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罕见公开,解放军反航母的真实水平,直接把外界震撼到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8 07:25 1

摘要: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2024年春,央视罕见公开解放军反航母实况,真实水平曝光令各界震撼:短短几年,从陆地到深海,一条闭环杀伤链是如何成型的?

时间回到2024年初。央视播出了一部名为《砺剑》的军事纪录片。不同以往,这一次,解放军反航母作战流程被系统展示。消息很快在各大平台流传。有人好奇,军方为何突然松口,愿意让外界看到这些内容。

纪录片开篇,就是一次实战背景推演。远处是浩瀚的大洋。太空中,解放军的侦察卫星在广阔的区域反复划过。屏幕上坐标不断跃动,卫星利用高分辨率成像和电子信号侦测,初步圈定目标航母的位置。

有意思的是,纪录片里还特意提到:万一卫星失联,还有后手。一时间,关于信息战和备选方案的话题,在军迷圈内发酵。

其实,近两年来,针对卫星被干扰或致盲的极端情况,解放军完成了多层预案。新一代无人机被派上了前线。纪录片拍到的,是无侦-10和无侦-7。表面上看,两种无人机各司其职,实际上它们早已实现数据共享和分布式感知。

那是2023年夏天,无侦-10率先起飞,飞临疑似海区上空。它负责电子侦察,能捕捉百公里外目标发出的雷达、通讯信号。覆盖范围大,但定位不精确。紧接着,无侦-7也升空,带着合成孔径雷达、高分辨率相机。从无侦-10获得大致区域后,无侦-7精准制导,确认目标坐标。

纪录片反复强调,这种协同侦察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单点失败风险。不管前一环被打断,链条都能很快修补上。

不过,也有人注意到。片中公开的无人机性能并不是最新。无人机隐身能力只提到“五代”,射程、抗干扰等数据也刻意模糊,显得分寸拿捏有度。

时间来到2024年2月。纪录片首次聚焦指挥中心。目标数据汇集之后,一组类似冷启动流程,迅速分解在各个屏幕上。反舰导弹单元接到指令。这时,窗口期——即敌方还未完成转向或防御的短暂空档——被重点提及。

这里官媒公开的是东风-100巡航导弹。文件上写着4000公里射程,4马赫速度。可是参与过项目的技术人员私下表示,这种巡航弹主攻固定目标。面向高速机动的航母,命中概率很难保证。更多时候,真正依托的,是弹道轨迹极其难以预测的东风-21D、东风-26,以及更先进的高超音速打击手段。

纪录片一闪而过的画面里,技术员对操作台沉默着。没人多说一句话。坊间猜测,绝大多数核心参数,依然隐藏在画面之外。

到了2024年3月,网络上出现一段航母杀伤链模拟推演。许多人第一次听说,解放军新服役的076两栖攻击舰,被业界称为“无人机航母”。它可搭载三十吨级无人机,还具备电磁弹射。关键是,这一平台能成为浮动节点,将前端侦察、数据中继和打击指挥全部整合。

在某次海试拍摄里,076型搭载的无人机悬停甲板。技术员轮流操作,数据通过专用链路回传指挥部。没有多余的语言。每一步动作如流水线一般。一名舰桥军官仅说了句:‘战场变化太快,一定要实时反馈’。

俗话说,现代战争比的是系统协同和链路冗余。单一武器已难以改变大局。

到了4月,《砺剑》纪录片播出结束。许多人才发现,整个流程始终没有披露超远侦查能力、导弹最核心的终端变轨轨迹,也没有出现全新的六代隐身无人机。公开展示更像一次战略迷雾,通过降级的画面制造威慑,却挡住了真实能力的底线。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军迷圈持续热议。有人感慨,原来体系化杀伤链是靠时间换空间、靠协同挤压敌方余地。一位退役军官说,这一切,只是冰山一角。

殊不知,真正的断崖式领先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076还只是开始,更高速的导弹和更智能的无人平台已经在路上。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牛牛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