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祛魅时代:当职业稳定成为过去,我们该如何规划未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09:40 1

摘要:前几天在某红书分享了一些生活随想,意外收获了不少共鸣。评论区让我多聊聊这个话题,那就展开说说。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在唱衰未来经济,而是想探讨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职业稳定性正在逐渐消失,越早适应这种变化,生活可能会越从容。

前几天在某红书分享了一些生活随想,意外收获了不少共鸣。评论区让我多聊聊这个话题,那就展开说说。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在唱衰未来经济,而是想探讨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职业稳定性正在逐渐消失,越早适应这种变化,生活可能会越从容。

先聊聊学历过剩带来的影响。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历"祛魅"——大学生这个身份不再具有特殊光环。这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历正在从"能力凭证"退化为"普通标签"。现在你需要用实际能力来证明自己,而不是单靠一纸文凭。数据显示,大多数名校毕业生工作十年后月薪仍难以突破两万,文科专业更是如此。海外留学回报率也在持续走低,而且远未见底。

我曾困惑于美国人对读博的热情为何如此之低,后来才明白他们早已经历过我们现在的情况。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高等教育人才过剩的现象。由于私营经济主导,政府没有义务解决就业,许多文科和理科博士不得不去加油站打工过渡。直到今天,美国博士找不到对口工作仍是常态,很多冷门专业的博士只能当本科生使用。

当然,专业差异很大。计算机相关专业依然热门,但如果你选择"法国文学"或"古生物学"这类专业,就业前景就相当黯淡。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外博士选择回国——表面上是拒绝国外高薪,实则是难以获得工作签证。

那么这个问题最终如何解决的呢?

美国的选择是让市场自行调节。一方面,高昂的学费让当地人更理性地评估专业性价比,冷门专业逐渐被国际学生占据。另一方面,美国人早已习惯灵活就业的模式。现在国内流行的各种新兴职业,从吃播到自媒体,大多都能在美国找到原型。在YouTube上,甚至有一群专门做"戒色"内容的博主实现了财务自由。

这让我想起前些年的"万众创业"口号。可以预见,类似的倡导很快会再次出现。不仅是年轻人,35岁以上的职场人也需要面对就业市场的变化。有博主建议,40岁"毕业"后不妨考虑自主创业,可能比继续求职更实际。

每个人都需要提前规划第二职业赛道:口才好的可以尝试直播,手巧的可以做手工博主。如果实在没有特长,体力劳动也是不错的选择。随着经济发展,体力劳动的价值正在快速提升。现在一线城市的育儿嫂月薪过万已不罕见,而且供不应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养老产业。中国的主要财富集中在50多岁的"70后"手中,随着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这个行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分级特征:高端客户需要全方位服务,中产需要住家保姆,普通老人则可以共享服务人员。在日本,甚至出现了专门陪老人钓鱼的职业服务。

关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我认为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社会终将为每个人提供生存空间,但这个空间未必符合预期。如果没有特别的技能或想法,可能会获得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会越来越完善,基本生存不是问题,但要过得好仍需自身努力。建议养成强制储蓄的习惯,这不能让你致富,但能避免很多困境。要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发掘独特优势。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关键是如何将其转化为价值。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自己的心理障碍。"被迫转型"的人往往后来会感谢这段经历,因为它逼着你突破舒适区。保持开放心态很重要。传统教育容易让人过度依赖书本知识,但现实中很多机会都来自对新事物的尝试。与其焦虑人工智能等遥不可及的领域,不如关注普通人可以参与的新兴行业。

观察现代社会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越"无用"的产业往往越赚钱。农业等基础产业从业者持续减少,而网红、主播等看似"非必需"的职业却创造了巨大价值。这说明人类需求正在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移。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小众需求都足以支撑起一个产业。

最后总结几个建议:

未来找工作可能不难,但稳定的工作会越来越少。要获得更好发展,可能需要放弃对稳定性的追求,转向自主创业,尤其是线上业务。心理准备很重要。经常思考:如果面临职业危机,我能做什么?如果有了想法,为什么不现在开始尝试?大多数事业都需要长期积累。保持开放心态。当发现一个少有人涉足的领域时,应该感到兴奋而非怀疑。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机会,缺的是行动的勇气。

职业稳定性下降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与其抗拒不如主动适应。提前规划、勇于尝试,你会发现可选择的路其实很多。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