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纪念的丰碑,更是镌刻在每一位牡丹江人血脉中的英雄印记。白山黑水间,牡丹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顽强拼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谱写了一首首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颂歌。
北山烈士纪念碑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这是纪念的丰碑,更是镌刻在每一位牡丹江人血脉中的英雄印记。白山黑水间,牡丹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顽强拼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谱写了一首首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颂歌。
纪念碑是牡丹江市党政军民为了纪念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于1947年9月18日在北山脚下建立而成。纪念碑高24.13米,宽3.85米,碑基、碑座由花岗岩砌成,碑身用钢筋水泥铸就,碑顶立有一尊左手持枪、右手投弹,呈站立姿势的战士铜像,碑身正面刻有“抗日战争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的字样,碑座上部刻有“1947.9.18”的金色数字,数字下方刻着遒劲有力的金色楷体《牡丹江抗日战争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铭》。烈士纪念碑前方两侧各有一幅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杀敌的浮雕。
北山烈士纪念碑由中共党员申龙剑设计。设计方案通过后,经过5个月的时间,申龙剑完成了铸造铜像和浮雕的艰巨任务。 1947年11月12日,北山烈士纪念碑落成。2024年,该纪念碑被划定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综观我英勇军民,为国爱民,殒命监牢,血染法庭,被俘不屈,杀贼戕身,多少无名英雄殉难于祖国,大节英名,树民族之正气,丰功伟绩永垂不灭……”碑文记录了牡丹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先烈和为保卫新生政权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护佑了牡丹江这片土地和人民。碑文感人肺腑,令人心潮澎湃,催人奋进。
八女投江烈士群雕 乌斯浑河畔浩气长存
三月末的江滨公园乍暖还寒,在松柏的簇拥中,花岗岩雕塑出的八位女战士静静矗立。作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八位女战士的英雄事迹,始终影响着一代代牡丹江人,八女英烈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不朽。
“八女投江”群雕,已然成为牡丹江的标志性建筑,是牡丹江红色历史的文化记忆。事件发生在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进入了抗日最艰苦的阶段,为了冲出敌人的封锁,抗联五军一师转战到了牡丹江与乌斯浑河汇流处。此时,五军一师妇女团只剩下以冷云为首的八位女战士,由于特务告密,部队被1000多名日伪军包围,冷云等八位女战士主动掩护主力部队的突围,他们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为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最后,他们的子弹和手榴弹都用光了,面前是蜂拥而至的敌人,身后就是汹涌的乌斯浑河,为了不作敌人的俘虏,八个人相互搀扶着,毅然向汹涌的乌斯浑河走去,最后壮烈牺牲。事后,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闻讯后感慨万分,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为了缅怀八女烈士的丰功伟绩,实现抗日将军的夙愿,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于1988年8月1日,在牡丹江畔修建了“八女投江”群雕。群雕采用花岗岩石材雕凿而成,长18米、宽6.9米、高8.8米,分别是冷云、王惠民、李凤善、安顺福、胡秀芝、杨桂珍、郭桂芹、黄桂清,由中央美院设计,四川美院雕刻而成。基座上“八女投江”四个大字是由原国家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所题,原国家妇联主席康克清同志曾先后两次来到我市参加八女群雕奠基和剪彩仪式。
抗战胜利纪念碑 峥嵘岁月下的不朽丰碑
在牡丹江人民公园,有一座抗战胜利纪念碑静静矗立,它像是一部无言的史书,每一道纹理都镌刻着往昔的峥嵘,每一寸花岗岩都诉说着英雄的故事,吸引着人们驻足、缅怀,探寻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记忆。
抗战胜利纪念碑位于牡丹江人民公园正门(西门)50米处。石碑正面上节(西侧)刻有抗联将领、原松江省长冯仲云写的“抗战胜利纪念碑”七个大字。反面上节(东侧)刻有原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崇民的题词:“反帝败日寇,八年血迸流。牺牲崇壮烈,正义足千秋。”
石碑南侧上节刻有原籍东北的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吕正操将军的题词:“在毛泽东胜利旗帜下,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在石碑南侧下节,上面刻有原中共松江省委书记张策的题词:“抗日战争的胜利,乃是无数先烈与英雄们流血的结晶。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与烈士们永垂不朽!实现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石碑北侧上节是东北著名教育家车向忱的题词:“跟毛泽东同志走,终能战胜法西斯!”
石碑北侧下节刻有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同志的题词:“保证抗战胜利的果实,就要彻底完成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纪念碑的下节正、反面(东、西方向)刻着碑文,记录了牡丹江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碑文提到,中共在“九·一八”后在东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组成抗日联军坚持了长期苦斗,牺牲了无数的优秀党员,如杨靖宇、赵尚志等同志其可歌可泣的事迹难以笔述,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据介绍,为了庆祝抗日战争伟大胜利,1946年8月15日,牡丹江各界人士筹建了这座纪念碑。纪念碑的基础、碑座、碑身均由粉白色花岗岩砌成,碑高6米、碑座高1米、长宽均为4米,西侧、东侧各有四级台阶。碑身上节高1.4米,寓意东北抗日战争14年,长宽各0.95米。
蔡云翔烈士纪念碑 血色长空铸忠魂
在我市爱民区儿童公园的东南隅,一座顶端矗立金属飞机模型的烈士墓静默无言。这里是东北老航校首任教育长蔡云翔烈士的长眠之地,也是中国空军精神的原点之一。每当春风拂过,螺旋桨随风转动,仿佛诉说着这位28岁飞行先驱的壮烈人生。
蔡云翔,原名周世仁,生于1918年。1945年,他因不满国民党的腐败与内战政策,秘密联络何健生、于飞等爱国志士,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建国号”起义,历经6小时飞行抵达延安,这一壮举不仅为我军带来航空技术资源,更点燃了人民空军的星星之火。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在东北筹建首所航空学校,蔡云翔作为航空委员会成员,于1946年3月1日担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教育长。面对日军遗留的残破飞机与零配件匮乏的困境,他带领团队以“拆东补西”的方式拼凑出可飞行的训练机,甚至用酒精替代燃油、马拉飞机转场。在牡丹江海浪机场,他多次冒险试飞,曾驾驶缺失滑轮的飞机安全着陆,成为航校的技术支柱。
1946年6月14日,蔡云翔执行通化运钞任务,他独自驾驶故障飞机迫降长白山时,壮烈牺牲。俄罗斯国防部档案馆藏1946年苏军顾问报告中称蔡云祥为“中国航空界的保尔·柯察金”。
蔡云翔牺牲后,党和人民军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及荣誉,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牡丹江人民将其安葬在北山烈士陵园。1985年,蔡云翔驾机起义四十周年之际,在牡丹江市儿童公园重新修建了蔡云翔烈士纪念碑。
来源:牡丹江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