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国不偿还清朝的债务,美国也将不承认欠华的几千亿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0:44 1

摘要:那年春天,上海外滩的汇丰银行大厅里,一份泛黄的铁路图纸被摆上了谈判桌。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春天,上海外滩的汇丰银行大厅里,一份泛黄的铁路图纸被摆上了谈判桌。

纸上是清政府拟建的“湖广铁路”线路图,工整的墨线标出了从武汉到广州,再延伸到四川的走向。

没有人想到,这张图纸后来成了清朝向列强借款的“入场券”。

那会儿的中国,国库几乎见底,整天围着军费和赔款打转。

铁路呢,是必须修的。

既是军队调动的命脉,又是经济发展的希望。

可没钱,怎么办?只能借。

当时掌管邮传事务的,是盛宣怀。

这人不是等闲角色,出身盐商世家,做事一向精明。

他清楚,靠朝廷挤不出几个钱,要想修铁路,只能找外国人贷款。

但他也知道,借钱容易,还钱难,背后牵扯的远不止利息。

1909年,盛宣怀代表清政府和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下了600万英镑的借款协议。

年利5%,还款期40年。

担保呢,是两湖地区的厘金、盐税和铁路营收。

表面看是商业合同,实则是主权让渡。

这笔钱,是筹来的,也是赌来的。

签约那天,盛宣怀穿着深色长袍,神色肃穆。

他对随员说:“这钱不是白拿的,咱们得用命去还。”话说得重,但那时候的选择并不多。

清政府内部对外借款也有分歧,有人主张自办,有人主张合办,吵了几年没结果。

盛宣怀是实干派,觉得只要铁路能修起来,总比空谈强。

可惜,没等铁路动工,局势就变了。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

清朝政权迅速瓦解。

第二年,清帝退位,北洋政府接管国家机器。

可这新政府自身难保,财政混乱,军阀割据,根本无力偿还这笔债。

那时候的财政总长周学熙在汇报时说:“库款空虚,连军饷都难以维持,何谈外债?”他不是不想还,而是实在没法还。

债券,就这样成了没人认领的孤儿。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上台。

政局稍稳,他们开始清理前朝账目。

湖广铁路债券也被翻出来研究过,但最后不了了之。

原因很简单,这笔债既复杂又敏感。

英美德法四国的银行团还在催,但国民政府更关心的是东北问题和财政重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整个国家重心转向抗战。

铁路计划搁置,债务问题也彻底被推到了角落里。

1936年以后,连利息都没人管了。

而此时的债券,已经变成了藏在西方收藏家保险柜里的“历史纪念品”。

1951年,是这笔债券的最后还款期。

但那年,中国已经换了旗号。

新中国成立两年,政府公开宣布不承认清朝与民国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和相关债务。

这一立场,后来被称为“恶债不认”政策。

说起来,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操作。

1917年,列宁上台后,苏联也拒绝承认沙皇时代的债务。

法国英国闹了几年,最后也只能认栽。

国际法上,主权更替后是否继承前朝债务,一直有争议。

但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公平的债务可以不认。

美国当时也是理解这个逻辑的。

可几十年后,态度开始变了。

1979年中美建交,很多在美的债券收藏者突然活跃起来。

他们发现这笔债券在法律上还“活着”,于是联名起诉中国政府。

1982年,美国阿拉巴马州联邦法院受理了“Jackson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案。

原告要求赔偿2.2亿美元。

中国政府拒绝出庭,法院做出缺席判决:中国需赔偿4131万美元。

可这事儿没完。

1983年,中国外交部递交法律文件,强调主权豁免原则。1984年,美国国务院介入,担心影响中美关系,推动法院推翻原判。1986年,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受理上诉。

事情,到这一步算是告一段落。

但债券持有人不甘心。

2020年,美国田纳西州一位农场主发起联合行动,组织债券持有者要求美国政府“拿这笔旧债抵中国持有的美债”。

他们甚至跑到国会山前举牌抗议。

他们手里举着的,是已经泛黄的湖广铁路债券复印件。

他们声称,这些债券如今价值1.6万亿美元。

听起来像是闹剧,但他们是认真的。

而那时候,中国手里持有的美国国债,是7707亿美元。

这些债是中国通过外汇储备市场购买的,合法合规,全球通行。

不是美国向中国借钱,而是中国买了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

这不是政治账,是金融账。

中美之间几十年的经济关系,是建立在这种互相捆绑的基础上的。

如果美国真以清朝债务为由赖掉这7700多亿,那后果不是对中国有多大打击,而是全球金融市场都会震。

因为这等于美国自己承认:我的国债可以随便不认。

那样一来,谁还敢买?

欧洲、日本、加拿大这些债权国怎么办?他们手里加起来持有超过5万亿美元的美债。

真要赖账,后果难以收拾。

更现实的是,中国不是没办法应对。

哪怕不抛售国债,只要减少购买、逐步减持,都足够让市场紧张。

再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美国的金融压力只会更大。

所以这笔湖广铁路债,从1911年到今天,表面看是断了,其实一直没彻底断干净。

它像一根线,缠在中美关系的某个角落,时不时被人拽一下。

可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说它有什么法律效力了。

参考资料:

张国祚,《清末民初的铁路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辑,文海出版社,1981年。

黄宗智,《中国近代法与社会变迁》,法律出版社,2002年。

李国庆,《盛宣怀:中国近代企业家与政治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Sovereign Immunities Act (FSIA) Case Files, 1982-1986.

来源:干杯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