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背后:智驾在误解中狂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18:40 1

摘要:3月29号晚,武汉三名应届女大学生开着小米SU7去往安徽池州参加事业编考试,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遇到了一侧道路施工,车道改向逆向行驶车道,而后车辆撞向护栏并起火。

误解的代价有可能是生命。

3月29号晚,武汉三名应届女大学生开着小米SU7去往安徽池州参加事业编考试,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遇到了一侧道路施工,车道改向逆向行驶车道,而后车辆撞向护栏并起火。

最终,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

截止到目前,事故原因及责任的认定等还在调查中。这起事故也将公众视线重新聚焦在“智能驾驶”。当车企用逼近“自动驾驶”的话术点燃市场热情时,用户对智驾的断层认知,真该被重视了。

宣传越激进、手册越详尽

从去年开始,各大车企高管亲测城区NOA几乎成了常规操作,不少人对智能驾驶产生了极大兴趣。

随后,“想撞都难”“比人驾更安全”等一系列话术频繁出现在新车发布会上。甚至有车企将用户数据收集包装成“技术迭代需要”,而通过事故数据优化算法却只字不提。

今年以来,全民智驾的风吹得更猛烈,尤其是年轻人,对智驾的信任程度一路飙升。于车企而言,宣传是为了追求最大传播效率,只要在《广告法》规定范围内,激进还是保守,全凭车企良心。

细心的人肯定能发现,当车企在发布会上用无人自主泊车、0接管高速领航等词汇引爆全场时,用户手册里一定会标注:驾驶员必须全程手握方向盘。

小鹏NGP演示视频里丝滑的自动变道,但“极端天气可能失效”的免责条款,同样写在手册中。

宣传越激进、手册越详尽。

这种系统性的话术设计,让不少用户对智能驾驶的认知断层。调查显示,超过60%的用户将L2级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甚至有人在NOA激活后与孩子各自玩手机,或在社交平台炫耀“无人驾驶”视频。

部分用户对高阶智驾的过度信任,已经远超想象。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帮助车主欺骗方向盘传感器的“脱手神器”月销过万件,购买者留言清一色是“终于能解放双手”。

这种荒诞的供需关系,折射出车企宣传策略的致命矛盾:用过度宣传诱导消费者相信技术成熟度,却用法律文本将责任完全推给用户。

谁该为安全兜底?

首先明确一点,高阶智驾仍需手握方向盘。

参考2022年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L2级以下为驾驶辅助,驾驶员需全程监控驾驶;L3级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驾驶员需在紧急情况执行接管;L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L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

简单区分就是:辅助驾驶就是人的责任,出现自动两个字就是车的责任。而当前路面上行驶的车辆,以及车企宣传中提到的全民智驾,本质都是辅助驾驶。

法律体系对智能驾驶的规范,愈发成熟。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提出,完善标准体系,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

地方性法规已经出台。比如4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规定,系统激活期间发生事故,车企承担主要责任;若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则需承担部分责任。

随着车企宣布L3级自动驾驶的落地时间敲定,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参考欧盟经验,L3级责任框架需明确三个关键问题:

接管时效性:如L3系统要求驾驶员在15秒内接管5,超时后责任如何分配?

系统边界判定:如何通过车载数据证明事故发生时车辆是否处于自动驾驶状态?

保险机制创新:是否需要引入“无过错责任险”或车企强制责任险?

另外,法规是否有必要明确车企的教育义务,“用户培训”后续能否纳入追责依据。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航空领域要求飞行员通过数百小时模拟训练方可执飞,而智能汽车用户却能在零培训下激活高阶功能,这种反差能说明监管需完善。

技术可以迭代升级,但生命没有容错空间。

这场关于速度与安全的终极博弈,需要企业放下营销的话术套路,监管部门筑牢制度的防火墙,而每个驾驶者,更要清醒认识到:再智能的系统,也别让双手离开方向盘!

来源:青车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