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一听到甲状腺癌,第一个反应就是“脖子肿起来了”、“摸到硬块”,但有经验的内分泌科医生都知道,真等到脖子鼓包或者自己摸出东西来时,往往病情已经不是特别早的阶段了。
有些人甚至会因为“没肿块”而放松警惕,结果等着等着,一查就是乳头状癌、滤泡癌,甚至已经转移到淋巴结或肺部。
最气人的是,不少早期甲状腺癌其实是有表现的,只不过这些表现长在了大家根本不会去联想到甲状腺的地方,比如手指、眼皮,甚至是情绪变化。
有一种表现非常让人忽略,就是体重变化。有些人一段时间内突然瘦了几公斤,但饮食没变、运动也没增加,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
去医院一查血糖、肠胃也都没啥大问题,就觉得是不是压力大、睡不好。
其实这种“莫名消瘦”在医学上叫“非意愿性体重下降”,是多个癌种的早期表现之一。
甲状腺癌在早期如果合并轻度功能亢进,会让基础代谢率悄悄上升,人吃进去的能量根本不够用,就容易出现体重往下掉。
尤其是年轻女性,一边吃甜食,一边瘦,听着像天选体质,实则可能是内分泌系统在出问题。
韩国釜山大学的一项研究里提到,在312名被确诊为甲状腺癌的患者中,有27%的人在确诊前3个月内经历过2公斤以上的体重下降。
但只有不到5%的人在当时觉得“这事儿不正常”,其他人都还挺开心的,以为是自己瘦了。
还有一种异常很常见,却总被当成“生活习惯不好”——那就是嗓子发紧、卡痰感。
不是咳嗽那种,而是总觉得喉咙像有东西卡着,说话有点费劲,有时甚至早上起床嗓子是哑的。
一开始都以为是感冒、上火、慢性咽炎,嗓子含片、喷剂换了一堆,几个月过去了,症状还是时好时坏。
其实很多甲状腺癌,特别是长在靠近气管一侧的,会压迫到喉返神经或气管,引起轻微的不适。
这个阶段的B超可能还扫不到明显肿块,但如果有经验的医生手动触诊,有时候能摸出一点质地比较硬的边缘。
广州中山医院曾经发布过一个甲状腺肿瘤门诊分析数据,在初诊为“慢性咽炎”的人群中,有7.4%的患者最后被查出甲状腺病变,其中三分之一为恶性。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连续两个月都有喉咙异物感但没炎症、没感染,那这个事绝对不能再拖。
除了这两个比较常见的,还有一种更加诡异的表现,就是情绪突然不稳定,或者感觉整个人莫名其妙的烦躁、发慌,哪怕是做平时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
很多人会往心理压力方向去想,以为自己焦虑症了、抑郁症了。
去看心理医生,聊了半天也找不出具体诱因。有一部分这样的情况,其实是甲状腺激素微妙波动带来的神经系统反应。
甲状腺激素调节的不只是代谢,还直接影响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
甲状腺癌在早期有些会合并微小的功能异常,比如亚临床甲亢或者部分功能性结节,虽然TSH看起来没大问题,但T3和T4已经有点偏离平衡。
这种小小的不平衡,就足以让人感到持续性焦虑,尤其是在清晨和深夜这种交感神经兴奋的时段,更容易出现莫名心慌、情绪波动。
有个案例特别典型,一位上海的年轻护士,半年内因为失眠、焦虑跑了三次心理科,最后一次医生建议她查查甲状腺功能,结果查出游离T4偏高,B超发现结节,穿刺证实是乳头状癌。
她根本没有脖子肿,也没痛感,但却在情绪上早早“报警”了。
说这些不是为了吓人,而是想让大家明白,有些早期的癌症不是那么“好懂”的,它们不长在常规认知里,反而出现在让人意想不到的位置。
这种错乱感,本质上就是癌细胞的狡猾。一些人明明身体已经在发出求救信号,但因为这些表现不像传统的癌症症状,就被忽略了。
等真正发现了,已经不是原位癌,治疗起来难度一下就上去了。
这几年不少医院都在推动“症状逆查”这个概念,就是从那些模糊、非典型、边缘化的表现出发,去反推背后的潜在病因,目的就是尽量别漏掉早期的信号。
一个“甲状腺异常高发群体画像”:25-50岁女性、有情绪波动史、体重在半年内波动超3公斤、常有喉咙异物感但无感染、家族中有自身免疫疾病史,这类人群是早筛的重点对象。
有的人听完可能还是会抱着侥幸心理:没事我体检年年做,哪能漏掉?
但现实是,常规体检很多时候只查TSH、总T4、有没有明显肿块,根本不查激素的微型波动,更别说做穿刺和病理分析。
不少甲状腺癌发现时才1厘米左右,完全靠体检发现的概率其实很低,更多还是靠自己对身体的细微变化足够敏感。
尤其是那些反复出现、又查不出明确原因的小毛病,一定要有警惕意识。
那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做了所有功能检查、B超、甚至穿刺都没问题,但就是持续性出现情绪问题、体重波动、喉咙不适,这种情况到底应不应该担心癌变?
这个问题其实挺典型的,医学上叫“功能正常型症状表现”,不少人都卡在这个阶段。
医生说你没事,数据也没证据,但你自己知道,身体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这种情况,最怕的是放弃自我观察。建议这类人群要建立自己的“症状日记”,记录每天的状态,包括睡眠、体温、心跳、情绪、体重波动,用数据去反推模式。
如果发现某些症状总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出现,比如清晨嗓子紧、晚上心慌,那就该重复做功能测试,特别是加查游离T3、T4、TPOAb、TGAb这些免疫指标。
甲状腺癌不全是孤立长出来的肿瘤,有很多是从自身免疫紊乱一步步演变的,早期根本没影像表现,只有微小的激素异常,靠常规手段根本抓不到。
这个阶段如果忽视,等指标真的异常,往往已经发展得比较深入了。预警信号之所以叫信号,就是它不像警报器那么响,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别低估身体的“提前小动作”,它懂得,比任何检测手段都早。
沈于琪.甲状腺癌患者健康信息行为的研究进展,现代临床医学,2024-11-26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