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战士 指路明灯——追忆我的父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9:50 1

摘要:我的父亲雷振才,是一位老红军,是八路军战士,是献身国防的军工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曾随刘邓大军抗击日寇,浴血奋战;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他扎根军工企业,将后半生的心血都浇灌在国防建设的事业上。在家中,他是慈父,更是严父

我的父亲雷振才,是一位老红军,是八路军战士,是献身国防的军工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曾随刘邓大军抗击日寇,浴血奋战;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他扎根军工企业,将后半生的心血都浇灌在国防建设的事业上。在家中,他是慈父,更是严父,他的一言一行,像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姐妹成长的航程。在我心中,他永远是那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是我灵魂深处永不熄灭的明灯。

父亲雷振才

烽火青春:从陇原农家到革命熔炉

父亲的故事,始于甘肃成县麻石村那片贫瘠的土地。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便尝尽了生活的艰辛,饱受地主剥削压迫的苦楚。改变命运的火种,是我的伯父点燃的。伯父早在1927年就投身革命洪流,在伯父的指引和感召下,年仅十五六岁的父亲,怀揣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对压迫的反抗,于1934年5月,在四川广元毅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从此,一个懵懂的农家少年,踏上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战的漫漫征程。

父亲(二排右一)与红军战友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父亲所在的部队,成为了威震敌胆的129师。在这支英雄的队伍里,父亲肩负起光荣而重要的使命——在129师政治部担任邓小平同志的警卫员,亲身感受着伟人的风采与革命家的智慧。后来,他历任386旅771团班长、排长,师部通讯营排长。在敌后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深入河北任县,担任独立营随军工作队组长、青年连连长,后又转战山西左权县,担任三区委会副主任,在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血与火的记忆:父亲的故事

父亲很少主动提起过去的峥嵘岁月,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事,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或是为了教育我们时,才缓缓道来。这些片段,如同珍贵的琥珀,凝固着历史的重量和父亲深沉的情感。

长征路上的“玉米棒子”

我们姐妹四个小时候,父亲偶尔会给我们讲起长征。那时妹妹们还小,我也懵懵懂懂,对那段史诗般的壮举理解不深。但有一个场景,却深深烙印在我心里。每当我们吃饭挑食,或者碗里剩下饭粒时,父亲的神情就会变得格外严肃。他会语重心长地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爱惜粮食。我们当年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饿得前胸贴后背。偶尔能分到一根玉米,那简直是天大的美味。我们哪里舍得丢掉一点点?连那硬邦邦的玉米棒子,都要嚼碎了咽下去充饥。”父亲说这话时,眼神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冰天雪地、饥寒交迫的行军路上。这简单的话语和那“玉米棒子”的细节,成了我们一生关于勤俭节约最深刻的启蒙课。

父亲(右)与他的警卫员

弹痕无言诉忠诚

父亲身上,铭刻着战争的印记。小时候,我曾好奇地摸过他右肩上那个深深的弹孔,还有右腿和左腿上清晰的弹痕。父亲很少提及这些伤疤的来历。直到有一次,也许是我追问,也许是触景生情,他才轻描淡写地提起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那是在长征途中,部队遭遇了敌人的突袭,父亲和战友们肩负着转运重要物资的任务。枪林弹雨中,为了保护这些关乎部队存亡的物资,父亲奋不顾身,右肩被子弹打穿,身负重伤。他活了下来,物资保住了,但许多亲密的战友,却永远倒在了那片土地上。父亲的声音会变得低沉:“炮火无情啊……眼睁睁看着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倒下,却救不了……他们的身体,成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的最后一道墙……”每每说到这里,父亲总会沉默下来,眼中噙着泪水,不愿再继续。那些沉默的弹痕,比任何言语都更沉重地诉说着牺牲、忠诚与战争的残酷。

军工线上的“孺子牛”

新中国成立前,按照上级安排,父亲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军工企业工作,他来到了304厂。他把在部队淬炼出的忠诚、坚韧和奉献精神,毫无保留地带到了新的岗位。他先后担任过基建科采购员、供应科组长、仓库主任,直至供应处工会主席。无论在哪个岗位,父亲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把助人为乐当作本分。单位的职工,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在工作上、思想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父亲知道了,总会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我记得有一次,一位职工的爱人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恶化到必须截肢保命。手术中,她因大出血而生命垂危。厂党委紧急动员党员献血,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医院,撸起袖子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对他而言,在战场负伤流血,与帮助他人而献血,在他心里,都是天经地义的事。

工作中的父亲(左)

1996年兵器工业总公司颁发给父亲的纪念章

刚正不阿的“严父”

父亲的“严”,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深深烙印在对我们姐妹的教育上。他早年深入敌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经历,让他深知信念和原则的重要。因此,有了我们之后,“思想工作”成了家常便饭。他常常告诫我们:“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要珍惜这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绝不能搞特殊化!”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我们姐妹四人成年后找工作,父亲从未利用自己的资历和关系为我们“打招呼”,他只会反复强调:“路要自己走,工作要靠自己的本事考取!要上进,要争气,不能给家里丢脸!”父亲的以身作则,让我们心服口服。在单位,他工作业绩突出,领导看在眼里,决定给他涨一级工资以示奖励。父亲得知后,竟果断拒绝了。他的理由朴实而坚定:“我做的都是分内事,这钱应该发给那些表现好、家里确实困难的同志。”这份清廉与无私,是我们姐妹一生仰望的精神高地。

白发骑士的英姿

家中珍藏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那是父亲晚年最生动的注脚。照片拍摄于1984年,厂里组织的一次干部疗养活动。当时父亲已是年过花甲的白发老人。在当地,看到有马匹可供骑行,这位曾经驰骋疆场的老兵,仿佛瞬间被唤醒了骨子里的豪情。他不顾年岁已高,不顾自己刚做完白内障手术,毫不犹豫地翻身上马,竟然还策马“跑”了好几圈!可以想象,当时在场的同事们,一定都为这位老红军捏了一把汗。但照片定格的那一刻,父亲手握缰绳,腰背挺直,那眉宇间的英气与嘴角的笑意,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那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年轻身影重合。这张照片,无声地诉说着父亲骨子里那份永不磨灭的战士本色。

白发骑士的英姿

不灭的星火

在许多人眼里,父亲是传奇的老红军,是走过长征的英雄,大家都喜欢围着他,听他讲“过去的事情”。然而,对我们姐妹四个来说,这位英雄更是家中那位常常板着脸、要求严格的父亲。小时候,我们对他的“唠叨”唯恐避之不及,总觉得那些“老掉牙”的故事离我们太远。现在回想起来,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意。那时的我们,何曾真正理解过父亲经历的苦难与艰辛?何曾用心感受过他话语中沉甸甸的分量?

父亲为厂里民兵讲述红色故事

父亲从未停止过他的“宣讲”。在厂里工作时,他就经常受邀给党员干部、青年员工讲述革命历史,进行传统教育。退休后,他依然闲不住,满腔热情地加入了长治市组织的宣讲团。他把传播红色精神、传承革命薪火当作了新的使命。在我们心中,父亲一直是“钢铁战士”般刚强的存在。然而,岁月不饶人,步入古稀之年后,父亲的身体状况开始下滑,心脏频频报警。我们做女儿的,忧心忡忡。但父亲只要接到宣讲任务,依然坚持要去。放心不下的我,只好陪着他一起去,时刻留意着他的状况,生怕他讲到动情处情绪激动,引发身体不适。

就是在那次陪伴中,我第一次走进了父亲宣讲的后台。在侧幕,我惊讶地发现,父亲上台前从不准备讲稿。他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感,都早已融入血脉,刻在心底。我站在幕后,看着台上白发苍苍却神采奕奕的父亲,听着他用时而激昂、时而沉痛、时而充满希冀的语调,向台下的听众,尤其是那些年轻的面孔,讲述着那段用血与火写就的峥嵘岁月。那一刻,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与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全神贯注地聆听父亲的宣讲。我仿佛第一次真正读懂了父亲,读懂了他一生坚守的信仰和他倾尽所有想要传递下去的精神火种。

父亲在长治市烈士陵园宣讲

永恒的足迹

我的父亲是伟大的。这份伟大,并非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融于他一生对信仰的忠诚、对事业的奉献、对原则的坚守、对家人深沉的爱之中。从记事起,到参加工作,再到如今我们的子女和孙辈逐渐长大,父亲的身影和他朴素的教诲——“做人要正直,学习要刻苦,工作要尽责”,如同永恒的坐标,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能出生在这样一个流淌着红色血脉的革命家庭,我深感无比的骄傲与荣幸。

父亲的言传身教,是我们姐妹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他对我们的爱,如同陈年的美酒,随着时光的流逝,反而在我们心中愈发醇厚,愈发清晰。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在我们心中,父亲永远是那座巍然屹立的灯塔,是那盏穿透迷雾的指路明灯。他的一言一行,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品格,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正直、坚韧、奉献,成为他永远的骄傲,也成为我们子孙后辈可以仰望的精神丰碑。父亲留下的足迹,是通向光明与信念的路标,我们将永远沿着它,坚定地走下去。

讲述人:雷振才长女雷建丽

代笔:淮海集团 肖梦

来源:三晋大看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