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唐山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集锦(第二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9:52 1

摘要: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按照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关于开展2025年河北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团市委加强统筹协调,鼓励指导在唐高校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活动开展提供保障。下面,一起看看唐山师范学院和唐山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风采吧。

01

弘扬抗震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团队名称:“访抗震遗址 ,传史料新声”调研小组

2025年暑期,唐山师范学院“访抗震遗址,传史料新声”调研小组,以“弘扬抗震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了为期2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立足唐山红色资源,小组先后前往抗震纪念碑广场、抗震纪念公园等地。在抗震纪念碑广场开展“我的抗震故事”主题征集活动,献花缅怀先烈并采访市民。结合碑文与历史照片,剪辑短视频《从废墟到繁华》进行推广宣传。次日,小组成员考察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内唐山大地震遗址,测量墙体裂缝;在唐山大地震影视基地,结合影视剧场景与亲历者记忆交叉验证史料;在抗震纪念公园,通过“打卡红色地标”等互动活动,将抗震精神核心内涵转化为青年易懂的表达形式。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同步推进主题宣讲进社区,走进社区启动“抗震记忆寻访3000人计划”,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通过“文字+音频+视频”三维记录方式构建口述史料数据库。在文昌园社区开展“红色记忆共享会”,结合史料与居民口述互动,让抗震精神具象化,并达成合作。在唐山大地震49周年纪念日之际,小组成员在凤凰道社区集中寻访,走访20户亲历者家庭,记录珍贵“救灾日记”等史料,整理成《凤凰道社区抗震家庭互助故事集》赠予社区,补充社区档案,办好惠民实事。

实践中,小组成员以多样形式深耕红色资源。在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内唐山大地震遗址,小组成员测量数据、绘制素描图,还创新用泡沫板模拟断层运动科普;成员以温情互动向老年群体收集87份访谈资料;走进社区,用真实故事引发居民共鸣;与文昌园党支部等结对共建,制作对比视频、开展故事化宣讲,协助整理红色历史档案;在唐山抗震纪念馆,成员们细致梳理展品,提出增设二维码链接口述音频的建议。

此次实践,成员们从“历史倾听者”成长为“历史续写者”。他们扎根基层、服务民众,连接历史与当下,让抗震精神照亮青年成长路,为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02

青春黔行砺新程

革命薪火践初心

团队类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院系名称:唐山学院艺术系

团队名称:薪火黔行·青春报国团

7月11日至7月15日,唐山学院薪火黔行·青春报国团远赴贵州遵义,开展以“青春黔行砺新程,革命薪火践初心”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追寻红色足迹,筑牢信仰根基

正值遵义会议九十周年,团队跨越两千多公里,亲赴红色圣地,通过实地探访、现场教学和深度体验,感悟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活动开始前,团队系统研读相关史料,设计调研问卷,制定详细实践方案。在遵义,成员们背负亲手绘制的“传薪火、砺新程”红军包,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先后走进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等7处红色地标,开展现场微党课与祭奠英烈活动。从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中,成员们深刻体悟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精神。

团队还观看《伟大转折》沉浸式演出,与当地小学生、教师、老红军开展访谈,聆听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讲述长征故事与发展新貌,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激发青春动能、汲取奋进力量。

体验非遗技艺,坚定文化自信

团队深入花茂村陶艺工坊与乌江寨非遗工坊,体验土陶制作、蜡染、古法造纸、苗族剪纸等贵州代表性非遗项目。在传承人指导下,队员们亲手打浆抄纸、以铜刀绘蜡、用剪刀镂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依托学科专业与艺术素养,队员将红色主题与非遗传创相结合,集体创作《娄山关大捷》《伟大转折》系列剪纸和《红色遵义》蜡染作品,并开发出包括长征主题棋盘游戏、会议插画笔记本、长征路线马克杯、会址钥匙链等10类文创产品,实现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具身”体验,让传统技艺与革命精神在创新设计中焕发新生。

传播实践成果,践行青年担当

返回校园后,团队迅速转化实践成果,举办“遵义寻脉”主题展览与公益义卖,面向校内外多群体开展分类宣讲,走进大中小学、社区讲述红色故事与创作体会,借助非遗作品与文创产品,让遵义会议精神辐射更广人群。

通过实景体验、非遗创作和传播实践,成员们不仅深化了对“魂脉”与“根脉”的理解,更实现了从体验者、创作者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显著提升了团队合作、创新思维与专业实践能力。

本次社会实践通过“知行合一、创新转化、数字赋能”三大路径,打造出一堂“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大思政课,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新路径,为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中华文化、担当时代使命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