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消费新势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7:48 1

摘要: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人们的消费观念、喜好、行为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消费新势力正在崛起,为消费市场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人们的消费观念、喜好、行为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消费新势力正在崛起,为消费市场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消费力既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镜像,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今天,提升中国的消费力,已经与提升创新力、竞争力同等重要。

崛起的消费新势力中,有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消费新理念,为创业者带来更多“风口”,也推动了消费市场整体升级;也有跨越数字鸿沟、与年轻人喜好同频共振的银发一族,他们展现出全新的生活态度和强大的消费能力。崛起的消费新势力背后,是生机勃勃的内循环,是物阜民丰的新常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向往和追求。

进阶的消费力

社会消费是经济的风向标。一幅《清明上河图》,定格了汴京市民的精彩生活:紧贴墙根的凉棚下,一名男子在惬意地享受刮胡子服务。在气派的“孙羊正店”大门前,一对小夫妻正在鲜花摊前买花。人群中,一位店小二打扮的小伙子端着食盒,急匆匆地赶去送外卖……汴河沿岸商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从香料、药材到日用百货,应有尽有。商贩们高声叫卖,顾客们三五成群,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不仅有白天开市的日市,还有早市、夜市、季节市、专业市、镇市等不同类型的市场。可以说,宋代市民不是在买东西就是在去买东西的路上。

当时,磨茶、磨面、纺织、冶炼等手工作坊纷纷采用水力驱动机械,使用水轮技术开启“半自动化时代”。发达的商品经济、旺盛的市场需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的巨大力量。正是因为这样的力量,使得宋人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有科技进步相随。而技术的进步,又作用于文化的大发展。在宋以前,笔墨纸砚价格昂贵,书籍和阅读都是有阶级性的,基本上被士族垄断,普通老百姓很少有机会读书。如果没有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进步,就没有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廉价纸张和书籍,也就没有宋代文化繁荣的辉煌篇章。

透过这段历史不难发现,社会文明体现在一定的消费方式上。油盐酱醋、衣食住行,将每个人的日常细节拼凑在一起,就是一个时代的消费图景。在这幅图景里,我们看见生活的变化,也看见社会的进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建一个新的家庭,最好集齐“三转一响”,它代表了中国人对物质生活的最高追求。“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响”是收音机,其中最奢侈的当数手表。

当时有报纸报道,上海第三百货商店试销的100只手表不到半天就被抢购一空,还有1000多位顾客预约登记。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催生社会万千新气象,人们对身边的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虽然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依旧偏保守和节约,但生活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取代“三转一响”,成为代表家庭消费新追求的新“四大件”。

如今,生产技术不断发展,更多智能化家电进入百姓家庭,新老“四大件”逐渐隐退成为历史。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洗烘一体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就是“四十大件”也说不完中国人的个性化消费。北京市民刘女士的生活幸福感来自各类智能家电,出门时启动家里的扫地机器人打扫房间,下班时通过手机APP控制电饭煲煮饭,回到家看着干净的地面和饭锅里热乎的饭,心情也会变好。换了智能电子锁之后,兰州市民吴先生觉得生活一下子轻松了,手指轻轻一按就可以打开家门,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出门反复检查有没有带钥匙、回家又手忙脚乱地找钥匙。

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总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线上购物、网约车出行、网络一键购票……数字技术已经深度嵌入我们的消费日常,拓展着生活的边界。其中,既有“从无到有”的革命性升级,又有“从有到精”的改善性升级。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游人如织,来自湖北的游客吴昊松登上长城后,用手机给自己点了一份“空中外卖”。近年来,国内不少景区推出无人机配送餐饮服务,解决了外卖骑手“送餐难”和消费者“点餐难”的问题。买什么、如何买,当我们从消费力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时,会发现变化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消费观。1952年至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77亿元增长到487895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体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转身。

新消费力就是新生活力

在具象的生活里,无论吃饭穿衣还是出行、娱乐,都与消费有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打开了新的消费场景,带来充满创新的新消费,我们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如果消费力意味着过日子,那么新消费力就是过好日子,但“好”的标准,是多元的,由自己定义的。

从“面子”到“里子”,人们注重自我的感受、自我的愉悦、自我的提升,让悦己消费成为新潮流。悦己消费并非冲动消费,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快乐买单。也许是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是买一个喜欢的盲盒,也许是报一个心仪的课程。趁着周末休息,在北京工作的姜潇来到合肥看了一场演唱会,与歌手、现场观众一起大合唱时,她觉得无比解压。上海90后婷婷在尝试了燃脂搏击、普拉提、网球等体验课之后,最终选择网球作为自己的长期爱好。

悦己消费也并非年轻人的专属,现在的中老年人已经不再是“没苦硬吃”、一心为子女花钱的群体,他们与年轻人的消费边界正在消弭。2024年快要结束的时候,网友青青带着父母去看了张学友的演唱会。亲眼见到年轻时的偶像,二老别提有多高兴了。每天早晨7点多,68岁的胡明推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开始一个多小时的骑行。在社交平台上,他不时会展示自己新购置的骑行装备。蛇年新春,来自吉林长春的“60后”王长生赶了回时髦:旅游过年。在广西北海,他体验了疍家人的水上生活,见识了热闹的渔获交易中心,品尝了虾饼、墨鱼丸等地方美食。

从“西式”到“东方”,人们不再盲目追求洋品牌,展现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让新中式生活成为新风尚。正如电视剧《繁花》中描述的那样,法国产的梦特娇T恤衫开启了大多数中国人对时尚品牌的追求。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消费水平有限,如果谁家能置办一两件“洋品牌”,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几乎会被视为生活品质和地位的象征。在物质充裕的今天,人们回归理性消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式审美”的自信。今年春节,小之最满意的一笔花费,是给自己和妈妈各买了一套对襟款式的改良汉服。春节期间,母女俩的新年战衣得到了亲戚们的一致好评。

穿汉服、化唐妆、品中式茶饮、买国潮文创……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潮流元素相融合的审美消费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之间风靡。从穿搭、家居、饮食到婚礼再到兴趣圈,新中式生活的形式在变,但内核始终如一。“万物皆可新中式”,道出了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也道出了一种不断生长的生活态度。

从关注当前到考虑长远,人们将低碳、可循环的理念融入生活,让绿色消费成为新趋势。共享单车绿色出行、买菜自带环保袋、选家电先看“能效等级”指标、买东西拒绝“过度包装”、旧家具旧家电“以旧换新”、换车首选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低碳环保产品成为人们的“必选”。带着自己搬家时整理出的闲置物品,张女士走进上海一家慈善超市,工作人员在检查完物品之后,在她的小程序里发放了相应的绿色循环积分。

用这些积分,张女士换购了一个自己心仪已久的键盘,这个键盘也是附近居民的闲置物品。更多人年轻人选择在线上二手交易平台买卖闲置商品。数据显示,每天有400万件闲置物品在平台上发布,二手闲置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绿色消费既是事所应然,也是势所必然。2024年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87.8万辆,国内月度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这一突破,恰是绿色消费正成为国人新生活的时代缩影。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当代社会已经从生产者社会转变为消费者社会。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追求个性、健康、绿色的新生活,也更新着对消费的认知,在点点滴滴的消费行为中,汇成一股推动社会的新动力。

新消费力就是新生产力

消费就是“买买买”吗?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将消费理解为“物的消耗”,其实是一种偏见。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不仅有生产力概念,还有消费力概念。消费是需求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进入消费者社会,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

上映第10天登顶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神话直观展现出一个“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清晰面貌。从“跟着吒儿去旅游”出圈,到相关衍生品卖断货“一吒难求”,电影的火爆效应从银幕延伸至线下消费市场。透过现象级的“哪吒”消费热潮,我们看见文化产业正在向“新”向“质”求发展,以满足我国市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新消费力重塑消费市场。

从隔着三尺柜台看商品,到在货架上自行挑选,再到通过购物网站、网络直播后下单,消费方式的变化,实则是消费者在市场上话语权的变化。消费者与生产者共同创造,是新消费时代重要的消费现象。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他们借助互联网平台与生产者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甚至参与产品的创意或营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人”为核心的消费关系得到强化,让生产的价值最大化,激发出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

新消费力推动产业升级。

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消费者的每一次选择,都在倒逼企业产业升级。电池的安全性和清洁度是新能源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全球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领军企业,宁德时代不断攻克电池技术,自主研发了56项检测技术,并将该技术赋能供应链。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深中通道、上海中心大厦、山东石岛湾核电站等重大工程项目中,都有湘潭钢铁集团制造的身影。为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湘潭钢铁集团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攻克产业难题。

新消费力驱动科技创新。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布局前沿产业就像下一盘“未来棋”。DeepSeek的大语言模型训练秘籍独树一帜,宛如AI领域的“侠客”,让智能交互不再受限于高昂算力成本,开启全球普惠AI新纪元;春晚舞台上跳着“赛博”秧歌的人形机器人火了,背后的宇树科技占据着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近70%的份额,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云深处科技“绝影”系列融合了先进的SLAM自主导航算法与高适应性的机械结构,由其制造的机械狗在新加坡参与隧道检修工作……今年开年以来,多家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他们各怀绝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重塑行业可能。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带动了生产和投资,也连接着供给和需求,事关就业民生和社会福利,对畅通经济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新质生产力既能促进消费技术层面的革新,更能推动新型消费发展模式的转变,引领新型消 费市场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新消费力,新消费力助力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在这样的双重驱动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跑出加速度,打开内需新空间。

中国消费市场正实现从“量”到“质”的变革。消费力是指消费能力,与可支配收入和社会保障等高度相关。唯有以完善的制度、完备的设施支撑保障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方能实现从“消费大国”向“消费强国”的跨越,让新消费力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来源:时代邮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