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儿抑郁,我一度想轻生!读懂多元化评价,2个月摆脱抑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02:25 1

摘要:我和孩子爸爸都毕业于重点大学,仰仗名校文凭顺利叩开上市公司的大门,而后凭各自的努力得以升职加薪。

01

从不打骂,女儿为何还是抑郁了?

我和孩子爸爸都毕业于重点大学,仰仗名校文凭顺利叩开上市公司的大门,而后凭各自的努力得以升职加薪。

我们都深知,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唯有读书才能找到一条出路,进而改变自身命运。

所以在我们的宝贝女儿出生之后,我们夫妻俩非常重视对她的培养和教育。在女儿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始终秉持“鼓励式教育”,从未有过打骂之举。

小学时,女儿的成绩优异,而且性格乖巧听话,深受各科老师的喜爱。在众人满怀期盼的目光下,她成功考入本地最为优秀的初中,入读重点班。

女儿刚升入初中,但是连续几次的测试成绩出来,女儿的名次都不是很理想。

我与她爸爸也并不担忧,因为我们深知重点班中学霸济济,校内竞争颇为激烈,女儿想脱颖而出也实非易事。

而且,孩子也挺努力的,每天回家都认真完成作业。

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安慰女儿:

“别着急,你就是最棒的,我和你爸爸都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初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女儿排名班级35。

她刚一踏入家门便崩溃大哭,哭诉自己一直奋力拼搏,然而成绩非但未曾提高,反倒有所退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女儿说:

感觉自己非常差劲,没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我们极力开导,让女儿不用担心,只要我们尽力、努力,肯定可以更好的。然而,结果似乎徒劳无功。她不但充耳不闻,反而冲我们发脾气:

“你们压根儿就不懂我!”

从女儿的期末名次出来之后,她就开始了自暴自弃、摆烂,一直到寒假期间,她一反常态,每天在家里躺着,不读书、不写作业、不学习,除了看电视,就是睡觉,要不就是玩手机,整天待在家里,连门也不出。

初一下学期,女儿的学习状态明显萎靡,经常说

自己头疼,不舒服,请假不去上学。

临近学校期中考试,女儿却执拗地要我们给她请假,声称想在家自学,不愿再去学校上学了。我问她为什么,她就一直哭,说

自己压力太大了,自己到学校上课就难受,真的想要休息休息。

看着情况不对,我带她去医院做了检查,诊断为轻度抑郁。我和她爸爸惊愕万分,一时间不知所措。

我们向来是非常开明的家长,从不动辄打骂孩子,始终秉持着鼓励式教育。可女儿为何还是患上抑郁症了呢?

02

夸奖为何成了孩子的枷锁?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和她爸爸焦急万分,但是女儿竟然松了一口气,然后就彻底躺平摆烂了。

从那之后,她好像给自己找到了躺平的理由,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看手机,缩在自己的房间里,逃避外界的询问。

看到曾经活泼、优秀的女儿变成如今这副模样,我的心宛若被针狠狠扎着般疼痛。

孩子一旦真的就这样躺平下去了,我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对生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了!

我内心特别特别困惑——我们从来不给孩子压力,对她都是鼓励教育,从不吝啬夸奖,为什么孩子还会抑郁?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很多青少年抑郁的文章、视频、直播,也终于一点点找到了孩子抑郁的缘由。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用成绩来评价女儿是否优秀?

都在夸她学习好、聪明,这种评价对她来说太单一、太片面,没有看到女儿的其他闪光点。

然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存在极大隐患。一旦孩子学业不佳,若再无法获取他人的肯定、夸奖与鼓励,孩子便会陷入自我怀疑。

并不是所有的夸奖和鼓励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女儿不仅毫无裨益,反而弊端尽显,进而产生负面的效应。当孩子一直被鼓励夸奖时,她的内心是兴奋的。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孩子会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

唯有成绩优异,自己才算得上优秀。

所以在学习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害怕自己做得不好。

一旦考试失利,就会在内心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为了重新找回被夸赞的感觉,也因为害怕失去外界的肯定与夸奖,孩子一开始就会非常努力学习。但外界环境是变化的,比如升入初中、高中,竞争激烈,有时候努力也得不到期待的结果。因为你在努力,其他人也在努力。

这时,孩子就会深陷无尽的无助与失落之中。

挫败和压抑在内心越积越多,孩子最后消化不了,出现自我怀疑、内心崩溃、抑郁焦虑。

到最后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就会转而沉迷手机,厌学躺平,来逃避学习的痛苦。

原来,我们一直以来施行的教育放手,局限性竟然这么大!

我们对女儿的价值认同和评价太单一了,才是造成女儿当前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们总是给女儿贴上“成绩好”、“聪明”的标签。那些伴随她成长的夸奖,虽然激励了女儿的人生,但也沦为了沉重的枷锁,束缚了女儿的精神与内心。

03

一个“关键词”让母亲幡然醒悟

事已至此,我该怎么办,才能化解女儿的抑郁情绪,让她找回学习动力?

改变单一的价值评价方式,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自我价值;

持续为孩子赋能,赋予孩子心理能量,帮助女儿勇敢面对问题,让她看到解决问题的曙光。

评价方式多元化,认同孩子的多元价值

作为母亲,我也深刻体会到评价方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过去我总是习惯性地夸女儿“聪明”、“成绩好”,以为这样能给她信心。直到看到孩子因成绩波动而自我怀疑时,我才惊觉这样的鼓励反而让孩子把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成绩上。

现在我学会了用更科学的方式肯定孩子。当女儿专注地完成作业时,我会说:

“妈妈注意到你刚才解题时特别投入,这种专注力是很可贵的能力。”

当她主动帮忙做家务时,我会具体指出:

“你整理书桌时很有条理,每样东西都摆放得恰到好处。”

这样的认可会使孩子清楚,她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并非仅仅局限于学习这一个方面。

在辅导作文时,我不再简单地说“写得好”,而是会问:

“这个比喻很生动,你是怎么想到的?”

引导她看到自己的思考过程。在她玩游戏的时候,我也会肯定她:

“你遇到难过的关卡时没有轻易放弃,这种坚持的态度让妈妈很欣赏。”

我的这些改变,也推动着女儿逐步构建起更为健康的自我认知。渐渐地,女儿开始发觉,成绩仅仅是成长的一个部分,专注力、创造力、毅力等品质也同样值得珍视。

作为母亲,我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女儿眼里重新焕发的光彩——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是不再被单一标准束缚的释然。

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鼓励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帮助孩子看见完整的自己。当孩子知道父母爱的是她这个人本身,而不仅仅是她的表现时,她才能获得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帮助孩子客观对待外界的评价

在现在这种“内卷”的环境下,我也深深感受到这个内卷时代给孩子们带来的压力。

当女儿从小学的“优等生”变成初中的“普通生”时,我亲眼目睹那些批评和否定是如何一点点侵蚀她的自信。特别是当亲戚们用“为你好”的名义给出各种建议时,孩子眼中的光芒就会黯淡下去。

记得那次姑姑来家里,语重心长地劝女儿“要振作”“要努力追赶”,看似关心,实则给孩子又加了一层压力。

我看着女儿强撑礼貌却又难掩失落的样子,我的心揪着疼。我没有急着讲道理,而是先抱住她说:

“姑姑的话让你很难受吧?妈妈懂。她不知道你每天都在和自己较劲,不知道你已经很勇敢了。”

当我指出她虽然请假在家,却坚持跟进班级进度的细节时,女儿的眼睛突然红了。

那一刻我明白,孩子要的不是鞭策,而是被看见——看见她无声的挣扎,看见她微小的进步。

于是我继续引导女儿:

“你觉得说的姑姑的话是事实,还是她个人的看法?”

通过这样的对话,女儿渐渐意识到,别人的评价往往带着他们自身的标准和期待,不一定要全盘接受。

现在的我,不再让孩子活在别人的评判体系里。我会告诉她:

“分数只是你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妈妈更在意的是你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保持善良。”

当外界的噪音太大时,我希望做女儿最坚实的隔音墙,帮她过滤掉那些武断的评判,让她学会建立自己的价值坐标——这才是能陪伴她一生的力量。

04

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的“优秀”?

看着女儿慢慢走出自我否定的阴霾,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她终于明白,

与其被“第一名”的标签绑架,不如学会欣赏每天都在进步的自己。

此刻的她,会一本正经地说道:

“妈妈,今日我弄明白了两道数学题呢,虽说速度有点慢,可理解得更为透彻了。”

这样的转变,比任何成绩的飞跃都让我欣慰。

这段陪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别人眼中“优秀”的样子,而是帮助她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当孩子学会以多元视角审视自身,既能洞悉自身优势,又能接纳不足之处时,便会具备对抗外界压力的内在力量。作为母亲,我不再焦虑她是否“最棒”,而是为她能说出“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好”而骄傲。

这份从容的自信,才是陪伴她走得更远的行囊。

来源:纽扣厌学指导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