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属于冰城的浪漫与执著|东北匠人用1200℃高温“封印”冰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09:43 1

摘要:走进哈尔滨学院艺术实验中心大楼的一间工作室里,一件件晶莹剔透的瓷器在灯光下绽放出独特的冰雪霜花纹理…… 这个房间陈列的瓷器可不是普通的物件,它们是源于北国冰城、代表冰雪文化的“国礼”冰花瓷。

走进哈尔滨学院艺术实验中心大楼的一间工作室里,一件件晶莹剔透的瓷器在灯光下绽放出独特的冰雪霜花纹理…… 这个房间陈列的瓷器可不是普通的物件,它们是源于北国冰城、代表冰雪文化的“国礼”冰花瓷。

前不久,冰花瓷作为“国礼”在哈尔滨亚冬会上亮相,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瓷器与冰雪文化融合的魅力。在瓷器上书写“冬日诗篇”的人正是土生土长的冰城艺术家王昌利——他用30年光阴将北国冰雪的灵韵熔铸于瓷土,为中国陶瓷添上了冰雪印记。

源于抚顺街小平房,在窗棂上感受冰花之美

“冰花瓷纹样的构想诞生于老宅的窗棂。”今年64岁的王昌利抚摸着一件冰花瓷茶具,回忆起童年。

王昌利小时候住在道里区抚顺街的老式平房里。彼时没有现代的集中供暖,家家户户靠烧炉取暖,严冬时节,家家户户的窗户玻璃上都结满了厚厚的冰花。从小就喜欢画画的王昌利对这些形态各异的冰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用画笔描摹,试图探究冰霜背后的美学密码。

“冰花瓷就是在金水陶工艺基础上,将冬季窗户上冰花、霜花的纹路烧制出来。” 王昌利表示,冰花瓷的创作灵感就是源于儿时老宅窗户上的冰花图案,“我觉得大自然能在玻璃上创造出如此美丽的图案,我们在陶瓷上也能烧制出这样的图案。”

在大多数人眼中,王昌利是 “文艺圈的商人”:上世纪80年代,他创办 “米兰之恋” 等连锁影楼,曾创下单日营业额超百万的纪录;上世纪90年代,他还涉足兰花养植与药材贸易……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起点其实并不高。

在王昌利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就相继撒手人寰,一边求学一边赚钱成了生活的常态。“批发一箱冰棍,坐火车,从哈尔滨到大庆,一根5分钱,一个暑假下来,我的收入比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都高。” 王昌利回忆说,小时候的经历让他这个后来学习艺术的大学生有着更敏锐的商业嗅觉。王昌利很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但始终没有放弃幼年时对冰花的着迷与偏爱。

投入500万元,在无数次失败中攒了几麻袋笔记

用极致的火焰和高温复刻冰与雪的图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者说,这是一门失败的艺术,更是烧钱的艺术。

上世纪90年代,创业已经小有成就的王昌利在北京正式开启了长达30年的 “冰花瓷之谜” 破译之旅。那时在北京从事艺术创作的他,在门头沟建立了冰花瓷的烧窑基地。当时为了烧窑,他专门雇了五六个工人。

揉泥、拉坯、修整,成型、配料,上釉、烧制……这样的流程被千万次第重复进行着。“最艰难时,一年烧掉数千件作品,却一无所获。” 王昌利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上万次实验数据:釉料配比、烧制温度、冷却曲线...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次 “开窑见宝” 的期待与 “满窑皆废”的绝望。

“以前是柴窑,就是通过柴火烧窑,燃料的成本特别高,而且温度不好把控,投入特别大。”王昌利说,现在技术进步了,有了气窑和电窑,一方面燃料成本比柴窑降低了很多,而且在温度控制上更加精准了。

记者日前在哈尔滨学院艺术实验中心看到了正在烧制冰花瓷的窑炉,走到近前即感受到了微微的热度。“别看外面波澜不惊,但窑炉里面却是极致的高温,” 王昌利指着窑炉告诉记者,每一件作品像这样的烧制过程都要经历3天左右。烧制完成后不能立刻打开炉门,要等陶瓷从上千度的高温中充分冷却到30度左右再开门,否则烧好的瓷器就会碎裂。

在研发冰花瓷过程中,王昌利记录了无数的手稿笔记,这些笔记用最大号的麻袋能装好几袋子——这更像是冰花瓷从无到有的“成长日记”。相比于成功经验,笔记更多记录的是烧制失败的过程,冰花瓷就是在这样无数次失败中诞生的。

“相比于人工成本,烧制瓷器的燃料和原材料是更大的支出。” 王昌利告诉记者,在门头沟烧制冰花瓷的那些年,大约投入了500万元,这在那个年代无异于天文数字。后来,王昌利回到东北,在哈尔滨和鹤岗继续冰花瓷研发。

进入海外艺术品市场,一件作品卖了300万元

2000年前后,王昌利的冰花瓷的烧制工艺开始成熟。随后,他继续不断改进烧制方法和施釉技术,冰花瓷作为金水陶艺术的延续,也开始受到国际关注。

中国的陶瓷是世界顶级的艺术品,2017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来自宋朝时期的汝瓷天青釉瓷碗拍出了2.9亿天价。这些古瓷价格之所以昂贵,一方面由于其沉淀了厚重的历史价值,同时,也由于其工艺的不可复刻性,在不知道详细的工艺流程时,即便用现代科技也很难复刻出古代名窑的作品。

冰花瓷作为中国瓷器艺术的后起之秀,其工艺价值也正在被世界认可。目前,王昌利所烧制的冰花瓷基本都是通过海外的艺术品市场或者拍卖平台销售。其中,2018年,其创作的冰花瓷作品《三顾茅庐》在海外市场被收藏者以 300万的价格收购。作品以中国三国演义故事为创作蓝本,结合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将高温颜色釉、粉彩绘画与冰花陶瓷工艺进行融合制作而成,整体需要烧制七次,制造工艺复杂,在经过几十次失败后最终才呈现出理想的效果。该作品也因此夺得了金凤凰金奖奖。

代际传承,“90后”把“窗花”冻进咖啡杯

除了作为艺术品进入海外市场,冰花瓷在诞生地哈尔滨,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等文旅景区,创意满满的冰花瓷主题袖扣、茶杯、冰箱贴等冰花瓷文创产品,让广大市民和游客能零距离感受冰花陶瓷的艺术魅力。“冰花瓷文创产品还有非陶瓷的产品,比如印刻有冰花纹路图案的服饰、公文包、雨伞等。”谈及冰花瓷文创,冰花瓷文创产品设计者王维奇如数家珍。以上这些文创产品都是他的作品,这名“90后”的创业者的另一个身份是王昌利的儿子——冰花瓷以这样的方式在父子两代人之间实现着传承。

近两年来,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爆发式增长,作为冰雪文化重要载体的冰花瓷文创产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王维奇介绍,为契合日益火热的冰雪旅游市场需求,团队专门开发了系列主题文创产品,包括索菲亚教堂冰花瓷咖啡杯、冰雪主题瓷版画等。这些作品通过冰花瓷独特的釉色工艺,生动呈现了哈尔滨的城市文旅特色与冰雪艺术魅力。目前部分产品已进入开模量产阶段,预计将于近期正式面向市民及中外游客推出。

冰花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拓展了冰雪文化的表达维度,更为地方创意设计产业的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来源:哈报新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