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要讲的不是简单的生意故事,而是一场在台前刷屏、台下烧钱的战争——淘宝闪购的“超大规模”补贴打法,把蒋凡推到了舆论和资本的放大镜下;与此同时,阿里股价也在“故事”和业绩之间被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两件事不是偶然同时发生的:一面是蒋凡把淘宝闪购打造成“近场即时零售
今天要讲的不是简单的生意故事,而是一场在台前刷屏、台下烧钱的战争——淘宝闪购的“超大规模”补贴打法,把蒋凡推到了舆论和资本的放大镜下;与此同时,阿里股价也在“故事”和业绩之间被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两件事不是偶然同时发生的:一面是蒋凡把淘宝闪购打造成“近场即时零售”的武器;另一面,是市场对阿里的AI、云和即时零售想象叠加,推高了股价。
下面我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讲:先把新闻和关键数据交代清楚,再把蒋凡的人生轨迹和打法脉络串起来,最后说说这出大戏对商家、用户、投资人和监管意味着什么。说到观点我不会中庸,我会直接说该夸的夸、该戳的戳!
先把事讲清楚:什么是“淘宝闪购大战”?它到底有多大?阿里股价又凭什么上涨?
——事情是这样:蒋凡主导的淘宝闪购在短时间内展现出爆发级别的订单量与补贴动作。官方和媒体披露的数据里有两个让人眼睛一亮的数字:日峰值曾达到 1.2 亿单,周日均峰值接近 8000 万单,并且平台在补贴节奏、商家和物流资源上动用了集团级调度。蒋凡公开称这是近场电商的机会,平台正从“获客投入期”向“用户生命周期价值释放期”跳跃。
再看资本端:在阿里近期的财报和市场反馈里,市场对阿里AI及云能力的预期被激活,部分分析师和基金对阿里估值再度上调,港股和美股上出现了显著资金流入和股价上升(例如近期港股南向资金连续净买入,股价累计上涨幅度明显)。同时,有媒体和投行把阿里在 AI 与即时零售结合的战略视作“下一阶段的成长点”,这给股价带来了情绪性和基本面的双重支撑。
听上去是双赢:平台上了流量与订单,投资者看到了想象;但别急着欢呼,这背后藏了两个真问题:一是“这场战役的成本谁来买单”;二是“这种战法能不能持续且健康地变现”。 我接下来把蒋凡的个人经历和打法,放在这两个问题里一起解释。
如果你要写半传记,得先点名人物线索:蒋凡出生于新疆,复旦计算机系出身,早年曾在谷歌中国、创新工场等地打磨产品与运营能力;2013 年进入阿里,逐步从产品运营升到管理层,2017 年起成为淘宝重要负责人,后来经历了 2020 年的个人风波和岗位调整,最终再次回归并在海外及国内多个重要战场上担责。 这是公开已知的轨迹。
说人话:蒋凡不是那种靠关系上位的“管理者”,更像是靠流程、数据和狠招做事的人。 他在阿里内部的标签,是“闷声干大事、下手狠、能把公司资源调动成合力”的那类人。36氪在分析淘宝闪购时用了很直白的词:蒋凡“下最重的手”——不仅在补贴上敢烧、在组织上也敢把资源往前压。
这和他早年的产品出身有关:产品出身的人习惯看数据、看留存、看复购,而不是只看短期GMV的漂亮数字。蒋凡对闪购的逻辑,不只是把价格做低吸流量那么简单:他把补贴看成“市场播种”,看成可以换取长期用户粘性的投入。这句话听着正义,但问题在于规模与代价——当投入放大到千亿级别的想象时,“长期价值”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量级的赌注。36氪的报道甚至提到,淘宝闪购在已有 100 亿元基础上可能继续加码数百亿元补贴,这个尺度让人咋舌。
要理解蒋凡的决策,你得懂两件事:第一,阿里现在需要的是重建增长路径;第二,蒋凡懂得如何把集团的组织能力集中起来做“战役式”的运营。没人能保证战役成功,但如果成了,收益是巨大的;如果失败,代价同样巨大。
先把战略抽象出来说:即时零售的核心是把“时间”当作价值,用户愿意为更快、随手可得付费或保持平台习惯;这会提升平台的频次及整体GMV。淘宝闪购试图把平台从传统搜索+淘宝客生态,转向“更高频、更即时”的消费场景,进而把流量池牢牢抓住。蒋凡的判断是:在“人已经习惯随身的手机消费”的今天,近场即时消费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大盘子。
为达此目的,操作上有三套动作同时推进:补贴拉低成交门槛、商家与品牌入驻增加供给、以及和物流(包括本地仓)一起提升履约效率。这三个动作合在一起,会带来短期的订单爆发和长期的留存机会。这就是蒋凡所谓“不能离开规模谈效率”的逻辑。
问题在于:谁来负担补贴? 如果是平台用自有资金长期补贴,财务表面会出现压力;如果是通过把商家收入压低、或者通过广告与服务费转嫁成本,最终受损的可能是商家、还是消费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如果补贴并未真正换来高质量留存,而只是带来了“刷单式的短期活跃”,那这桩投资就是在“烧钱吸用户”,而非“做长期价值”。36氪的报道就指出,蒋凡在做的是“ONE ALIBABA”的决心,要把全集团资源调动起来,但这也意味着集团整体要承担高额的运营风险与财务消耗。
你可能会好奇:这么大的烧钱动作,为什么市场反而给阿里涨价? 很多时候,股市喜欢“故事”和“拐点”——尤其当一家公司的某个业务线被市场认为能打开新的盈利路径时,投资者会提前“用想象力定价”。最近有两股力量同时推动阿里:一是阿里在 AI 与云能力上的表现与预期改善(媒体和投行提到 AI 收入显著增长,市场把这看成是长期盈利能力的支撑);二是即时零售打开的增长想象,尤其是倘若淘宝闪购能在提高频次和留存同时找到变现方式,阿里的商业模式就能升级。两者叠加,构成了市场情绪的上行逻辑。
换句话说,市场是在为阿里可能的“新增长曲线”提前买单。这没问题,只是要警惕:故事好听不等于实锤可靠。历史上不乏“故事带动股价,但业绩兑现不及预期”的例子。阿里现在拿闪购与 AI 做故事,这两个变量都很重要:AI 是长期的基础设施能力,而闪购是短中期的增长战术。两者都能成为“故事材料”,但兑现路径并不简单。
回到人性层面,蒋凡这张牌为何能集中资源?因为他有“执行力”和“整合资源”的记录。有人说他做事“闷声干活、下手狠”,也有人说他“把公司当战场调兵遣将”。这既是赞美,也是隐忧——当一个人能在集团层面动员大量资源做一件事时,决策失误带来的代价也被放大。(36氪, 维基百科)
再说一句不中庸的话:如果蒋凡赌对了,他会被写进阿里下半场的“重建者”史;如果赌错了,他会成为那位“用短期数据换长期资本溢价”的高管教科书案例。这是职业的荣耀与风险并存,是个人与公司命运捆绑的典型样本。
对商家:进场意味着短期订单暴涨,但也意味着要接受更低的利润率和更苛刻的履约要求。对品牌方来说,这是抉择:是借流量做长期品牌建设,还是短期内靠补贴做销量? 很多小商家会被迫选择跟随,因为流量窗口一旦打开,就等于被市场放在显微镜下。(证券时报)
对用户:目前看是“买到便宜、体验更快”;但长期会不会出现“假性折扣+体验退化”的问题?这是值得警惕的。当补贴退潮时,用户会留下还是被别的平台吸走,这是检验平台是否成功的关键。
对监管:这种规模的补贴战必然吸引监管关注,尤其在涉及反垄断、公平竞争、以及对中小商家的保护时。如果补贴变成排他式的市场霸权工具,监管迟早会出手。这是商业空间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张力。
对投资者:投资者要分清“短期情绪性上涨”和“长期业绩兑现”的不同。股价的起飞可以发生,但真正能支撑市值的,是可持续的现金流和利润模式。现在的阿里,既有AI基础设施的亮点,也有短期的大额营销投入,两者需一起看。(巴伦周刊)
第一句:蒋凡在做的是一场“组织与资源的豪赌”——结果可能是阿里重建下一个增长引擎,也可能是烧掉一大片利润和信任。
第二句:阿里股价的上升,今天更多是基于对 AI 与即时零售想象的预期,而非完全稳固的业绩实锤;市场正在为“故事”买单。
第三句:作为消费者或商家,你要问的是——短期便宜值不值得长期信任?作为监管与投资人,你要问的是——这场战役的规则公平吗,风险谁来承担?
来源:斌说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