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AI算力需求激增与碳中和双重压力下,人类对能源密度的追求已从锂电池转向更终极的解决方案——可控核聚变。这一技术被喻为“人造太阳”,其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千万倍,燃料取自海水中的氘氚,近乎无限且零碳排放。2025年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迎来关键拐点,技术突破、政策
能源革命的终局之战:可控核聚变为何大爆发?
在AI算力需求激增与碳中和双重压力下,人类对能源密度的追求已从锂电池转向更终极的解决方案——可控核聚变。这一技术被喻为“人造太阳”,其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千万倍,燃料取自海水中的氘氚,近乎无限且零碳排放。2025年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迎来关键拐点,技术突破、政策驱动、资本涌入三大引擎正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一、核心投资逻辑:四大维度重构万亿级赛道
战略级政策催化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将可控核聚变列为未来产业核心方向,上海、四川等地已启动聚变能源中心建设专项规划。我国提出“2050年前建成商业示范电站”目标,而美国Helion公司计划2028年投运全球首座50MW聚变电站,商业化进程比预期提前10年。
颠覆性技术突破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5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EAST装置突破1亿摄氏度持续放电超千秒;
美国NIF装置通过激光惯性约束实现能量净增益,验证工程可行性;
高温超导材料(如YBCO带材)将磁场强度提升至20特斯拉以上,推动托卡马克装置小型化、低成本化。
AI算力与能源的共生革命
AI大模型训练单次耗电量相当于3000户家庭年用电量,而核聚变单位燃料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300万倍。市场预期两者将形成“算力-能源”协同闭环,2035年全球聚变发电市场规模或突破2万亿元。
产业链共振效应
核聚变核心部件(超导磁体、第一壁材料)与第三代核电、军工材料高度重叠,企业可借力现有产能快速切入赛道,实现估值与业绩双击。
二、受益赛道与核心个股:掘金“人造太阳”产业链
(1)高温超导材料:商业化进程的核心瓶颈突破者
永鼎股份:国内唯一量产千米级YBCO高温超导带材企业,市占率超30%,已供货能量奇点“洪荒70”装置,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份额达15%。
西部超导:低温超导龙头,垄断ITER项目超导线圈供应,技术向聚变堆磁体系统迁移。
(2)第一壁与偏滤器:直面等离子体的“护盾”
安泰科技:为ITER供应数万件钨铜偏滤器,产品覆盖EAST装置,技术壁垒高筑。钨基复合材料因每2-3年需更换,形成持续性采购需求。
国光电气:开发出抗中子辐照的CLF-1钢,中标中科院聚变堆内壁防护项目,稀缺性显著。
(3)真空室与磁体系统:装置建设的“骨架”
联创光电:自主研制的D型高温超导磁体通过20K低温测试,中标中核集团超导线圈项目,深度参与BEST装置建设。
合锻智能:承接2亿元BEST装置真空室制造订单,2025年底交付,技术路径获ITER认证。
(4)特种装备与材料:隐形冠军的跨界突围
精达股份:参股上海超导,其高温超导带材已获全球多家聚变研究机构采购,2024年订单同比增长240%。
海陆重工:制造ITER真空室及冷却系统,核电压力容器市占率30%,技术复用能力极强。
三、风险提示: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节奏
技术路线迭代:仿星器、激光惯性约束等路径可能分流托卡马克市场份额(如德国Wendelstein 7-X装置进展超预期);
商业化进度:聚变点火(Q≥1)实际实现时间可能晚于预期,需关注2027年BEST项目关键节点。
结语:谁将取代宁德时代?
当锂电池遭遇能量密度天花板,掌握高温超导、第一壁材料等核心技术的企业,正成为新一代能源霸主的有力竞争者。随着2025年装置建设高峰来临,具备订单兑现能力的公司或将复制宁德时代在锂电池领域的崛起神话。
来源:影评大咖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