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我们迎来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第十个春秋。为铭记十年奋斗路,抒发医者赤子情,市七临床医学院特举办“十载附院路・共谱杏林春”主题征文活动。即日起,由教学部联合宣传科陆续展示一、二、三等奖征文作品,让我们一同以文为引,共忆十年医路的点滴温暖;以字
2025年,我们迎来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第十个春秋。为铭记十年奋斗路,抒发医者赤子情,市七临床医学院特举办“十载附院路・共谱杏林春”主题征文活动。即日起,由教学部联合宣传科陆续展示一、二、三等奖征文作品,让我们一同以文为引,共忆十年医路的点滴温暖;以字为桥,同赴未来杏林的春日之约。
三等奖
个人介绍(一)
儿科,贺雪婷。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研室教学干事,主治医师,多年承担住培医师及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
作品展示(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零二五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迎来成为大学附属医院的第十个春秋,而我也在这片沃土上,完成了从医学生到中医儿科医师的五载修行。五年虽短,却足以让一粒种子生根发芽,抽枝散叶;十年虽长,却正是一所医院厚积薄发、杏林满园的黄金时期。
仍记得五年前初夏,我一身白衣初入七院,心怀敬畏,手捧经典,却步履犹疑。是这里包容而严谨的临床氛围,为我点亮了从理论渡向实践的那盏灯。作为住院医师,在这段打怪岁月中,我跟随前辈穿行于病房间,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每一次诊断都是一次对话,每一张处方都是一次承诺。那些挑灯夜读的病案笔记,那些反复推敲的方药进退,那些在儿科急诊中不眠的夜晚,都是时间赠予我的最好教案。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七院始终秉持“医教协同、传承创新”的理念。在这里,我不仅是医生,也是学生,更是薪火传递中的一环。在七院,我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们中有严谨睿智的主任医师,有耐心细致的主治带教,也有勤奋好学的规培同学和实习生。每一次疑难病例的探讨,每一次教学查房的点拨,甚至每一次失败后的鼓励,都让我受益良多。我曾站在模拟诊室中第一次带教规培生,也曾走进大学讲堂听前辈分享临床心得;曾在科研项目中摸索前行,也曾在中西医交融的病例讨论中豁然开朗。这些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医教协同”的真正含义——医疗是实践的根基,教学是经验的传承,科研是创新的引擎,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也更让我明白,“德仁术精”不仅是院训,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以仁心待人,以精诚治病,以德行立身。
尤其难忘的是在儿科门诊的成长。从最初手足无措地面对哭闹的患儿,到如今能从容沟通、细致辨治,甚至建立起以“小儿腺样体肥大”为特色的专病门诊,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室团队的支持与前辈医师的信任。记得一位常年被鼻塞困扰的女孩,我运用内外合治之法,内服清热理脾之方,外以药水熏鼻,再教家长饮食调护之法。半月后,孩子鼻塞明显好转,母亲握着我手连声道谢。那一刻,我真正读懂何为“医者父母心”,何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五年来,我见证了七院作为附属医院的蓬勃发展——新大楼拔地而起,实验平台日臻完善,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学术交流络绎不绝。而我自己,也从一名青涩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可独立应诊、带教下级的主治医师。这一切,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有力。
如今,站在医院附属第十年的里程碑前,回望我来时的路,恍如昨日,却又历历犹新。我曾在门诊室里耐心安抚不安的孩童,曾在病房中守护病情危重的小生命,也曾因为一句“谢谢医生”而热泪盈眶。这些点滴瞬间,汇聚成属于我的七院时光,平凡,却闪耀着医者的光芒。
展望未来,我愿继续以赤子之心扎根于此,用笔墨书写医案,用听诊器传递温度,用一颗始终如初的心,陪伴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健康成长。也许下一个五年,我将成为新的引路者;也许下一个十年,七院将成为更高水平的医学高地。
但无论如何,我相信:这里的春天,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故事,正写到杏林最深的一页。
三等奖
个人介绍(二)
核医学科,蒋朝朕。影像诊断学教研室,核医学科技师。
三等奖
作品展示(二)
序:缘起浦江
浦江潮涌启新篇,乙未铭章结杏缘。
单光探幽显真境,化学免疫揭秘玄。
十平斗室开宏业,三人家族启远帆。
制度初撰灯火明,装机试炼曙光前。
第一章:深耕蓄势
质控考评夺魁首,优评五载冠申城。
碘锶疗疾开新途,功能检测溯本源。
青年英才承星火,核心期刊录首篇。
三年硕学同济门,双载论文耀此间。
第二章:融创辉煌
分子影像探幽微,靶向治疗破坚冰。
脏嚣康复立新标,神经评估树范型。
七星论文光寰宇,双料科技奖沪城。
杏林青年承大任,浦东俊杰领风骚。
第三章:疫中砥柱
核酸采样战病魔,疫苗护民守安康。
双月逆行轻生死,百强连冠显担当。
绩效国考探花位,医康融合主委堂。
党旗指引影像路,价值员工美名扬。
终章:同心致远
十载风雨同心路,核医春秋共此行。
昔时青苗今成栋,当初斗室变琼庭。
脉诊教程循古法,显微镜下有新篇。
国际论坛传汉方,社区义诊践初心。
中西合流生奇彩,教学相长薪火传。
春江水暖鸭先晓,附院路通天地新。
西学中融新境界,中学西渐大道宽。
更借东风九万里,共谱杏林春满园!
三等奖
个人介绍(三)
药学部,翟巧利。中共党员,药学教研室骨干教师,主管药师,多年承担住培医师临床实践带教及见习带教。
三等奖
作品展示(三)
2016年,盛夏八月,骄阳似火,我正式入职,白大褂的袖口蹭过医院大门口闪亮的门牌,门牌上的字映入我的眼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原来,就在我入职前一年,七院顺利通过由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正式评审,正式挂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犹记得,当年作为新员工,参加医院的入职培训,老师们的讲课风采令我羡慕不已,既专业又自信的模样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印象最深刻的是对院徽的讲解,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杏林春满”的深意——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生命火种的延续。
九年前,我站在医院药房窗口后,看着面前川流不息的患者,手里握着刚刚打印出来的处方。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每一粒药都是一个生命的故事,而药师, 应该是故事的守护者。作为一名药师,我应该不断学习提高,才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时光荏苒,九年的晨光,都成了我白大褂上洗不掉的温柔印记。而附属医院十年育人,从手写教案到智能课堂,从病房示教到远程教学,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教学手段,不变的是“教书育人”的初心。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自此开启了“医教协同”新模式。十年的教学时光—— 看似平凡的日复一日,却让我们看见种子破土而出的力量。一批批优秀带教老师、一个个优秀学生、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的教学成果、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
与此同时,我们药学部也迎来了蜕变——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药房走进病房。七年前,我的职业身份转变为一名临床药师,走进病房查房,构建“医-药-护”一体化诊疗模式。药香氤氲的这十年,我从一个单纯的发药者,成长为合理用药的守护者、医药知识的传播者。当我能够与医生一起讨论方案,听到患者说“谢谢药师帮我解决了用药问题”,我知道,这片杏林的春天,正因我们每个人的坚守而更加绚烂。
有一天,我终于拥有了临床药师师资,第一次的带教让我记忆犹新。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新手药师在病房里查房、问诊、宣教,起初新手药师认为这个工作很“枯燥”,直到亲眼见证我们通过调整用药方案,让一位癌痛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老师,原来我们的每一个建议都可能改变临床结局。”他的转变让我看到希望:教学的意义不在于传授具体知识,而在于点燃对专业的敬畏与热爱。
现在,在我的工作中,不时会穿插着带教实习生、研究生,带教新员工,带教医联体社区药师等等工作内容,虽然忙绿,当却让我常常感受到教学的温度与价值。
十年附院路,我用方寸之间的专业守护,见证了医药融合的深度演进。十年,足够一棵树苗长成大树,足够一群学生成为医生,足够一所医院把“教学”二字刻进血脉。当春风再次吹过杏叶,我知道,这片杏林里的故事,还会有下一个、再下一个十年——因为每一次带教时的眼神交汇,每一次成功后的击掌相庆,都是在共同书写:什么是医者的传承,什么是教育的力量。
图文 | 教学部
编辑 | 宣传科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