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聊城,有这样两位退休教师:一位扎根社区,以面对面地陪伴守护青少年心灵成长;一位拥抱云端,借短视频为桥传递科学教育理念。尽管选择了不同“讲台”,徐婷与许德刚却以同样的教育热忱,诠释着“五老”志愿者“老有所为”的使命担当,成为照亮万千家庭与青少年成长的“银发灯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国晓宁
在聊城,有这样两位退休教师:一位扎根社区,以面对面地陪伴守护青少年心灵成长;一位拥抱云端,借短视频为桥传递科学教育理念。尽管选择了不同“讲台”,徐婷与许德刚却以同样的教育热忱,诠释着“五老”志愿者“老有所为”的使命担当,成为照亮万千家庭与青少年成长的“银发灯塔”。
9月8日,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退休教师徐婷和退休校长许德刚。他们退休后,在聊城市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依然坚守教育战线,为关心下一代工作默默奉献,凭借专业特长服务社区居民,持续发挥着余热,用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从三尺讲台到“无界课堂”
教育生命的延续与创新
“退休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换一种方式播种希望。”这是徐婷与许德刚共同的信念。
今年56岁的徐婷,拥有34年全学段教育经历,从学前教育教研到高中讲台,她深知教育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2024年退休后,她主动加入关工委“五老”志愿者队伍,在九州康城小区发起成立“康城园丁”团体,集结多余名退休教师为社区孩子提供心理团辅与学科辅导。
作为市关工委的“五老”志愿者,徐婷的角色是“赋能者”与“连接器”。她充分利用退休后的时间优势、经验优势和专业优势,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我的核心目标是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为家庭的和谐稳定提供支持,为学校的家校共育搭建桥梁。”徐婷说,她相信,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心理阳光、家庭温暖、学校支持三者协同,她的工作就是致力于促进这三者的良性互动。
而62岁的许德刚,则选择在云端开辟“课堂”。这位曾获“齐鲁名校长”“全国最美家庭”等称号的退休校长,2023年退休后自学AI技术与短视频制作,在快手、微信视频号开设“智慧教育讲堂”。“一开始连剪辑软件都不会用,儿子笑我‘老古董赶时髦’。”许德刚坦言,为了让教育理念触达更多家庭,他每天凌晨5点研究脚本,晚上熬夜剪辑视频,半年发布原创内容200余条,单条最高播放量达17.4万。他的视频《父母大吼大叫会让孩子成为陌生人》引发数万家长共鸣,“能让农村家长也学到科学育儿方法,这是传统讲座做不到的。”
聚焦“成长痛点”
从“问题化解”到“价值引领”
面对教育内卷与家庭焦虑交织的社会现实,两位老人以专业素养直击青少年成长与家庭教育的核心矛盾。
徐婷在社区工作室接待的案例中,高二女生因分班未进实验班而拒学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她妈妈凌晨2点发信息求助,说孩子哭了一天。”徐婷回忆,她通过“目标引领法”帮女孩分析学科优势、规划职业方向,“我告诉她,‘实验班’是环境标签,‘成长力’才是人生底气。”1小时疏导后,女孩当天便重返校园。这样的“退行行为”(如拒学、哭闹)在青少年中并不罕见。“家长常把‘叛逆’当答案,却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无助。”徐婷说。
许德刚的云端课堂同样聚焦“痛点”。他的视频《为没考入名校的学生加油》播放量达12.7万,《如何改变强迫型家庭教育》提供实操方法。有位农村家长通过视频学会“非暴力沟通”,专程寄来感谢信:“您让我知道,好爸爸不是‘管’出来的,是‘聊’出来的。”许德刚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家长变了,孩子才能真正改变。”
两人虽方式不同,却殊途同归:徐婷在社区开设“家长课堂”,通过沙龙、读书会普及心理知识;许德刚则在视频中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帮家长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
“银发力量”的辐射
从“个人微光”到“群体火炬”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力量能照亮一片天。”徐婷与许德刚的行动,正带动更多人加入教育公益的行列。
徐婷的“康城园丁”团体已吸引聊城一中、三中及周边县市区的退休教师参与,他们计划筹建“名师工作室”,让心理辅导、学科答疑常态化。“上周有位退休物理老师主动加入,说想给孩子们补补理科。”徐婷眼中闪着光,“这就是教育者的默契。”
尽管许德刚需要照顾因病不能自理的妻子、参加老年大学书画课,他仍坚持每日更新视频,“忙并快乐着,这是对‘齐鲁名校长’荣誉的最好回应。” 许德刚说。
从社区工作室的灯光到云端直播间的镜头,徐婷与许德刚用岁月沉淀的智慧与热忱,诠释了“教育是永不褪色的事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者,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年龄几何,都能成为点亮他人生命的“提灯人”。正如徐婷所说:“孩子们都很可爱,只需轻轻推一把,他们就能朝着光的方向跑。”而这束光,正由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五老”志愿者传递下去,温暖着一座城,照亮一代人。
来源:草棚三杯两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