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白云鄂博草原上的空气里还带着夜里的丝丝凉意。我和班组的同事们走在去施工现场的路上,远远便听见熟悉的轰鸣——那是钻机昼夜不停的“呼吸”,钻杆正一节节循着预设轨迹送入大地深处。那低沉的声响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像在提醒着我们:向地下探索的脚步,从不会因昼夜交替
一线日记
朝升暮落,岁月不居
身处一线的六队青年们
以汗水为墨,以匠心为笔
绘制出一幅幅壮丽的山河画卷
让我们翻开这份《一线日记》
一同见证他们的奋斗之姿!
深钻三千米的坚守
清晨,白云鄂博草原上的空气里还带着夜里的丝丝凉意。我和班组的同事们走在去施工现场的路上,远远便听见熟悉的轰鸣——那是钻机昼夜不停的“呼吸”,钻杆正一节节循着预设轨迹送入大地深处。那低沉的声响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像在提醒着我们:向地下探索的脚步,从不会因昼夜交替而停歇。
到达平台时,夜班的工友们正在收尾交接。三班倒、每班八小时的轮值制度里,他们已经坚守了一夜,疲惫写在脸上,眼神却依旧锁着设备细节。交班的话语简练却字字关键:“钻压要控制好”“泥浆黏度有点偏低”“内管有些结垢,取心时注意……”这些简短的话语,既是对工作的负责,更是对同事的信任。看着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我清楚这接力式的守护,正是钻机24小时不停歇的底气。
阳光渐暖时,钻塔在光线下笔直挺立。钻机油缸缓缓下行,井口的泥浆正翻涌着带出新鲜岩屑——这是检测工作最关键的时刻。泥浆被称作钻井工程的“血液”,可不是夸张:它通过循环系统携带岩屑排出井口,避免岩屑在孔内堆积卡钻;同时在井壁形成泥饼,像“保护膜”一样维持井壁稳定;甚至能通过自身黏度与比重平衡地层压力,防止井喷等事故。我蹲守在循环槽旁,手里的比重计、黏度计、中压滤失仪轮番上阵,每隔一小时就更新一次泥浆性能数据,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是钻孔的“心电图”,记录着它在深部前进的脉动。平台上人人都在默守岗位,班长紧盯着仪表盘,不时打出手势;离心机旁的工人心无旁骛,随时清理返出的岩粉;还有同事在检查高压管路,确保设备安全运转。烈日炙烤着平台,空气中弥漫着热浪与油污味,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闷热难耐,但没有人抱怨。三班轮换,接力不停,每个人都心里明白:这口3000米的科钻,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使命。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白云鄂博。2024年刚入职时,我在这里第一次见识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寒风如何掠过钻塔,也第一次在持续的钻机轰鸣中学会使用设备。那时的我还只是个“新兵”,更多的是学习和跟随,手里常常握着笔和本子,跟在师傅身后,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如今再回这里,站在3000米科钻项目现场,我已能独立完成泥浆性能检测等工作——既要跟上钻机的钻进节奏,又得用专业仪器把好“泥浆关”,这心境里多了份从容,更添了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工作的间隙,我常常会抬头看看那座高耸的钻塔。它像一枚巨大的钢笔,正坚定而执着地在草原上书写。书写的是我们六队人对地质事业的坚守,也是我们对祖国地下宝藏的探索。站在塔下,我常会想起初来乍到时的自己。那时候,面对沉重的钻杆和复杂的工序,我感到陌生和紧张。而现在,熟悉的操作和不断积累的经验,让我愈发明白:地质工作,考验的不仅是体力和耐力,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夕阳西下,我们的班次也接近尾声。钻机依旧轰鸣,塔身被晚霞染成金红色。接班的工友们已经赶来,我们逐条交代好当天的数据和注意事项。走下平台回头望,钻塔在暮色里依旧挺立,轰鸣声裹着草原的晚风不散。我忽然想起初来时师傅的话:“地质工作者的脚站在地上,心得沉到地下。”在白云鄂博这片土地上,我们的每一次交班、每一行记录、每一次钻杆下放,都是在给大地深处的“答案”做注脚。而这份注脚里藏着的,正是六队人最实在的使命——把地下的秘密摸清,把资源的家底算清。
来源: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