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玉米?张文宏呼吁:血糖最“友好”的,是这4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4:06 1

摘要:清晨的村头,老李头剥着新煮的玉米,咬了一口刚要送进嘴里,忽听邻居吆喝:“你糖尿病还吃玉米?那可甜得紧!”老李愣了,手停在半空,满脸疑惑。吃一口玉米,真的就和糖尿病“犯冲”了吗?

清晨的村头,老李头剥着新煮的玉米,咬了一口刚要送进嘴里,忽听邻居吆喝:“你糖尿病还吃玉米?那可甜得紧!”老李愣了,手停在半空,满脸疑惑。吃一口玉米,真的就和糖尿病“犯冲”了吗?

类似的误解在农村并不少见,尤其是对糖尿病病友来说,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常常是道“听说”的学问。而张文宏教授曾在公开科普中明确指出:玉米并不是糖尿病的“敌人”,真正要注意的,是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值)和整体搭配。

玉米虽然带点甜味,但它的GI值并不高,约为52~60,属于中等血糖指数。玉米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和植物蛋白,尤其是整粒的糯玉米或老玉米,升糖速度比白米饭还慢。问题不在于“吃不吃”,而在于“怎么吃”和“吃多少”。

在门诊中,经常见到一些糖尿病老人,为了“控糖”,把玉米、红薯、南瓜、香蕉这些天然食物一刀切,反而天天主食只吃白米饭、白馒头。这些精制碳水化合物,才是升糖的大元凶。

许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点:血糖升高不仅是糖吃多了,更是血糖调节机制出问题。这背后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基础代谢下降、长期生活方式不当等多因素叠加。判断一种食物是否适合糖尿病人吃,不能光靠“甜不甜”的舌头判断,而要看它的升糖速度、营养结构以及与其他食物的组合方式。

张文宏教授特别提醒,真正对血糖“友好”的,不是完全无糖的“寡淡饮食”,而是那些能延缓血糖上升、促进代谢平稳的“四类食物”。

第一样,是粗粮类全谷物。比如燕麦、荞麦、糙米、小米、玉米渣等。这类食物保留了谷物的外层麸皮,纤维丰富,能延缓糖类的吸收。

相比之下,白米白面虽然口感细腻,却是高GI值的典型代表。将一部分主食换成粗粮,是老年糖友日常饮食的一项重要策略。

第二样,是高纤维低淀粉的蔬菜。如苦瓜、芹菜、秋葵、洋葱、菠菜等。这类蔬菜不仅升糖慢,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尤其是秋葵和洋葱中的黏液素和类黄酮,对糖尿病的辅助管理有积极作用。

第三样,是适量的优质蛋白。如鸡蛋、豆腐、瘦肉、鱼类等。与碳水一同摄入蛋白质,能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

研究表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共同作用,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稳定。不过需注意,红肉和加工肉类应适量,烹饪方式也需避免煎炸油腻。

第四样,是健康脂肪来源,比如亚麻籽油、橄榄油、深海鱼油、坚果等。虽然“脂肪”这个词常让人望而却步,但适量健康脂肪能改善胰岛素反应、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尤其对于中老年人,适当摄入有助于心脑血管健康。

回到玉米这个问题,它其实正是粗粮中的优等生。关键是选择新鲜、完整的玉米粒,而不是加工过的玉米粉、玉米饼、爆米花等。尤其要注意那些加了糖、油的玉米制品,它们才是真正让血糖飙升的“隐形杀手”。

农村老年人往往习惯“吃得饱”“吃得热乎”,但血糖的管理更讲究“吃得慢”“吃得稳”。用蒸玉米代替白米饭,搭配一碗青菜和一份豆腐,既饱腹又营养,还能控制血糖波动。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要点:吃饭顺序也会影响血糖。研究发现,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后吃主食,可以显著减缓血糖上升。这个顺序看似简单,却是基层糖尿病管理中最实用的技巧之一。

从遗传角度看,许多农村家庭都有糖尿病史,但环境和生活方式才是“引爆”糖尿病的导火索。年轻时体力劳动多,还能消耗掉多余的糖分;但年纪一大,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变,就容易让血糖“悄悄爬坡”。

张文宏曾指出,糖尿病的管理不是“节食”,而是“科学吃”。这不仅关乎食物种类,还要考虑食物搭配、进餐规律、体重控制等多个因素。长期饥饿、单一饮食反而会打乱胰岛素的节律,造成低血糖或反跳性高血糖,得不偿失。

从心理层面来说,许多糖尿病老人一听“控糖”就焦虑,怕吃错东西,干脆什么都不敢碰。但这种“饮食恐惧”,其实比偶尔吃点玉米更伤身体。营养不足、心情压抑、社交减少,都会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利用。

糖尿病的饮食管理,需要既有“科学性”,也有“人情味”。可以吃玉米,也可以吃红薯,只要掌握合适的量、合理的搭配和适当的频率,就能在美味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

临床上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些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却总感觉乏力、头晕、没精神。这时候要考虑是否存在隐性低血糖或营养不均衡。适当摄入复合碳水化合物(如玉米、燕麦),反而有助于稳定全天的血糖水平和能量供应。

血糖不是靠“饿”出来的,而是靠“吃对”维持的。尤其在农村,食材天然、新鲜,只要选得对,吃得稳,糖尿病并不是束缚生活的“枷锁”。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试试这样一个健康建议:每顿饭都安排一种“慢碳水”作为主食基础,如玉米、地瓜、荞麦饭等;加一份绿叶蔬菜,再搭配适量优质蛋白;饭后散步20分钟;一周称一次体重,记录饭后2小时血糖变化。这是一种“接地气”的健康节奏,不贵、不难,却实实在在。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科普护理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