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刷到一条书法视频,底下最高赞评论是“这字还不如我小学写的”。
刷手机刷到一条书法视频,底下最高赞评论是“这字还不如我小学写的”。
点进去一看,那人主页空空,连张练字纸都没晒过。
这种“挑刺”就像路边突然伸脚绊人,绊完就跑,留下一地尴尬。
更常见的是那种“你开心我就难受”的酸话。
有人晒旅行照,评论区立刻跳出“有钱闲得慌”;晒娃的下面跟着“以后有你哭”。
其实点开这些ID,大多在现实里被忽略太久,网络成了他们唯一能刷存在感的角落。
最窒息的是那种“全世界都欠我”的怨气。
见过一个中年老哥,每条社会新闻下都复制粘贴“这个社会完了”,连天气预报都不放过。
后来有人扒出他生意失败、婚姻破裂,怨气顺着网线到处泄洪,最后号被封了,世界安静了。
还有直接开骂的。
某条老人学跳舞的视频下,居然有人骂“老不正经”。
那一刻突然明白,网络不是把坏人变多了,只是把平时藏在邻居、同事、亲戚里的恶意,放大成了高清无码版。
最魔幻的是“圣母”们。
有人分享失业经历,底下长篇大论“你该反思自己”“我当年更惨都没抱怨”。
这种高高在上的“指导”,比骂人更膈应人,像拿消毒水往伤口上浇,还怪你不够坚强。
当然,也有救场的人。
有人晒抗癌日记,评论区突然冒出“恭喜得病”的畜生话,瞬间被几十条“举报+安慰”淹没。
那一刻觉得,网络再脏,也总有人愿意当清洁工。
现在平台开始动真格了。
头条的AI能秒删脏话,抖音的“一键防暴”能直接屏蔽陌生人评论。
但技术再牛,也拦不住人心里的刺。
真正能让评论区干净的,是每个人点下“删除”“拉黑”时那0.1秒的犹豫——要不要把这块垃圾留在自己的世界里?
最后发现,对付网络恶意的终极武器不是吵架,是“已读不回”。
就像现实里遇到疯子,最好的反应不是理论,是转身走开。
毕竟,屏幕外的阳光晒不到的地方,还有真实的生活要过。
来源:酒意微醺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