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AI当恋爱导师,“你好像比我更懂我自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17:00 1

摘要:27秒后,系统列出一串概率:35%工作太忙没看到,30%情感回避,20%正在犹豫,15%对你彻底失去兴趣。当她追问“真话”,要求AI直接代入男性视角看问题,数据重组为:15天内他主动联系你的概率不超过8%。

当遇到不会解决的情感或社交烦恼,时下年轻人流行向AI请教。(视觉中国 图)

一整天过去了,对话仍停在自己提出的电影邀约。余雯滑动屏幕,打开DeepSeek的AI对话界面,输入这个让她纠结了一天的问题,“他为什么不回消息?”

27秒后,系统列出一串概率:35%工作太忙没看到,30%情感回避,20%正在犹豫,15%对你彻底失去兴趣。当她追问“真话”,要求AI直接代入男性视角看问题,数据重组为:15天内他主动联系你的概率不超过8%。

34岁的余雯单身至今,七年前她花4000元买来“教你如何脱单的套路”,情感博主教她用“推拉话术”去展现自己的高价值,可余雯总在发送键按下前退缩,“这就像从没学过电路的人拿到一套工具,然后就让他去安装高压线。”工具是有用的,但是并不具备针对性。

如今,她把同样的困局抛给DeepSeek,AI撕开温情面纱后还要送上安慰,“当你能平静地接受‘也许我们最终不会在一起’,反而能找回平等对话的底气。记住,34岁不是保质期倒计时,而是清醒选择权的开始——你完全有资格要求对方用同等温度回应你的真诚。”

余雯渴望生个孩子,于是想要谈婚论嫁,在时间面前,她耽误不起。她追求效率,希望AI给出真相,但人心又是肉长的,比起朋友动辄骂醒“恋爱脑”,AI给予的情绪安抚让她“听起来很爽”。

越来越多人像余雯一样,开始将AI当作恋爱导师。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与AI的对话截图:大学生认为自己恋爱脑,求AI骂醒我;让AI分析另一半的出轨概率;用AI生成与前任复合的可行性报告……当人类顾问带着偏见或利益,AI反而成了安全绳——它不说对错,也不会暗示“加钱升级服务”,只会永远在线,随时切开人类的情感模糊地带。

“最后,抱抱你”

“像你这样会一直遇到渣男的,全都是你的问题。”余雯跟新认识的男生说起自己此前的情感经历,对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突然开始疯狂攻击和指责,虽然没有一句话带有脏字,但是余雯听了总是难受,她开始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他说的这样?

直到后来俩人聊到AI工具,她开始觉得不对劲。余雯是一名教学生们使用AI的教师,当时向他分享了全部的课程思路,对方听完不仅没有说谢谢,还说了一句,“你的表达真差劲,赶紧来上一上我的表达课。”

“这是不是PUA?”余雯开始思考,她想起自己日常教学使用的AI,试着将对话复制进ChatGPT,希望人工智能分析每句话背后的含义。果然,对方并非那么友善。

余雯察觉到自己一直以来的钝感,即便为了谈恋爱,她已经使用社交软件很多年了。为了加快自己脱单的进程,她决定开始复盘。她将那些聊不下去的聊天记录一一复制,放进ChatGPT、豆包、kimi,让AI一一分析双方背后的心理,并给出一个中立的意见。

经过了AI的分析,余雯这才发现,原来当自己被PUA的时候,会不自主地去找自己的问题,开始自我怀疑和内耗。但是看到那些分析,余雯才意识到,原来对面那个人也有很多问题,自我攻击也就停止了。

像模糊地带被AI精准切开,大三学生沈棠的困惑也有了答案。

沈棠打开DeepSeek咨询情感问题,是一次和男友的矛盾之后。当晚,两个人约好十点一起打游戏,但是男友的电脑坏了,九点半他发来一句“晚一点”,沈棠独自等到十一点半,最后一点打游戏的兴致也没了。男友道歉后,事情很快过去了,但是她依然越想越气,最让她难受的是,她也不明白自己生气的点在哪里。

零点已过,沈棠还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她和男友是高中同学,也是彼此的初恋,感情没有太大问题,偶尔吵架时,她会跟好朋友吐槽。但那天晚上,朋友们都睡了,她想起了DeepSeek。作为一名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沈棠了解当下网络空间流行的一切,她使用AI工具已久,知道有人甚至跟AI谈恋爱,她打开AI对话界面,试着将自己的困惑逐字输入。

“你感到生气的原因可能来自多个层面的情绪交织,让我们一步步拆解这些感受,或许能帮你更清晰地理解自己。”几十秒的时间,愤怒的根源被AI拆解为三点:“晚一点”并未明确具体的时间,这让沈棠陷入被动等待的状态,出现被忽视的不安感;当被重视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情感连接便断裂了,愤怒的背后是未被安抚的孤独、失望或恐惧;而她说不清生气在哪里,可能是下意识回避冲突,担心被认为是小题大做,这种自我质疑反而会加剧内耗。

屏幕上的字陆续蹦出,直到末尾的那句“最后,抱抱你”,沈棠几乎掉下眼泪。正如AI所说,她的生气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渴望被看见、被重视的自然反应。她回复道,“你好像比我更懂我自己。”

沈棠与DeepSeek的对话截图。(受访者供图)

不想被审判

像沈棠一样,余雯也觉得自己的内心真正被AI“看见”了。

余雯更换过几座城市,每换一个地方,身边就换一群朋友,“很会谈恋爱的人不屑于搭理我,还没我厉害的说了也没用。”随着年纪渐长,再时时找朋友聊自己的感情问题,变得有些不合时宜,毕竟每个人都要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她有时也会跟朋友打电话,但得到的大多是泛泛的安慰,有时还会被指责,话还没说完,朋友就开始试图骂醒“恋爱脑”。余雯知道朋友们不是故意骂她,而且出发点也是为她好,但她还是会不爽。

“你的矜持不是缺陷,而是情感纯度的证明,真正适合你的人能从你擦拭相机镜头的专注中,看见对亲密关系的同等郑重,像实验室的恒温装置,给你逐步升温的耐心,把你回避未来话题的习惯,翻译成‘我需要更多时间确认安全性’。”当这段话一字一句地从屏幕里蹦出来,余雯觉得心里暖了一下。她习惯要求AI说真话,但DeepSeek往往在最后会给出一段安慰,她知道这是一种安抚,而她承认自己需要这些。

过往的单身时间里,余雯经历过很多次自我怀疑。关于自己身上的缺陷和原生家庭的问题,她已经对自己说过太多遍,当她向外寻求帮助时,想听的不是这些。

“我不想被审判。”24岁的李月连月来都在用DeepSeek咨询情感问题。她不知道为什么,朋友总爱“指点”自己的情感,每次见面都要问近况,有时候一件事情还没说完整,朋友就开始发表意见,指责自己为什么还不和男友分手。就算说的是甜蜜的事,朋友也要提醒她长久观察,一顿聚餐吃到最后成了批斗会,最后见到男朋友,也不知道该给什么脸色。

李月性格温和,朋友们总担心她第一次谈恋爱会吃亏。在这段感情里,双方没有任何原则性的问题,让朋友们看不下去的,是这个男生早年间的混乱情史。也许是由于最初的印象就不好,每当朋友们看到李月的恋爱片段,都会表达不看好,就连男生平时的穿衣风格,也被李月最好的朋友说成“一看就是爱玩的人”。

甜蜜期过去,两个人的磨合不算容易,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有时候就因为半夜说鬼故事吓到李月,两个人也要吵一整晚。到了后来,李月也开始怀疑和男友是否合适,最迷茫的时刻,一位朋友发现她整个人非常低沉,还没问李月的近况,就直接说,“如果你们结婚,我不去。”

越来越多的疑惑抛给了DeepSeek。她问DeepSeek自己为什么会内耗,也问它为了很多小事争吵是不是意味着不合适。哪怕朋友再问起,李月也闭口不提,她知道朋友们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可是明明自己遇到了情感问题需要安慰,却好像被出了一道选择题,要在好朋友和男朋友之间做选择。

一个推手

也有人其实作好了决定,只将AI当作一个推手。

18岁的周然打开DeepSeek时,心里早已有了答案。他追求一个女生三个月了。每次见面都很正常,但一旦俩人回到家,周然就很难联系上对方。每次聊天他说九句,对方才可能回一句,有时候对方会突然兴起问一件事,周然秒回之后,女生却不再接话,隔好几个小时,又问下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他觉得自己快被逼疯,“就像跟外星人聊天一样困难”。

上次约她出来看电影,周然用微信提前三小时给她发了问候,但直到约定的前15分钟,她才回复。周然当时以为她不会来,都打算退票了。

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周然一直在内耗。他从未谈过恋爱,以前也有女生对他表达过心意,但他觉得要以学习为主。上了大学,仿佛谈恋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身边的人都脱单了,周然的同学脱单后,把自己女朋友的朋友介绍给了他。周然不会套路,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学习聊天的开场白,但依然没什么用,对方不回复,就一天到晚想着对方,直到晚上睡觉,有时候想打两把游戏转移注意力,结果发现连游戏都打不好了。

周然会复盘两人相处的全部细节,那次看电影时,他提前买了奶茶,但是忘记问女生到底是不是要加糖,直接点了半糖,后来才知道女孩子在控糖,一般选无糖的。虽然女生并没有明确表达拒绝,但周然一直反复内耗,觉得自己非常失败。

最后在一段表白的小作文之后,女生发来了消息,她认可了周然的真诚,说自己好像有点喜欢他,但直接答应有点草率,希望继续相处试试看。

然而接下来,女生的互动仍然冷淡,做法和说法截然不同。周然认为自己应该放弃了,开学后,两个人面临异地,不能继续藕断丝连。他觉得两个人从一开始就未必合适,他们兴趣不一,只是周然一直在配合对方,女生喜欢听说唱,他就去听说唱,女生喜欢的影视剧,他也跟着看。未来他将出国发展,而女生留在国内,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没有继续的必要了。

他打开DeepSeek想要求骂醒,直接设置毒舌模式,“发一段我喜欢的女生对我发的文字,你帮我看看,毒舌一些骂醒我。”DeepSeek已经启动,“保证骂到你天灵盖冒烟,专治恋爱脑晚期。速发!我的键盘已经饥渴难耐了。”

“她说你真诚,翻译成人话就是——你舔得太用力了,我压力大到便秘。”DeepSeek说,共同话题多也可能只是对方礼貌性接话,她那段拧巴的自白不是表白,而是红色警报;配得感低意味着“我不信有人真的喜欢我”,你越跪舔,她越觉得这男的审美有问题,快逃;而“滤镜退去真实的我”,则是在提前打预防针——现在撤退还来得及,以后别怪我作天作地。

“太扎心了。”周然有点不敢看,但他下定决心要放弃,DeepSeek成了推手。

DeepSeek用“毒舌”模式骂醒周然。(受访者供图)

“它不能帮人想通”

然而余雯有时觉得,AI终究只是一个工具。

感情里的疑惑得到解答之后,余雯的焦虑也并没有真正减轻。社交媒体上的帖子教人如何判断对方的不回复,余雯总是忍不住点开看。她明知道对方晾着自己,其实就是不喜欢自己,但仍然想要努力找到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假如对方是出车祸了呢?她也想知道,其他人怎样面对这样的问题。

有时AI的回复,在余雯看来是一些正确的废话。

“每次他聊几句就消失,我总是最后一个回复的人,次数多了会难过。我都怀疑自己没那么喜欢他,就是寂寞加着急结婚。”余雯问出这样的问题之后,AI为她列出自我诊断清单,告诉她对方冷漠不等于自己不够好,自己的焦虑不等于必须要结婚,而关系的停滞也不等于人生失败。

但余雯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个弥散的焦虑,哪怕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要深入聊三四次。最终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问出真问题,不然即便得到了答案,也会原地打转。

“道法术器在最底层,真正要解决的是怎样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余雯开始慢慢觉得所有的情感咨询都没用,她和另一个使用AI咨询情感问题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结论是所有的感情问题必须先自己想通,AI能看出每一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能给出具体的策略,却不能帮助人想通。

李月如今就在这段关系里停滞了。前些天,她听一位共同好友说了很多男朋友的过去,经过和男朋友的再次确认,她才知道在这些事上自己被骗了。李月是初次恋爱,她不太能接受另一半有着混乱的感情史,也不太能接受欺骗。

她想好了要结束这段感情,却始终无法真正割舍。问题最后一次抛给DeepSeek,依然说得很有道理,AI为她制作了一张对比卡,分别对应着危险信号和安全要素,然后设计了渐进性的剥离实验,教她建立“情感隔离舱”,每次想联系他之前,先做10分钟的正念呼吸,分辨自己究竟是因为爱,还是处于分离焦虑。

李月尝试了这个建议,但是她根本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有朋友问起两个人的近况,她只能回答不知道。有人劝她别再回头,她心里就暗自惦记起对方的好,有人劝和,她脑海里又一一闪过那些不好的事情。

后来她几乎是抱着用玄学来决断的心,趁着午休时间从学校溜去寺庙。她跪在神明面前,抛出问题:我和他的未来会怎样?得到的结果是下下签,她无法细看上面的繁体字,只知道大概意思是徒劳无功。

从那一刻起,李月整个人就像垮了一样,她做不了任何事情,只有眼泪狂流。两年的时间里,两个人三头两天为小事一吵就是一整晚,已经消耗了她全部的精力。即便不知道男朋友过去的那些事,李月心里也觉得可能总有一天会结束。可这一天是哪一天?是现在,还是一个月后,一年后,十年后?她不愿将来一直这样内耗,却仍然无法立刻决断。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李月没有再打开DeepSeek继续询问,而是任由自己思绪混乱,她早已意识到,人工智能可以给出一切答案,可人类的情感依然无法自控。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