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刷到工资到账短信,第一件事不是笑,是算:扣掉房租、花呗、白条、微粒贷,还剩几个钢镚?
“刷手机刷到工资到账短信,第一件事不是笑,是算:扣掉房租、花呗、白条、微粒贷,还剩几个钢镚?
”——这画面要是戳疼你,赶紧往下瞅,能救一个是一个。
隔壁桌95后小姑娘,上礼拜刚把iPhone15 Pro挂闲鱼。
问原因,答得干脆:“分期还有8期,公司突然宣布轮流放假,工资打七折,再不卖就得吃土。
”手机壳都没拆,亏两千出手,她咧嘴苦笑:“起码把坑填平,不然逾期一天利息就是一顿火锅。
”看见没,这就是2025最扎心的“清醒式割肉”。
别抬杠说房贷是刚需。
去年四季度,燕郊天洋城四期拍卖房暴增了三倍,七成是断供。
银行才不讲情怀,三个月没还就法拍,一拍直接市价七折,首付搭装修全蒸发。
租同小区不过两千八,却有人咬牙还六千月供,就图“有个家”,结果一夜征信变黑,老婆产检钱都刷信用卡。
房子还是那个房子,梦不是那个梦了。
车贷一样坑。
新能源品牌为了冲销量,推出“0首付+五年免息”,听着像白送,其实车价里早已藏两万多手续费。
卖车的哥们酒后吐真言:“客户就关心月供,两千八就能开走小鹏,谁还在意总价贵了三万?
”如今厂子裁员,小伙子们排队跑滴滴,发现流水扣掉充电、保养、保险,剩的钱连贷都还不上,车成了手腕上的电子镣铐。
再说所谓“刚需”换机。
往年出新iPhone,门店排长龙,今年深圳华强北冷风直吹。
数据不会撒谎:国内一季度手机销量下滑18%,高端机最惨。
苹果官网居然罕见地降了800,还是被国产中端机按在地上摩擦。
不是技术不行,是口袋不允许。
一千二的二手骁龙870照样打王者,何苦为了LOGO去啃泡面?
有人杠:通胀这么猛,钱放手里不是贬值?
拜托,先保证“手里还有钱”。
支付宝年度账单出来,一堆人傻眼:明明收入没涨,怎么全年花出十三个月的工资?
答案是“平台替你想到了所有花钱场景”——点外卖弹分期,打车弹免息,连买猫粮都能分三期。
手指一点,未来收入就被预支。
真到急诊缴费、房东催租,才发现额度不是资产,是窟窿。
那怎么办?
三件套先安排:
1. 把信用卡、花呗的“默认支付”全关掉,下单时多输一次密码,冲动能砍掉一半。
2. 给自己发“失业模拟金”:每月工资到账先转20%到一张不绑定微信的银行卡,卡剪掉,只留App登录,真失业那天它会救命。
3. 把“学英语+办护照”写进年度计划表,不是煽动移民,而是多一条选择。
隔壁做直播的哥们,今年转战中东带货,旺季一个月提成顶国内半年,用的就是高中英语+谷歌翻译,活生生把“红海”卷成“蓝湾”。
至于婚礼,更别被仪式感PUA。
前年同事在五星级酒店摆三十桌,光进场费就六万,现在视频留手机里落灰,老婆抱娃逛超市照样得看特价。
反观另一对,旅行结婚只花两万,省下的钱提前还了房贷,如今每月少还一千利息,老婆说:“每天睡到自然醒,比那五分钟的走红毯更幸福。
”谁真聪明,时间看得见。
有人担心:“都节俭,经济不就完了?
”省省吧,你我还没重要到能撑起GDP。
真该反思的是那些制造“伪需求”的套路:一样的原料,换包装就贵三十;一样的房型,挂学区就翻倍;一样的APP,抄国外模板就能圈几十亿赴美上市。
他们不羞耻,我们为啥要替他们焦虑?
最后一盆冷水:别幻想大放水会让债务稀释。
历史经验看,就算通胀来了,涨的也是核心资产,普通人欠的那点分期,利息照样一分不少。
真到水落石出,谁先裸泳?
手上没现金、工作没技能、眼里没选项的人。
到时候别说消费升级,连拼好饭都要找人代付。
所以,从现在开始,把“不借钱”写进微信签名,把“先存后花”设成手机壁纸,看到“0首付”“限时免息”直接划走。
别笑这是抠门,这叫“给自己留口气”。
毕竟,经济寒冬最冷的不是温度,而是“明天还要还贷你却没收入”的那种绝望。
先活下去,才能谈理想,谈爱情,谈诗与远方。
来源:酒意微醺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