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为防老,还是“养老需防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0:01 1

摘要:大爷说的动情,有人拍下来发到社交媒体上,马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围绕“养儿防老,还是养老防儿”的话题,近日,天津新闻广播(FM97.2,AM909)下午15:00—16:00的《老爸老妈》节目,也与听众网友展开了讨论。

老话说“养儿防老”,但近日有位来自外省市的大爷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观点,他认为,养老需防儿:

大爷说的动情,有人拍下来发到社交媒体上,马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围绕“养儿防老,还是养老防儿”的话题,近日,天津新闻广播(FM97.2,AM909)下午15:00—16:00的《老爸老妈》节目,也与听众网友展开了讨论。

人们常说,父母的家是孩子一生的港湾——无论你漂泊多久,推开那扇门,永远有留好的热饭,有晒好的棉被,有永远为你虚掩的房门。

可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家,父母的角色却变得微妙起来。他们的钥匙能打开你童年的门,却未必能刷开你新家的指纹锁;他们记得你爱吃的每一道菜,却可能在你的客厅里小心地问“拖鞋该放哪边?”

这似乎成了一场温柔的悖论:父母用几十年把家打磨成我们的根,可当我们终于扎下自己的根,他们的存在却仿佛成了需要“预约”的客人。

于是,《老爸老妈》节目的不少听众网友在大爷的讲述中找到了共鸣:

网友留言截图

网友@难得糊涂:老人家说的好,老人家说出了95%以上的人的现实。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我劝父母莫痴呆,卖田嫁女划不来。

网友@格桑花与彩霞:儿女对老的是表面工程,娘对儿女是全心全意,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儿痛娘扁担长,娘痛儿痛断肠,包括我自己。。。。。

网友@老路: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不是父母的家,这是实话实说,真的是真事啊!

在《老爸老妈》节目听友群中,

听众朋友们也讨论个不停:

听友群二维码,欢迎扫码关注加入《老爸老妈》大家庭

当然,对此也有不同观点,听众董阿姨在天津新闻广播《老爸老妈》节目中说:“现在儿女都不易,父母也不易,怎么办?只能自己想开一些。儿子的家,不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家永远是儿子家,这话没错!但自己跟儿子如果住一块儿,也会有很多不方便,不能从这一点,就说儿子不孝顺。希望老年人多理解孩子们,能给他们帮助就帮助,不帮助就别添乱。”

董阿姨目前就是一位独居空巢老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空巢老人数量已经达到1.25亿人,占老年人总人口的近一半。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家中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这些家庭中的老年人常常面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

人们都说“百善孝为先”,但刚刚视频中的大爷也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当年迈的父母老了病了动不了了,作为子女又会怎么做呢?大爷到现在还为当年顶撞过自己的母亲而悔恨不已。在大爷看来,最不能直视的就是人性。

很多人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

网友@越挫越勇:我也是孝子,我不知道我父亲肺癌晚期,有一次我也怼过父亲一句,几个月后我父亲走了,我后悔的扇了自己两个巴掌,十几年过去了,就因为我怼过父亲的那句话,成为我一生的痛,至今都无法释怀,这种愧疚会伴着我走完这一生。

网友@清清明月:老人家活的很通透,很多人也都经历过您这样的后悔,我是远嫁的,因为有二个孩子上学要照顾,想回家照顾瘫痪的妈妈,也是身不由己,我哥哥嫂子是非常孝顺的,爷爷说的对,久病床前无孝子,哥嫂还得每天上班十二个小时,轮流照顾我妈,耐心也被磨尽了,有时我妈也无理取闹,我哥偶尔也会冲我妈,我妈过世后,我哥哭的特别伤心,好久都走不出来,我回去照顾我妈十三天,我瘦了七斤,我哥嫂的辛苦我太能理解了。嫂子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嫂子。

90岁高龄的张奶奶,最近也给天津新闻广播《老爸老妈》节目打来热线电话,她告诫年轻人,要孝顺父母,别留遗憾。因为上世纪50年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对于当时妈妈唯一的爱好,自己没舍得花钱成全。而且还总顶撞母亲,如今作为90岁老人的她,仍觉得这是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人也从大爷的讲述中,猛然惊醒:

网友@用户5944668509831:老人家说的是我吗?庆幸我老妈(89岁)还健在,以后得改改这臭脾气。

在天津新闻广播《老爸老妈》听众群中,也有网友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唤醒更多的人:

网友@无形侠客:我老爸在2017年10月2日去世了,我陪伴老爸近7年,我是我老爸7X24小时的勤务兵。我和我的老爸说,在我小时候您牵着我的手,现在您老了我必须搀扶着您陪伴着您。但是,陪伴照顾老人是非常不容易的,真不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老爸我是久病床前也成医啊。

网友@白玉:照顾四位父母,我是走过来的人,当时医院大夫说,说我们是模范儿女,有一个大夫亲自到家为我母亲做治疗,感天感地,我们从来没对父母发过脾气,我妈做过两次大手术,病了好多年去世的。还为公公洗过脚,婆婆总挂在嘴上。

不可否认,“孝”是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基因,可当父母的病历本比我们的信用卡账单还厚时,这份基因正在经历一些突变。

有网友说,他身边就有不少人,替父母设置了手机银行的账户与密码,每月父母退休金到账后,秒转到自己手机上。

也有网友说,面对老人生病入院,儿女口口声声工作太忙,无暇照顾陪绑,但朋友圈、视频号却留下他频频点赞的足迹和身影……

其实,不论是“养老防儿”的无奈,还是曾经的久病床前,又或者是昔日的出言不逊,不论子女说什么,做什么,年迈的父母总是选择包容理解。

70岁的张阿姨,上有老、下有小,她给天津新闻广播《老爸老妈》节目打开热线电话说,面对90岁的老母亲,她要做好女儿,尽孝床前;面对事业忙碌的女儿,她则倾注全力,理解支持。“我只有一个独生女,我们国家的养老政策这么宽厚,我可以不指着女儿,我们有养老院,有志愿者,有窗帘行动……有很多的社会力量,而且儿女是你自己生自己养的,你不应该防着她。”

听众杨阿姨今年75岁,是一位盲人,她在天津新闻广播《老爸老妈》节目中说,“现在儿女都很累,老人应该多理解,自强自立。”目前杨阿姨在静海区的一家养老院已经生活了9个多月,回忆起当初入住养老院,她说:“因为我的孙女在中山门上学,儿子一家都在中山门住,而我愿意独居,因为跟年轻人生活方式不一样,作息时间也不一样,所以就自己生活,后来身体不行了,我就主动找了一个养老院。”

参加节目探讨的听众刘叔叔也表示,“现在孩子们本身都有自己的事业,还有子女需要抚养,面对家中老人,他没有分身术,力不从心,工作不能丢了,孩子也不能不管,他也没办法,老年人多理解吧。”

“养儿防老”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现实中“养老防儿”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父母担心子女“啃老”,甚至提前立遗嘱保护财产。我们如何理解这种矛盾?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家庭又该如何破局?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张雪筠表示,从“养儿防老”“养老防儿”两种观念共存,反映出人们的养老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养儿防老依然是主流的观念,子女依然被视为养老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以及家庭结构小型化、中心化,不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认为养老不需要依靠子女,自己就是自己养老的责任主体。

她进一步指出,当然,“养老防儿”的提出也反映出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即“啃老”。一些年轻人过度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给父母的养老生活带来了额外的负担。让一些老年人深感担忧,担心自己的养老积蓄会被子女消耗殆尽,导致自己的养老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养老防儿”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这种依赖现象的深刻反思和警醒。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张雪筠提示广大老年朋友,未来养老将呈现“以自我为主,子女为辅”的明显趋势,因此,老年人需注重养老规划,合理安排财产,关注身体健康,为养老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注重亲情,遵守孝道是我们国家的良好传统,老年人的自我赡养能力不断增强,并不意味着子女赡养义务的免除,子女也要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在需要的时候为老年人提供有力的支持。

您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看法?

您有哪些针对老年朋友关心的话题?

请在评论区留言。

亲爱的老爸老妈们,您的生活过得怎样?

是每天高兴乐呵,是焦虑,是劳累,还是有些孤独……

您会遇到很多开心事;

您也许还会遇到烦心事;

家庭和睦值得传扬,子女婚姻有时也会发愁;

老爸老妈,快把您的生活与故事告诉我们,可以在天津广播或天天电台道微信公众号回复“老爸老妈”加入群聊,或拨打热线电话23601111、23601111,反映您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我们都会认真倾听,与您交流。

来源:天津广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