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咸中获得“陕东最高学府”美誉的形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2 15:30 1

摘要:华县咸林中学已经走过了光辉而又曲折的一百年。在陕西现代教育史上,这所学校以建立较早、治校开明、教学严谨、质量较高而久负盛名,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传统,为振兴陕西教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咸林中学校史(五)

作者:阎广勤、袁埔良

华县咸林中学已经走过了光辉而又曲折的一百年。在陕西现代教育史上,这所学校以建立较早、治校开明、教学严谨、质量较高而久负盛名,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传统,为振兴陕西教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咸中校园 自《华县志》

咸中承前启后的二十年

(1929—1949)

第二节 “陕东最高学府”的形成

杨松轩去世后,咸中陷入困境,故因时局天灾,经费困难,但“精神涣散”、“管理乏人”也是重要内因。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学校管理层在灾祸连结中将学校维持下来,功不可没。但精神上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远大眼光,只是维持现状;管理上也缺乏一个领导学校的得力之人。

为了彻底摆脱困境,使咸中得到新的发展,校董会于1932年7月接受刘竹轩辞去校长一职的辞呈,公推刘竹轩、张顺斋为常务校董,关秀卿、张益斋仍为校董会一般校董,并经杨钟健推荐,聘王子休任咸中校长。王子休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一位思想进步、精明干练、勇于创新的人。他于9月到校后,与诸校董齐心协力,共度时艰,重振校务,继往开来,使咸中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学校在办学思路上,改变维持现状的保守姿态,立足发展,立足壮大,决定“使咸校成为陕东幼稚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最完备之学府,而树立开发西北文化之中枢”。在咸中已有小学部、初中部的基础上,1932年10月,破天荒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合校。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封建,男女合校在华县乃至陕东地区是前所未有,关秀卿等校董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女儿、儿媳等率先入学,以为倡导。第一期招女生仅数人,三年后增至20多人。1933年9月,咸中又在陕东地区首设高中班, 向完全中学迈进,并改校名为“私立咸林中学校”。1934年,又办幼稚园,招收4—7岁幼儿30余名(后停办)。为了使穷困孩子上得起学,贫寒学生不致辍学,学校坚持杨松轩等开创的工读生制度。继续招收工读生,使他们亦工亦读,半工半读,完成学业。由于扩大规模,生源广辟,“一时四方来学学生,额数骤加至600余名”。还向县政府力争到县仓房周围和喊冤台故址共20余亩,在此修建了咸中大操场。至此,咸中校园规模基本成形。

1933年咸中校园平面示意图 自百年咸林

聘请高水平教师是咸中办学的特色。王子休等继承杨松轩的这一传统,聘请了熊文涛、王敬之、雷五斋、白伯旅、严木三、袁禾森、朱茂青等一批思想进步,博学有识之士任教,保证了咸中的教学质量。

王子休在教师中施行级任制,加强了教师的管理责任,反对管理上的放任主义,纠正当时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师“只教不管”的弊病。对学生管理贯彻到各个方面,就是学生宿舍,也要求从校长到教师,均轮流寄宿。除规定学业外,还要求学生每人每日写大字(毛笔字)一张、日记一篇,由级任老师评阅,每周由校长复阅一遍,排列等级公布。因此,这时期的咸中,事事规律化,处处规则严,以致有学生认为“教员逼迫得太厉害了”,但却得到了前任省教育厅厅长杨明轩的赞扬。这一时期,学校初中所设课程有公民、国文、英语、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体育、生理卫生、劳作、图画、音乐及军事训练。高中课程有公民、国文、英语、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算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图画、音乐、军事训练等。这些课程设置,基本延续到1949年。

王子休参加过“五四”运动,思想进步,认为劳工神圣,所以他掌校时,大力开展劳作教育,其宗旨是:学生不但应有科学的头脑,还应有农工的身手,每个人至少须有一种谋生的手段,以作改造社会的干员,而不致遗害社会。在此思想指导下,除了正常课程外,学校还增加劳动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园艺部生产活动,开展建校劳动,进行竹工、木工制作。王子休身体力行,穿着粗布短袍(当时的知识分子常着长衫),和学生们一起抬土修路,种植树木。王子休对学校面粉厂、厨房的工人也非常尊重。这些都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经费仍循前例,主要靠政府补助、各界捐款、校内经营机构的利润及学田收入。这时,政府补助有所增加,如1933年,因咸中办学优良,省政府由财委会决议,每年增加地方补助2200元,省教育厅每月发补助费200元,县政府筹拨补助费1000元。社会各界捐款是学校经费的重要方面,据1934年统计,从1907年教高创办始迄至于当年,为学校捐款者累计达381人、55个团体,共捐银2480两,捐银元1676元。兴办营业机构,是杨松轩时自筹经费的重要方式。王子休继任校长后,除原有的园艺部、面粉厂、合作社、咸林医院、咸林公储局、咸林春饭店等继续运营外,另增设了豆食公司(销售豆制品)、电灯公司(自备烧木炭的发电机,供学校实验与照明),还有粉笔厂、理发室、学生储蓄银行等,学校俨然成一小社会。

当时,国民党已基本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对思想文化施行钳制,在学校进行“党化”教育。但咸中坚持独立自主,不受反动当局的干扰控制,在国民党的严密统治下,尽量挤出一些空间,开明办校,传播进步思想。学校创办的铅印月刊《咸林生活》和石印周刊《华报》,由学生经理,刊登反映学校生活的稿件,交流思想,陶冶情操。每星期一早,全校师生集中进行周会,由校长、教师轮流讲话,深入浅出地进行人生、理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每星期五晚,举行游艺会,由学生进行各种文艺表演。

这一时期的咸中,生活丰富,思想活跃,学习刻苦,纪律严明,作风纯朴,劳作与学习相结合,形成了良好校风。

1935年8月,王子休辞去校长一职,由范重仔继任。至本年,学生额数增至1300名,建筑教室12座,膳堂30多间,开风景路。学校正门由南改东,建古建式东大门。

早期的咸中东门 网友供

1937年,刘竹轩任校董会董事长,张益斋、张顺斋、关秀卿、杨叔吉、范重仔等14人为校董。这一年,学校共有校园面积90多亩,校外学田100亩,校舍500多间(此校产规模基本维持到1949年)。校长之下,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各一人。全校分高中、初中、女中、小学共四部,各部设主任一人。本年,学校高中3班、初中9班、女中3班、小学7班,学生约1000多人,教职员47人。“可谓省东第一学府,西北唯一之私立各级俱备之中小学校”。

这一时期,咸中以优良的校风学风、较高的教学质量、相应的学校规模在关中东部独占鳌头,获得了“陕东最高学府”的赞誉。当时,慕名而来此求学者,除华县本地外,还有关中东部的十几个县,以及西安、长安、高陵、三原、泾阳等县市,还有来自晋南、豫西等地的学生。省教育厅曾予以嘉勉,国内教育界名流来校参观视察者不断。1936年10月,在纪念建校30周年时,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及省内知名人士皆向咸中致送贺礼并题词纪念,咸中在当时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原文来源:《百年咸林》

原文作者:阎广勤、袁埔良

来源:华州文史荟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