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将到来的第41个教师节,是2025届师范毕业生踏上教师岗位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他们在大学期间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完成了从 “师范生”到“人民教师”的身份蜕变,成为育人接力中的新一批“接棒者”。一起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
即将到来的第41个教师节,是2025届师范毕业生踏上教师岗位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他们在大学期间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完成了从 “师范生”到“人民教师”的身份蜕变,成为育人接力中的新一批“接棒者”。一起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他们如何传承践行教育家精神——
华中师范大学
握紧同一把火炬
为学生点亮前路
和TA一起追光
“让优秀的你变得更加优秀”,这是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教授在担任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恽代英青年领袖培养班”班主任20多年里始终践行的教育理念。他捐出“明德教师奖”奖金作为班费,以科研经费支持学生学术训练,用心培养出200多名优秀人才,勉励他们“优秀不是一种追求,而应该是青年领袖的人生态度,因为你们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任务!”于他而言,教育是使命,更是生命的延伸。
作为“恽代英班”的班长,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1级本科生罗玉铉是这些教育理念的传承者。他常听万老师说:“当老师,一定要守好课堂本分。”这句话如种子般落在他心里——安静、坚定,却有破土之力。如今,罗玉铉自己也站上了三尺讲台。他依然记得万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讨论教育理想时眼里的光,记得他解答大家成长困惑时的耐心倾听、时时开导。面对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罗玉铉讲课的节奏、引导学生的方式,都隐约可见万老师的影子。但他知道,传承并非模仿,而是将同一把教育的火炬握紧,为学生点亮新的道路。
教育的薪火,从来不语,却跨越时空,生生不息。在万美容与罗玉铉之间流动的,是一种精神的续写——关于讲台、关于责任、关于如何让优秀的人更优秀。
北京师范大学
“教以真理,育以真人”
和TA一起追光
本科期间,北京师范大学王多云教授将《地质学与地貌学》的课堂搬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带着学生们在海岸线上上课,让当时还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师范生的熊国锦耳目一新。基岩、海蚀阶地……这些曾经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在他的讲解中变得鲜活而深刻。更让熊国锦难忘的,是王多云那宽广如天地的胸怀。在他的影响下,熊国锦不仅汲取了知识的养分,更深刻理解了作为教师应有的视野与气度。
大二刚接触专业课时,面对“第四纪”“节理”这些术语,熊国锦心里满是忐忑。王多云为同学们拆解难题,更常常在课后与同学们谈心。“大自然是一本活的地理书,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他带着同学们实地勘察,每一次手握地质锤、核对指北针,不仅是知识的实践,更是品格的锤炼——耐心、严谨、尊重事实、敬畏自然。他始终相信,教育是“教以真理,育以真人”。
如今,熊国锦回到了母校贵州岑巩县第一中学,成为一名地理教师和班主任。尝试像王多云老师那样,不只教“正确的地理”,更教他们用地理的眼光理解世界、热爱生活。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熊国锦也总会想起他常说的:“山有起伏,水有曲折,人生亦然。重要的是保持向前的心。”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传承。从学生到老师,从聆听者到引路人,熊国锦越发体会到“教书”与“育人”从来一体、不可分割。正如王多云对熊国锦的影响一样,熊国锦也希望以同样温暖而坚定的方式,脚踏实地,走好为学为师为人的每一步,以山为纸,以水为墨,写下属于我们的教育故事——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
华东师范大学
“愿做蒲公英
播撒教育薪火”
和TA一起追光
“像蒲公英一样传递教育薪火的你们,无论将来落地何处,都要做人格的塑造者、思维的启蒙者、能力的培育者、生命意义的唤醒者。”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周国栋教授在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开学第一课上的这句话,让白舒然第一次感受到教师肩上的责任。从小怀揣教育理想的她,深知教育对边疆地区孩子成长和乡村振兴的意义,早早地立下了“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任教”的目标。
大学期间,最让白舒然印象深刻的,是周国栋对教书育人的孜孜不倦和因材施教。作为《高等代数》授课教师,他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有的同学“开小灶”,“有时候他会连讲三四节课,声音都哑了,也要坚持把知识点讲透。”根据同学们的学习进度,他实时调整教学方法,编撰、讲解测试题,甚至熟知每一位学生常犯的错误点。
这个9月,白舒然主动选择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陆地边境,成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在这里,三尺讲台连着国门,粉笔书写的不止知识,更是守边固疆的责任。她带的学生中有不少因为数学基础薄弱,跟上高中的课程有些吃力,她就利用业余时间帮学生从初中的数学课补起,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当年那个在教授指导下重拾数学学习信心的师范生,如今正帮助更多草原上的孩子走出困境。
扎根边疆教育,是个人理想与国家使命的双向奔赴。“从周国栋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教育家精神就在身边、在具体的教书育人过程中。”白舒然立志,自己也要成为一名照亮他人的老师,传承践行教育家精神,书写新时代青年教师的强国答卷!
东北师范大学
“不是为了教书
而是为了育人”
和TA一起追光
东北师范大学2025届国家优师计划毕业生黄秋艳回望来路,最想感谢的是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高夯教授——他不仅是她传道授业的恩师,更是她教育生命中的指明灯。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高夯的《人文数学》课程,用篮球场是“平面还是曲面”这样生动的问题,为学生们推开一扇理性与思维之窗。他化繁为简、问题引领的方式,让黄秋艳第一次感受到,数学也可以有温度、有光芒。
高夯不仅关心学生的课业进展,更与他们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实习前夕,他拿出自己编写的《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材,耐心指导师范生编写教案,反复强调“要从高等数学的视角审视中学数学内容,这样才能把握知识脉络,做到深入浅出。”他一边模拟课堂情境,一边耐心演示并始终叮嘱“大学老师不能脱离基础教育,更要为基础教育服务。”这些倾囊相授的时刻,让黄秋艳感受到了一位教育家的使命与担当,也深刻理解了教师责任的分量。
毕业前,高夯为师范生们上了最后一课。没有复杂的理论,他平静地说:“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你们即将踏上讲台,记住最初的信念——不是为了教书,而是为了育人。”
如今黄秋艳也成为教师,常常想起他书写板书时认真的背影、讨论时鼓励的眼神。如何用问题点燃思维,用关怀唤醒潜能?高夯传承给师范生的,不仅是知识、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以生命影响生命,以心灵唤醒心灵。
陕西师范大学
“只要用心
每个孩子都是宝”
和TA一起追光
四年前初识陕西师范大学房喻教授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印刻在魏韵涵脑海中。那位步入教室的长者,鬓发已白而目光如新,言语从容而掷地有声。从恢复高考到出国留学,房喻将个人成就归功于国家发展之机遇,言语间流淌着对时代与祖国的深切感恩。怀抱这份赤子情怀,他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更毅然投身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不断培养输送人才。
在房喻看来,“教师”是他最珍视的身份,不仅是职业,更是使命的象征。“只要用心,每个孩子都是宝。”他认为,富有同情心、拥有爱心对老师至关重要。教育的根本就是爱与责任,唯有关怀与信任,才能叩响学生的心扉,实现育人使命。这些话如春风细雨般灌溉着魏韵涵的心灵。房喻教授如同一盏明灯,成为她教师生涯的“引路人”,更将教育家精神的种子深植于她的心田。
毕业后,魏韵涵回到西部家乡,踏上三尺讲台,在实际行动中感悟着房喻教授的教育情怀:努力让自己的课堂不仅有知识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更有人文的厚度;用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化解学生的迷茫,让心与心悄然贴近;用鼓励搭桥,以温暖铺路,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这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是爱与信仰的薪火相传。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是一项可以惠及千家万户的事业,更是一项可以让个人成才、国家强大、民族进步的事业。”房喻和他的学生们传承赓续、身体力行,诠释陕西师范大学“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的精神品格,弘扬崇高的教育家精神,用炽烈的教育情怀哺育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西南大学
“仁爱”“乐教”的种子
继续默默生长
和TA一起追光
“他是个严谨到近乎刻板的人。他的课件总是条分缕析,密而有致。他很少笑,上课一丝不苟,但奇怪的是,大家都敬重他,也觉得亲近。”这是西南大学2025届毕业生、山西长治武乡中学校新教师赵秉珠对西南大学文学院孙红举老师的描述。
一次关于家乡方言的课堂汇报,赵秉珠准备了很久,上台时很紧张,讲完后心里也没底。孙红举抱着臂,沉思片刻,才开始点评。他没有泛泛表扬,而是极其细致地肯定了汇报中的一个具体方言属区,说这个方言属区很准确。他说:“做语言研究,就需要这份下苦功的踏实劲儿。”他表情依然严肃,但话语里的认可,分量极重。那一刻,我不仅感受到辛苦付出后的成就感,更对看似枯燥的语言学产生了真正的兴趣。
如今,赵秉珠已入职山西长治武乡中学校。这里的很多孩子基础薄弱,对语文有畏难情绪。她时常会想起孙红举那句表扬带来的信心。课堂上,赵秉珠学着孙红举的样子,把知识点讲得细致明白,带着孩子们一起畅游语言世界。一日日的朝夕相处中,赵秉珠见证着孩子们细微的进步,希望通过每一次鼓励,让他们也逐渐体会到“拥有语言”的快乐,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孙红举当年播下的那颗名为“仁爱”与“乐教”的种子,如今在赵秉珠这里,正用最平凡的方式,默默生长。
强烈推荐
▼华师连续四批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
▼红色电影季来了!每周五晚露天电影场,不见不散!▼
华中师范大学融媒体中心
材料来源:微言教育
责任编辑:毛国樨
内容审读:秦恒 马俊
投稿邮箱:rmt@ccnu.edu.cn
来源: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