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连这个案子像是把锅盖猛地掀开,原来底下炖的是一锅未成年人的失控、家长的失声、制度的失效。
一个13岁的孩子动了刀子,受害者才10岁。
第二天热搜上写着:凶手不用坐牢,因为没到14岁。
网友骂翻,但那条法律就这么写着,冷冰冰。
大连这个案子像是把锅盖猛地掀开,原来底下炖的是一锅未成年人的失控、家长的失声、制度的失效。
后来立法提速,直接降到12岁,可惜晚了点,女孩再也回不来。
那天的朋友圈被刷屏——“13岁的恶魔”。
其实恶魔哪有什么生日限定,他只是比同龄人提前一步把“我可以不用负责”当真了。
大连案之后,家长群里讨论最多的是“我家娃不会被牵连吧”。
可没人问最要命的:一个初一男生从哪学到“性要求”“杀人灭口”这些词,又哪来的模仿剧本。
转过年来,常州10岁的缪可馨把作文本写成了遗书。
老师批语一行红字:“传播负能量。
”当天中午她从四楼一跃而下。
家长后来翻出那篇作文,标题叫《三打白骨精读后感》,孩子写着“白骨精装可怜骗唐僧,老师却只批评孙悟空”,结果一语成谶。
学校连夜清理黑板报,用更大的粉色字贴上“阳光校园”。
真讽刺,正能量没救人,反而压断了最后一根稻草。
2010年南平“3·23”那场砍杀更像老电影里的情节:8个一年级孩子倒在血泊,凶手冲上来,理由是“别人欺负我,我就找更弱的”。
刀尖对准的永远是胳膊最细、书包最鼓的地方。
监控里家长嚎叫声隔着十年依旧刺耳。
死刑很快落地,但没人解释,为什么一个成年人会把失败感宣泄在校园门口,而不是心理咨询室。
时间快进到今年四月,广州荔湾区深夜一声闷响,15岁化学迷自己把房间炸成废墟。
网购的高锰酸钾、硝酸钾、硼氢化钠整整齐齐摞在书桌,还贴了“危险勿动”。
孩子右眼失明、双手截肢,醒来第一句话问妈妈:“我是不是做了一次成功的爆炸实验?
”好奇没罪,问题出在平台一键下单的“实验套装”连张安全提醒都没放。
妈妈崩溃:“我宁愿他打游戏。
”这句抱怨听着刺耳,其实很真实。
这些案子在媒体里成了“个案”“极端情况”,可把它们并排放一起,能看到一条清晰的裂缝:法律、教育、网络、家庭像四条本应该绑住未成年人的安全带,却各自松了一格。
——大连案后,未成年刑责降到12岁,但收容教养3年和真正的监狱之间到底差多少,没人说清楚。
——缪可馨事件后,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得用正能量压制学生表达”,可一线老师还是被“成绩+舆情”两头挤压,学生的小情绪依旧无处安放。
——广州爆炸事故发生,电商紧急下架“实验室套装”,然而下一波孩子想玩炸药,换个关键词照样能搜到“烟花DIY材料”。
——南平那件事过去十五年,校园门口有了防爆盾、有了保安,但精神卫生门诊永远排队两小时起步。
网友最爱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其实该问的是:“大人还能为孩子做什么,又不只是做样子?
”
隔壁小区最近出了个“夜间悄悄话窗口”,每周两个心理老师坐在门卫室,娃们放学路过聊两句,家长不让进。
三周下来,来了27个孩子,全是“爸妈吵架睡不着”“同桌孤立我”之类的小事。
没有惊天动地,却把火苗按在火星阶段。
大连案凶手在少管所里每天写三页“检讨”;缪可馨的语文老师后来调去图书馆,再没进过课堂;广州爆炸的孩子装上义肢,化学课换成手工课,老师给他发了乐高。
这些细节像缝衣线,东一针西一针,能不能把裂缝补上,没人敢打保票,但至少针脚够密,风就灌不进去。
来源:坦荡的豆浆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