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主任提醒:这6种不舒服其实是糖尿病,千万别大意,速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1:47 1

摘要: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高”这一个标签。很多人直到确诊前,还以为自己只是“累了”“老了”“最近火气大”。在临床上,我见过太多患者拖着拖着,把早期可控的糖尿病,拖成了不可逆的并发症。真不是吓人,是太多“不舒服”,根本不像糖尿病,但它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高”这一个标签。很多人直到确诊前,还以为自己只是“累了”“老了”“最近火气大”。在临床上,我见过太多患者拖着拖着,把早期可控的糖尿病,拖成了不可逆的并发症。真不是吓人,是太多“不舒服”,根本不像糖尿病,但它就是糖尿病。

今天,我必须把这6种“被误解”的不舒服,一条条掰开说清楚。看似小事,实则是身体早已亮起的警告灯。

你以为是小毛病,其实是高血糖。你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胰岛素早就吃不消了。你以为是熬夜后遗症,其实糖代谢已经彻底紊乱。

别再大意了,真等到口渴、乏力、尿多的“三多一少”经典症状,病已经走远了。

第一种不舒服:手脚经常麻,尤其是夜里

很多人以为是颈椎、压着神经、血液不循环,但如果你发现麻木是对称性的,从脚尖开始往上蔓延,夜里更严重,甚至会有针刺感、烧灼感,那要小心了,这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病变

血糖长期偏高,会让神经像被泡在糖水里,逐渐“短路”。尤其小血管供血差的末梢神经,最先受累。你脚底像有沙子,鞋穿着都难受,不是幻觉,是神经在叫苦。

病变这个词听起来吓人,但它的初期表现,特别容易被误诊。很多人跑了骨科、针灸、推拿,越弄越严重。研究显示,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已有隐匿的神经损伤,只是没注意。

建议:定期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一次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尤其是50岁以上,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

第二种不舒服:视力忽明忽暗,看不清近的东西

有个病人,四十出头,突然觉得看手机模糊,以为是老花眼提前报到,买了副老花镜,越戴越不适。结果?查出糖尿病,眼底已经有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

血糖高时,眼睛最先反应的是晶状体渗透压变化,水肿、屈光发生改变,所以你可能突然近视、远视,甚至看东西“像蒙了层雾”。

再往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水肿,视网膜就像一张被淋湿的宣纸,模糊、变形、甚至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球范围致盲的首要原因之一。《中华眼底病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底病变,多数在无症状时已发生。

建议:血糖控制不稳的患者,每年做一次散瞳眼底照相,一旦发现黄斑水肿或新生血管,及时干预,别等视力掉了才后悔。

第三种不舒服:频繁尿路感染、女性阴道瘙痒

糖尿病是一种“甜蜜的毒”,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正好给细菌和真菌提供了温床。尤其女性,尿频、尿急、外阴瘙痒反复发作,很容易被当成“妇科炎症”对待。

但如果你发现用了药只好一阵子,复发特别快,要考虑是不是血糖在作怪。

临床上我们常见一种“念珠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背后,超过四成患者血糖异常。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也下降,局部防御力差,即便是轻微感染,也容易迁延难愈。

建议:遇到一年内反复三次以上泌尿系感染,尤其无明显诱因时,务必查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不要光看妇科。

第四种不舒服:牙龈肿痛、牙齿松动、无缘由口臭

糖尿病不只是甜,还“辣”。口腔里的表现,往往是最早但最被忽视的。你以为是上火,实际上是糖尿病牙周病

糖尿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干燥、酸碱度失衡,细菌疯狂生长。牙龈红肿、刷牙出血、牙齿松动,都是信号。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牙槽骨吸收,牙齿像“浮”在肉上,咬东西都费劲。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牙周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6倍,而牙周炎又反过来影响血糖控制,是个恶性循环。

建议:糖尿病人每半年洗牙一次,并进行牙周检查,别等牙掉了才想起嘴巴也在“喊疼”。

第五种不舒服:皮肤奇痒难忍,尤其是小腿、背部

你以为是干燥、过敏,但抓也抓不解,涂药也没用,甚至越抓越痒。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皮肤神经末梢损伤和微循环障碍。

有个老爷子,反复搔抓小腿,最后抓出溃疡,怎么也不愈合。一查血糖,空腹16。医生摇头叹气:“这不是皮肤病,是血糖惹祸。”糖尿病人皮肤屏障功能差,血液循环差,局部免疫低,容易瘙痒、感染、甚至形成糖尿病足。

建议:皮肤反复瘙痒超过2周,且无明显湿疹或荨麻疹表现,尤其伴随体重波动或乏力感,一定要查血糖。

第六种不舒服:早上醒来特别口干、口苦、头晕乏力

很多人把这当作“睡眠不好”“肝火旺”,其实这是夜间高血糖或清晨高血糖的典型表现。尤其是清晨空腹血糖已经超过7.0,身体整个一夜都在“燃糖”,你醒来当然像是被抽干了。

有一个术语叫黎明现象,是指清晨4点到8点之间,血糖自然升高的生理现象。但在糖尿病人身上,这种升高会被放大。早上醒来头晕、乏力、像没睡够,其实是身体被高血糖“熬夜”了。

建议:有上述症状的患者,试着在清晨6点抽一次静脉血糖,对照空腹值,看看是否存在黎明高血糖,必要时调整晚餐时间和用药方案。

这些“看起来不是糖尿病”的表现,可能比血糖高更危险。因为它们藏得深、装得巧、误导性强。很多人直到并发症找上门,才知道自己血糖早就失控。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及干预[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3,39(4):241-245.
[2]李宁,王琳.糖尿病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2,15(2):98-101.
[3]刘芳.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与护理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1,28(14):110-113.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