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驻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这也是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在这一年里,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顾颉刚(1893—1980)先生,受中英庚款董事会委托,来甘、青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历经十九个县市,对各地
永登民国时期的那些事儿系列:顾颉刚和《西北考察日记》中的永登
作者:苗汀 周厚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驻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这也是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在这一年里,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顾颉刚(1893—1980)先生,受中英庚款董事会委托,来甘、青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历经十九个县市,对各地教育事业、民族情况、民情风俗等考察甚详。在考察中曾经两次途经永登。
中英庚款董事会是1931年4月8日在南京成立的,董事会由中英两国人员混合组成。正、副董事长、董事均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后遣派。在甘肃和青海自办企业有兰州设甘肃科学教育馆,肃州设河西中学,西宁设湟川中学。
顾颉刚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古史辨派创始人,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35年,北平研究院聘请素有编纂中国通史之意的顾颉刚为史学研究会历史组组长,编纂中国通史遂成为史学研究会的一项重要学术工作。顾颉刚提出,要“开辟一新方向,使对于现代时势稍尽其挽救之力”,顾颉刚还计划在精深学术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做通俗的叙述,“使全国民众皆明了先民之成绩而生爱国之心”。面对日寇侵略,史学研究会致力于编纂中国通史,是为了使民众了解中国的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心,鼓舞民众的斗志和士气。
在《西北考察日记》中这样记述:1937年10月23日,“十时四十五分抵马莲滩······,车轮忽裂。欲下其毂,易装新者,不幸铁锈弥坚,未易拆卸。直至下午三时四十分,车轮易就,即开”。从上述记载文字可知:顾颉刚一行人的考察车辆到了永登河桥马莲滩时,车胎爆了,轮子也坏了,不能前行。令人喷饭的是:欲想更换新备胎盘时,因备用工具不先进,加之铁锈蚀了,不能拆卸安装。导致这位大学者像一个大马猴一样,蹲在马莲滩这个村落里,怨天尤人,束手无策。在秋风瑟瑟中,在寒冷彻骨中白白等了近五个小时。可知当时的顾颉刚先生的焦急心情可见一斑。
1938年8月17日,“下午四时抵永登,入招待所,进城游弘善寺。夜,此所中某甲来胡闹,斥之,遂不成眠”。先生住进永登县城外青龙山至北灵关一带的某一家招待所,安顿好了住宿,并进城游观了永登著名的弘善寺(现永登粮站的旧址)。游玩弘善寺后,返回招待所里,所里的某甲人一听口音就知道先生是外地人,却不知顾颉刚是干什么的,竟来胡搅蛮缠中无理取闹,先生当面喝斥了一顿,情绪有点气愤之极和不平静,扰得这位国史专家,一夜未能入睡,生了一肚子火和怨纠葛,真可谓无事屋中坐,骚扰从外来,倒霉之极。
8月18日,“早四时许起,六时许上车。车夫鲁莽,过庄浪河时又陷入甚深,停止四小时之久,看后至之车一一开过,而我正在呼集人夫推挽,殊为不耐。结果,以六十人之救起。十时半又上车”,当时永登过河无桥,均为趟水过河,因司机不熟悉河道路况,以致车辆陷入河中泥沙之中,不能行驶,抛锚中又耽误了四个小时,使这位忠厚学者也“不耐”起来,最后招集来有60人帮忙,连拉带抬,全凭人海战术,才把车弄出了庄浪河滩。
从以上的记载中的这三件倒霉事中,我们从文字的表述中可以窥见顾颉刚先生当年考察途经永登时的道路路况之艰辛生活,以及在和永登“农村之凋衰”,以及交通、社会不良的情况。
此次考察对顾颉刚先生的一生影响甚大,是其后来追忆的重要内容,更是其民族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的关键经历。他感受到民族和边疆危机之深重,先后主张废除使用“中国本部”、“民族”等具有分裂性的词汇,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并利用大量的西北考察知识对该理论加以阐释和深化。西北考察经历对顾颉刚民族思想的变化和定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永登民国时期的那些事儿系列由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来源: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