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戏楼坐南朝北,北边是一个较为开阔的站立观众的剧场。戏楼为两层建筑。下面一层是三间砖箍窑洞,上面就是唱戏的舞台。面积不大,大约就是四五十平方米。下面的窑洞可能是生产队的仓库。这些内容都是我成年之后才了解到的,当时在这里读书的时候,应该不会顾及这些。
图片来自网络
看到这样的题目,你是否会感到惊讶?也许你会发出疑问,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我告诉你,这情景发生在1962年的豫西山区,是在一个穷山恶水、沟壑纵横、十年九旱、山多地少的落后乡村,你可能就不会惊讶了。
那一年我刚七周岁,虚龄就算八岁了。到了上学年龄,该去上学了。而所谓的学校竟然是我们村子东头的戏楼。
这戏楼坐南朝北,北边是一个较为开阔的站立观众的剧场。戏楼为两层建筑。下面一层是三间砖箍窑洞,上面就是唱戏的舞台。面积不大,大约就是四五十平方米。下面的窑洞可能是生产队的仓库。这些内容都是我成年之后才了解到的,当时在这里读书的时候,应该不会顾及这些。
这座戏楼的历史比学校要悠久得多。在很早以前,村里是没有学校的。我这样讲,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一个村子没有学校怎么会有戏楼呢?难道戏楼比学校重要吗?这话问得很有道理。但是明显缺乏历史知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知识一直被少数人所把持。大部分农村都是没有学校的。只有少数地主,人家会开办一所私塾,聘请有文化的读书人来担任私塾教师。但私塾的收费则是许许多多农民所不能承受的,因此,那时文化是很稀缺的,文盲则遍地都是。
在解放前,我们村里只有初级小学,也就是一到二年级。学校是1931年拆除村东头的牛王庙木料兴建的。到了解放后,才扩大到一至四年级,称为初级小学。
到我上学的时候,教室已经不够用了,正逢学校扩建校舍。于是,村里决定把一年级小学生放到村东北的戏楼上去上课。
这戏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不清楚。应该时间很久了。在古代,村子里可以没有学校,但是不能没有戏楼,没有祠堂和庙宇。因为,戏楼也是传递道德精神的一种凭借。那时的老百姓都不识字,但是可以看懂戏。而民间戏曲就是借助戏剧故事,传播仁义道德,传承人类文明。
反正,在我刚刚接触学校教育,经受老师进行启蒙的时候,确确实实是在一个破败的戏楼里。当然,这戏楼被用作教室,也是需要进行是施工改造的。
在这个教室里,我们的课桌都是木板用砖垛支起来的。凳子是学生从家里带的。黑板是什么样的,我已经记不起来了。我印象很深的则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的这个启蒙老师,很可能是初小毕业生。他什么时候不当教师了,我不清楚,但是,在我高中毕业成为村里学校民办教师的时候,我的那个小学启蒙老师,就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
他当时教给了我什么,是真的一点也回忆不起来了。但是那一段历史我确实印象深刻。我和我的那个启蒙老师也聊起过这段历史。他有点自惭形秽,只说自己上学少,那时就是胡乱应付的,其他就不愿意多说了。
本来,过去的一年级语文是应该学习拼音的,可是我却没有学习拼音的记忆。我的拼音知识,还是当民办教师以后,跟其他老师学习的。也许,那时候我学习的识字,只是认识一些最基本的常用的汉字。是不是“日、月、水、火、山、石、田、土”,我不敢肯定,也许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等等,常用的词语。有哪位先生能够知道那时的启蒙教材,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一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座古老戏楼也坍塌了,被村里的群众用作宅基地,盖成私人住宅了。在戏楼还没有彻底拆除之前,我还去那堆废墟前凭吊了一番,毕竟那个地方有我的教育启蒙,有我一段模模糊糊的人生记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印记。我的儿女都是在农村长大的,他们该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进入八十年代了,那时候农村虽然没有幼儿园,但是都有一年学前教育了,比我那时所受的启蒙教育正规多了。到了我的孙子们,历史的车轮已经滚动到新世纪了,他们所接受的启蒙教育就充满现代意味了。
来源:闲坐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