性皮下包虫囊肿表现为无痛性皮下肿胀,多见于大腿,头颈部较少。组织学最内层为有核生发层,产生带蒂育囊,内含子囊和原头节。其下为无细胞无血管的嗜酸性层状几丁质膜,外层是由纤维血管组织及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构成的外囊。

本例强调皮下结节需考虑恶丝虫病鉴别诊断(尤其在流行区),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确诊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Khullar G, Agarwal D, Chandra M. Skin-Colored Nodule on the Scalp of a Middle-aged Man. JAMA Dermatol. 2020;156(11):1257-1258.

责任编辑:大晨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