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指的是郭沫若在1943年至1945年间创作的一部先秦学术思想论集《十批判书》,原因是郭沫若在这部书中对秦始皇的个人道德和治国方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否定。
1973年,毛主席曾对人提到郭沫若有一篇文章写得不好。
这篇文章指的是郭沫若在1943年至1945年间创作的一部先秦学术思想论集《十批判书》,原因是郭沫若在这部书中对秦始皇的个人道德和治国方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否定。
毛主席明确表示,他赞同郭沫若对先秦时期的“历史分期”,同意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是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限的,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为什么不能骂秦始皇呢?
而且就在1973年的七月十四日,毛主席又专门写了一首七律来探讨这个问题,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读〈封建论〉呈郭老》: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首诗中提到的《十批》,就是指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中的《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封建论》则是唐朝柳宗元的一篇政论文章。
这首诗的大意如下:奉劝你要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情究竟该如何评价与定性,还有待商量。要知道秦始皇虽然已经死去,但是他统一华夏的功绩可不能抹杀。
孔子虽然号称“万世师表”,但是他的学说却如同秕谷一般无实。二千多年来,中央王朝都在推行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这是有它的道理的。
我看你的《十批判书》写得不对,尤其是批判秦始皇的那一篇,并非一篇好文章。今人应该熟读柳宗元的《封建论》,咱们的思想可不能从柳宗元所处的时代倒退回周文王时代去了。
初读这首诗的时候,很多人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总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而周文王却是一代明君,为什么毛主席在诗的末尾要加上一句“莫从子厚反文王”呢?
要讲明白这件事,还是得从柳宗元的《封建论》和郭沫若的《吕不韦与秦王政批判》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起。
柳宗元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的唐朝因为藩镇割据,导致朝廷对地方的权力被严重削弱,国家也因此陷入长久的内乱之中。于是柳宗元和一班永贞文人就想发动政变,推动国家进行一场革新。
后来事败,柳宗元被贬,但他的政治理想并没破灭,于是他写了这篇文章,大谈战国以前由于实行“封建制”给国家带来的害处。(注:这里的“封建制”是指中国奴隶制社会实行的“分封制度”。)
柳宗元认为唐朝的藩镇制度和西周的“封建制”一样,会导致分封势力的权力过大,削弱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战乱,他认为比“封建制”更先进的制度是秦始皇确立的“郡县制”。
“郡县制”的出现,终结了诸侯的世袭制。从此以后,官位不再世袭,一切赏罚以个人对国家的贡献来论。
柳宗元还在他的文章中举汉初的例子来说明郡县制的好处,汉初国家曾经分封了很多同姓王,结果最后造成“七国之乱”,但是汉朝却并没有因此被打散。
究其原因,就是汉初国家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所以当封国造反之时,直属朝廷的郡县机构仍在运行,最终协助朝廷平定了叛乱。
汉唐时期的郡县制,明显优于周文王时期的封建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杀的那些儒生,就是坚持要开历史的倒车、恢复“周文王时期的制度”才被诛杀的。
作为法家学派思想的继承者,柳宗元在他的这篇文章中指出了儒家的两大毛病:一是喜欢讲“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
二是“食古不化”,坚持认为后人应向前人学习,特别是应当“照搬”先秦时期完美的政治体制——分封制。这两点在法家学派的人看来,纯属无稽之谈。
郭沫若的《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其实最初创作出来并不是为了吹捧儒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把蒋介石比喻成秦始皇一样的专制、独裁者,再将其“打倒”。
所以郭沫若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不仅批评秦始皇“焚书坑儒”,还对他的外貌进行了一番没有根据的“推测”,说他是塌鼻子、鼓眼儿,外加有软骨病和气管炎。
“焚书坑儒”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儒家专门写进书里,用来攻击秦始皇的一桩历史公案。郭沫若拿它来骂秦始皇,在毛主席看来就是在替儒家说话,所以才写诗批评他——“劝君少骂秦始皇”。
意思是说,你不要骂得太过火了,人家好歹也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建立的政治制度让中国从奴隶制社会的分封制过渡到了后来的郡县制,这在他所处的时代来说是有进步性的。
儒家有一些人过分地崇古,动不动就把先秦时期吹得天花乱坠,并且还要求现代人向先秦时期看齐,这根本不科学。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怎么总是向后看呢?假如如今的中国还去学周文王时代的制度,那中国就要被搞得四分五裂了。
其实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的,到了六十年代初,他再写关于秦始皇的评论文章时,就显得客观多了。
柳宗元在唐朝时期极力推崇秦始皇的“郡县制”,这一观点曾遭到质疑。有人提出疑问:既然郡县制如此优越,为何秦朝仅仅维持了两代就灭亡了呢?
而分封制被认为是落后的制度,为何夏、商、周三朝却能长久延续?柳宗元回应道:汉朝继承了分封制,结果继承者曹魏短命;晋朝继续采用汉朝的制度,也未能长久。
国家的兴衰,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然而,经过改良的郡县制确实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相比陈旧的分封制更具优势。
《读〈封建论〉呈郭老》这首诗是毛主席1973年所作,是他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首诗。他在诗中批评了郭沫若和儒家思想,同时对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及其开创的政治制度给予了高度肯定。
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制度时,毛主席始终秉持辩证思维,客观看待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同样,我们在对待儒家思想时也应持这种态度。
尽管儒家部分学说可能迂腐过时,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其在中国两千多年人文与道德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些智慧如古籍中的璀璨明珠,在历史长河中持续闪耀,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
来源:暮城烟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