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仔细想想,这剧能成经典,或许因为它拍的根本不是军旅神话,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看见的自己。
《士兵突击》播了快二十年,每次重看还是会感觉内心在微微触动。
或许,这就是经典剧的魅力。
仔细想想,这剧能成经典,或许因为它拍的根本不是军旅神话,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看见的自己。
一、真实比热血更戳人
当年有多少人是冲着“兵王逆袭”点开的,结果发现许三多压根不像主角。
家里骂“龟 儿子”,新兵连被骂“孬兵”。
下连队分到荒原五班,进了钢七连还拖累全班挨骂受罚。
编剧没有给他开金手指,连腹部绕杠333个的“高光时刻”,拍出来都是许三多吐了又吐的狼狈样。
这种“去英雄化”的处理反,而让观众疼得真切。
谁没当过那个格格不入的“许木木”呢?
谁没在集体里笨拙地寻找过自己的位置呢?
高城说“不抛弃不放弃,所以,我们就叫钢七连”;
史今退伍前摸着坦克哭成泪人;
白铁军是七连老末,可在复员时哭得比谁都伤心;
伍六一到了机一连,腰伤还疼着,就敢在比赛中拼命;
这些细节不渲染悲壮,只是平静地展示军人最本真的状态。
观众看的不再是“士兵”,而是他们在生活日常中内心最真实的笑和泪,还有“不抛弃不放弃”。
二、戳中了时代的穴位
2006年的中国正处在狂奔的年代,人人都在谈成功学、抄捷径。
《士兵突击》偏偏端出一锅“慢火炖”的价值观:“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许三多修路,踢正步,一个人守着一个连的“傻”,像一记闷棍敲在浮躁的社会神经上。
更难得的是,它把集体主义拍出了人情味。
钢七连的“不抛弃不放弃”,不是空洞的口号。
许三多被所有人嫌弃时,史今留住了他;
高城嘴上骂他是孬兵,却会在看到他跟室友练习反应时的样子被逗笑;
伍六一说“全连的人都让他走”,却会掌纤陪许三多抡锤。
这些粗粝的温情,让观众看明白了:真正的兄弟情不是江湖义气,是明知你拖后腿还咬牙扛着你走。
三、照见了普通人的光
许三多的成长轨迹,本质是普通人如何与自卑和解的故事。
他从下榕树带来的怯懦、敏感、过度善良,何尝不是我们身上都有的“毛病”?
当他说“我不想当尖子了,当尖子太累”,瞬间戳破多少人的伪装。
我们追捧英雄,却恐惧成为英雄背后的重负。
蛤这剧最狠的是,没给任何人设“安全区”。
成才聪明,却输在太精明;
伍六一生猛,最终“过刚而折”;
连高城这样的将门虎子,也要经历“七连散了”的信仰崩塌。
这些缺陷,让角色活得像身边亲人,朋友。
他们的挣扎,犯错,再出发,都在告诉观众:成长不是消灭弱点,是学会带着伤疤前行。
四、军旅剧的天花板
允许脆弱的勇气。
许三多每次崩溃大哭都没被嘲讽,我们知道了“疼的时候就得喊出来”;
甘小宁退出老A选拔时,我们明白了“放弃比留下更需要勇气”。
这种对“失败权”的尊重,在鼓吹“赢家通吃”的今天格外珍贵。
它也没贩卖虚假希望。
许三多成为兵王后依然会迷茫,成才再精明也会被退回草原五班,钢七连全团最牛,也会被改编。
但正是这些遗憾,让剧中坚持的人有了生命重量。
其实,我们爱看的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故事。
而是希望有人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比如:
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愿意像许三多一样,把每件小事当救命稻草死死抱着,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或许,这就是这部剧能成为经典的理由吧。
当其他剧在造梦时,《士兵突击》掀开的是生活被角,让我们看见了自己蜷缩在里面的样子。
然后它告诉你,哪怕活得再笨拙,只要手里还攥着一点“有意义”,就值得我们热爱。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的名言,在《士兵突击》里具象化了。
来源: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