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4月至5月鼠类活动频繁,为流行性出血热春季发病高峰,此时田间劳作、野外踏青等活动也增多,感染风险不容忽视。阳泉市疾控中心提示广大居民:流行性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农民、野外工作者、仓库和粮库工作人员、露营
健康提示
每年4月至5月鼠类活动频繁,为流行性出血热春季发病高峰,此时田间劳作、野外踏青等活动也增多,感染风险不容忽视。 阳泉市疾控中心提示广大居民:流行性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农民、野外工作者、仓库和粮库工作人员、露营和登山爱好者、井下矿工等接触鼠类的人群,应做好防护。
01
流行性出血热有哪些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皮肤破损后接触带毒鼠类的尿液、粪便或唾液。
2.呼吸道传播:吸入被鼠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如清扫粮仓、旧屋时扬尘)。
3.消化道传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
4.虫媒传播:寄生在鼠体的螨虫叮咬人类。
5.垂直传播:也有文献指出,孕妇感染汉坦病毒,存在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的风险,但未见人传人的直接证据。
流行性出血热的人与人之间传播目前未见报道,即人与人接触、共用餐具、咳嗽或飞沫等一般不会导致感染。
02
什么人容易得流行性出血热?
人群普遍易感,但其发病与职业、环境和个人防护密切相关,以下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1.农民:长期在野外、田间劳作,容易接触到携带病毒的鼠类及其排泄物。
2.野外工作者:如林业、建筑工地、地质勘探人员,常在鼠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工作。
3.仓库和粮库工作人员:粮食堆放处是鼠类聚集的地方,易受污染。
4.部队官兵、露营和登山爱好者:在野外活动时可能接触鼠类或其排泄物。
5.居民区生活环境较差者:如家中或周围鼠患严重,防鼠措施不到位,感染风险增加。
6.井下矿工:井下矿工在井下工作时可能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03
流行性出血热有哪些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患者早期易误诊为流感,典型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大症状。
1.发热期(持续4-6天):突发高热(38-40℃),有“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颈、胸潮红如“醉貌”)症状,伴恶心、呕吐、结膜充血及皮肤出血点(多见于腋下、胸背部)。
2.进展期:可能发展为低血压休克、急性肾损伤(少尿/多尿)、电解质紊乱等,重症可致命。
04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预防?
1.环境治理
封堵室内外鼠洞,粮仓、地下室定期清理,垃圾日产日清。清扫鼠类污染区域时,佩戴口罩、帽子、手套。
2.个人防护
避免坐卧草地、稻草堆,野外作业穿长袖衣裤。
农田耕作、野外露营、仓储作业、井下作业等场所工作时,食物应密封保存,严禁食用疑似污染的水和食物;通风不良的场所应科学佩戴口罩。
3.疫苗预防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者有较长期的野外户外工作任务,也可以提前接种出血热疫苗进行预防。
05
被老鼠咬了怎么办?
1.立即冲洗伤口: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水(至少15分钟)彻底清洗伤口,以去除可能携带的病毒或细菌。
2.消毒伤口:用碘伏或酒精进行伤口消毒,避免感染。
3.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三痛” (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 (面、颈、胸潮红)等症状,立即到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发病前有鼠咬史。治疗的关键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健康科普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