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12日,香港都会大学举行仪式,接受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及宋元琳捐赠的一批张爱玲的手稿、个人物品、书信等数千件珍贵文献和遗物。图为张爱玲小说《易经》的英文打字稿封面。 视觉中国|图
2025年2月12日,香港都会大学举行仪式,接受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及宋元琳捐赠的一批张爱玲的手稿、个人物品、书信等数千件珍贵文献和遗物。图为张爱玲小说《易经》的英文打字稿封面。 视觉中国|图
2025年9月8日是张爱玲去世30周年的日子。
当然大家都明白,1995年9月8日并非张爱玲真正的死亡之日。没有人准确知道她是哪一天撒手西归。在洛杉矶西木公寓离世几天后,她的遗体于9月8日,中秋前夕被发现。
三十年前的事,很多湮远了淡忘了,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因为三十年前,我进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任文艺城版编辑才几个月,就在9月10日那个星期天,副刊的休息日,被主任潘正镭紧急召回,那时还在仁定巷82号的新闻中心加班。
原来主任从多个渠道确定了张爱玲已逝世的消息,决定以最快速度在次日,也就是9月11日星期一推出一个“张爱玲纪念专辑”。
同时被召回的,还有副刊记者黄向京和霍月伟。四个人,紧张了几个小时,傍晚六点半截版“死线”之前,整版专辑完工。
如今很难找到1995年的纸质报纸了,好在国家图书馆有电子存档。手机上看前同事、黄心村教授封的“文学侦探”林方伟找来的扫描版,些许模糊的黑白版块恰似一面纪念碑。
中间是向京撰写的主文《一代传奇才女 张爱玲在世纪末化蝶》。那时没有在家工作这回事,记者都是进报馆电脑打稿。所以这篇两千余字,叙述张爱玲传奇身世和文学成就的文章,是25岁的她当天在编辑部“现打”的。
“副刊记者不少,为什么老板叫你?”“哈哈因为当年我是个文青吧。”
月伟那时是艺苑版记者,主跑戏剧线,她电话里说,完全不记得这个版的事了。但版上有她名字。左侧两条短文,上方是余秋雨的《多方位的精致》,“霍月伟长途电话访问”,下方是蒋勋的《花的鬼魂》,“台北传真”,不知是否她经手处理。
主文下面有一块“各地作家谈张爱玲”,黄向京和霍月伟访问/整理,夏志清、痖弦、小黑、朵拉、吴韦材(吴伟才)、韦铜雀(吴耀宗)、尤今七位学者、作家的简短感言,三十年后读来依然生动有个性,毫不过时。
有一段楷体文字置于主文上方,是整个专辑的导言。在我二十多年副刊编辑生涯中,这种情形只遇到过一次:主任亲自撰写导言。
星期一本无文艺城版,版上附有“告读者”:因推出张爱玲纪念专辑,今日茶馆版取消。
其实我也不记得,那天是晴是雨,带着怎样的心情从报馆回家,热带9月的夜空,月华如水还是星河浩瀚,又或是阴霾天,小岛上星月无痕?
但这个版面留痕了新加坡媒体对“张爱玲去世”的及时反应,张爱玲其人其作对华文文学界、对本地文坛的深刻影响。记忆中,在我离开《联合早报》之前,为了一个作家、艺术家的去世,副刊用整版篇幅做专辑纪念,张爱玲以外还有一次——另一面纪念碑,2002年9月献给了有“小国大戏剧家”之誉的郭宝崑。
三十年后的月亮,清晰照见了版面上的几处瑕疵:“月色”误为“夜色”;实为炎樱语录的“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被我们当成张爱玲的话来引用;张氏金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袍”写成“袍子”,多了一个字。
主文右侧的“张爱玲主要著作一览”第17项:“长篇散文《小团圆》”,“散文”,应为“自传体小说”。近年以研究“张爱玲晚期风格”著称的陈建华教授,说《小团圆》的问世是“人肉炸弹”,“张爱玲的《小团圆》就挣脱中国女性身上的束缚,尤其就违背女作家的写作伦理来说,是反传统的,其彻底程度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可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双璧。”但上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小团圆》迟至2009年才出版,公开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列出这条,已属不易?
当年的我们,当年的认知,无可“更正”的历史,让人哑然失笑却并不遗憾。是谁说过: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
无论小说、散文还是电影剧本,张爱玲作品里散落着许多南洋的痕迹。除了南洋书写和南洋想象,1994年10月,她还真的想过在“明年夏天”,也即1995年夏天,移居因“法治精神”,一直让她有好感的新加坡。而她母亲黄素琼(黄逸梵)的忘年闺蜜邢广生,如今百岁高龄仍住在俯瞰安达曼海的槟城高楼公寓。
陈建华1995年10月写下这样的诗句:
一个苍凉的手势升起
生前死后的界域间,你的明月幻美不定
千窗万户打开
苍凉的故事说不尽
什么都没带走
什么都没留下
夏志清教授的话留在三十年前的文艺城上:“凡是中国人,都应当阅读张氏的作品。”
不常回忆往事的人,在这里以文为记,致敬这位旷世才女,纪念她爬满了蚤子的华美人生。
余云
责编 邢人俨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