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朵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地夺走!”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智能驾驶的小米SU7突然撞向护栏,瞬间爆燃,车内的三名女大学生,年龄仅在21至23岁之间,当场死亡。遇难者的母亲悲痛欲绝,哭诉道:“我曾多次劝女儿别信这技术,可她就
“自动驾驶”为何变成“自动索命”?
“三朵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地夺走!”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智能驾驶的小米SU7突然撞向护栏,瞬间爆燃,车内的三名女大学生,年龄仅在21至23岁之间,当场死亡。遇难者的母亲悲痛欲绝,哭诉道:“我曾多次劝女儿别信这技术,可她就是不听啊!”这场悲剧,不仅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的血色伤疤,更让我们深刻反思智能驾驶的安全性。
一、欢乐启程,却成永别。21:00 出发 ,罗某瞒着母亲,谎称要坐高铁去考试,实则开着男友的小米SU7,带着两位闺蜜踏上了不归路。车内记录仪记录下了她们最后的欢声笑语,三人还在讨论着考上编制后的聚餐庆祝。 22:27 开启智驾 ,时速达到116km时,罗某开启了自动驾驶辅助,女孩们放松下来,拿出零食饮料享受旅途。然而,此时的母亲张洁却曾多次警告女儿:“电脑开车哪有自己握着方向盘踏实!”22:44 死神降临 ,车辆突然右偏,猛地撞向水泥护栏,瞬间爆燃成火球。救援人员赶到时,前排的两人已经烧到碳化,后座的女孩虽然还有气息,但也已无力回天。 二、母亲的控诉,揭开行业潜规则 。致命的信任 :罗某的男友是米粉,购车前被“全球累计智驾0死亡”的广告深深吸引。罗某也曾炫耀:“1000公里的智驾比老司机还稳,妈你就是太古板!”然而,这份信任却成了致命的导火索。 事故前的绝望 。小米数据证实,撞击前智驾系统并未发出任何预警,女孩们手动接管已来不及。这背后,是90%车企都在用的“驾驶员负全责”条款在甩锅。 车企的冷漠 。事故发生后,母亲哭求小米给个说法,却只得到客服机器人的回复。小米虽然回应称专项组已赶到铜陵,但家属的悲痛和愤怒却难以平息。 三、智能驾驶,三大死亡陷阱曝光 。广告洗脑 : 车企们狂吹“解放双手”,小米SU7发布会更是宣称“比人类反应快10倍”。然而,实测却显示,夜间弯道识别失误率超40%,安全堪忧。法律空白 : 用户手册里用6号字注明“驾驶员全责”,广告却用超大字体标榜“自动驾驶”。一旦发生事故,家属维权困难重重,全国智驾致死案超90%败诉。 人性弱点 :年轻人跟风晒“方向盘放手照”,某平台相关视频播放量破百亿。心理学教授警告,过度依赖智驾会降低人类的应急能力,危险来临时往往措手不及。 四、用生命换来的教训,必须铭记 。给父母的警醒 :别再轻信孩子“技术很安全”的保证,必要时要远程锁车,确保孩子的安全。 给车企的责任 :请把“智驾风险”警示做得比奶茶广告更显眼,别让技术成为杀人的利器。 给法律的呼吁 :智能汽车责任认定急需立法,别让家属再自证清白,让法律为受害者撑腰。
转发!警醒更多人!每一次技术狂欢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别让智能驾驶成为下一个“吃人的血盆大口”,让我们一起呼吁,让技术更安全,让生命更可贵!
来源:灾小难的事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