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的一个热门话题。国际能源署(IEA)今年2月发布的《2025电力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4.3%,预计未来三年内全球电力消费将以近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量创历史新高,预计将满
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的一个热门话题。国际能源署(IEA)今年2月发布的《2025电力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4.3%,预计未来三年内全球电力消费将以近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量创历史新高,预计将满足未来三年全球所有新增电力需求。
利用最新可再生能源技术,建设可持续的绿色电力供应、储能和传输系统,是亚洲绿色转型的关键。亚洲区域建设互联互通的电力系统有何意义?进一步推进绿色电力共建共享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完善绿色电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监管差异、实现技术与标准统一?
3月26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一场以“绿色电力的共建与共享”为主题的分论坛为上述问题寻找答案,这场分论坛由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主持。
绿色能源转型的新问题与寻找答案
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看亚洲,亚洲绿色能源转型看中国。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近日发布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实现大幅增长,总容量达到4448吉瓦(GW),可再生能源占全球电力扩容总量的90%以上。新增的装机容量大部分集中在亚洲,中国新增容量占全球新增容量的近64%。
作为绿色能源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中国绿色电力系统建设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对亚洲和世界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在分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周小川提到,中国在绿色电力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绩和进展。不过,当前,发电企业自己消纳新能源发电存在着不少困难;中国的煤电装机也仍在快速增长,碳排放问题依然严峻。这里面既有电网本身能不能接纳、调度和优化绿色电力的问题,同时也存在有无机制促使电网愿意更多地调用绿色电力。这就涉及到价格、激励机制。
就绿色电力投资看,周小川认为,并不是有大规模的风电光电装机的投入就行,还需大幅投资加强电网的相关能力建设,提高智能调度的能力,建立优化机制。就中国来讲,当风电和光电的年度投资大概在1万亿元左右的时候,电网的投资达到6000亿左右。未来电网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以便于吸收零散的、小型的电力资源,特别是风电和光电。投资界需要看到电网每年6000亿元甚至更高水平投资的机会在哪里。
周小川认为,从价格机制来看,当前,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没有充分体现在电价里。二氧化碳成本打进去以后,就会使煤电的价格更高,而绿色电力相对更便宜,这样会调动很多的积极性,包括电网自身调度优化来吸收绿色电力的积极性。他提到,中国建立了强制的碳排放权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目前免费碳排放额发放过松。如果市场的作用得到好的发挥,将能够为绿色电力的共建与共享发挥积极的作用。此外,他还提到要重视需求侧响应,注意需求侧管理。例如,设置实时定价或分时定价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以鼓励消费者在零电价和负电价时充电。
位于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加州对绿色电力的发展有同样的关切。作为美国第一个设立100%清洁能源供电目标的州,加州也在绿色电力发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自2024年3月8日起的144天中,加州有100天实现了至少部分时间由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
在此次论坛上,加州能源委员会主任安德鲁·麦卡利斯特也提出了关于加强绿色电网可靠性的建议。他强调,要注重地理分布和能源技术的多元化,使用虚拟电厂或微电网以更好地实现区域的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以及在通过定价机制等方法管理消费侧电力负荷的同时,借助电网储能平衡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供应,保证电网的供需平衡。
互联互通,中国是绿色能源体系中关键一环
当前,亚洲有多个区域内的绿色电力互联互通项目,包括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输电线路,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四国电力一体化(LTMS-PIP)项目和印度推动的南亚一体化大电网项目。作为实现绿色电力共建共享的重要工程,这些项目对提升区域内绿色能源产能利用率、增强区域能源安全性、巩固多边互信、带动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建设互联互通的绿色电力,亚洲国家既有强烈需求,又有资源禀赋。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电联理事长辛保安指出,亚洲经济增长强劲,能源需求旺盛,过去十年亚洲的用电量年均增速达到5%,远远超过全球2.4%的水平。“电力保供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他同时强调,由于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不同,亚洲各个区域电力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一些地区还存在用不上电或用不起电的问题。
多位与会嘉宾表示,建设互联互通、智慧高效的绿色电力系统对亚洲能源的低碳发展和普惠发展大有裨益。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钱朝阳结合中国南方五省和中南半岛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绿色能源合作案例,指出亚洲在绿色能源组合互补上有巨大的潜力。他称,亚洲不同国家能源资源差异性强,电力的丰枯置换有很好的互补基础。此外,不同国家用电需求和电力峰谷差异明显,跨境输电的互补空间大。他建议亚洲各国在能源电力产业链上开展源网荷储的全链条建设和运营的协同,实现大规模的互济互补。
从全球范围来看,建设互联互通的绿色能源体系也是大趋势,而中国将是绿色能源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地球降温创新论坛(ICEF)运营委员会委员长、国际能源署(IEA)原署长田中伸男表示,美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都希望建立化石能源的协同机制。而中国和欧洲则情况相似,都希望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通过绿色政策实现能源独立。在他看来,中欧之间必然会走向联盟。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完全依赖进口,日本和韩国未来在化石能源上会非常脆弱,应加强氢能供应链的建设,与中国合作建立绿色氢能和蓝色氢能是很好的选择。
科技助力绿色电力协作走实走深
放眼未来,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有望进一步深化亚太区域绿色能源体系的建设发展。
“共享共建首要的是科技。”新能源科技装备公司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传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实现绿色能源普惠化。
他解释称,第一,通过科技创新,中国实现了在青藏高原、台风区和沙漠区的风电大规模开采和输送;第二,通过科技创新,风电成本在过去五年内降低70%,实现了无补贴状态下的新能源价格低于化石能源;第三,中国正在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区域进行科技合作,推动亚洲普惠新能源的建设。
张传卫表示,中国在发展绿色电力的同时还建造了高水平、高质量、高科技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和产业链,正在对亚洲地区和欧洲地区进行产业协同,为当地能源转型、发展绿色电力提供强大支撑。
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也在积极推动能源转型,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50%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
“感谢中国这些技术的发展、可再生供应链成本的优化和创新,让我们能够把绿氢的价格降下来。”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穆罕默德·阿布纳扬表示,这些技术帮助沙特阿拉伯减少了50%的绿氢成本。他强调,当前,沙特阿拉伯绿色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处于全球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绿色电力的协同合作逐渐走实走深,不再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迈进了绿色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新阶段。
铁矿石生产是典型的碳密集领域。能源领域智库落基山研究所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钢铁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的钢铁生产过于依赖化石燃料供能及还原铁矿石。2020年,钢铁生产直接导致约26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约7%。降低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需要对生产方法进行根本性改变。
作为全球第四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集团执行董事、全球大使伊丽莎白·盖恩斯介绍称,澳大利亚每年出口铁矿约9亿吨,碳排放占全球6%-9%。
“我们希望到2040年,绿铁矿的生产量要达到1亿吨。”伊丽莎白·盖恩斯表示,下一步希望打造一个一体化的澳大利亚-中国绿色铁矿的供应链,帮助实现炼钢行业的脱碳,以及一个可持续的、低排放的未来。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