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 月 28 日,缅甸中部突发 7.9 级强震,震源深度 30 公里,这场地震给缅甸曼德勒地区带来惨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就连 700 公里外的泰国曼谷和中国云南,都有明显震感。此次强震破坏力惊人,其背后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3 月 28 日,缅甸中部突发 7.9 级强震,震源深度 30 公里,这场地震给缅甸曼德勒地区带来惨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就连 700 公里外的泰国曼谷和中国云南,都有明显震感。此次强震破坏力惊人,其背后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缅甸地震受灾前后光学卫星图像(灾前:高分一号03卫星,灾后:资源一号02D卫星)
一、强震突袭,损失惨重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本次地震震中位于北纬 21.85 度、东经 95.95 度,震级 7.9 级,震源深度 30 公里;缅甸当地消防部门则测得震级 7.7 级,震源深度 10 公里。无论数据如何,这无疑是一场极具破坏力的地震。
地震致使缅甸多个地区房屋倒塌、道路受损,通讯和电力中断,曼德勒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因震源较浅,地震释放的能量轻易冲击地表建筑与基础设施。地震产生的冲击波传播范围广泛,泰国和中国云南部分地区都有震感。
缅甸地震受灾前后光学卫星图像(灾前:高分一号03卫星采集,灾后:资源一号02D卫星采集)
二、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实皆断裂带:危险的地震高发区
缅甸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此次地震发生在实皆断裂带,这一南北走向、长达 1200 公里的断层,是全球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实皆断裂带并非频繁发生大地震,但一旦爆发,震级通常极高。上一次该区域发生 7.5 级以上强震,还是 70 多年前,地壳长时间积累的能量瞬间释放,造成极大破坏。
浅源地震:能量直达地表
震源深度对地震破坏力影响显著。一般而言,震源越深,能量衰减越快,对地表影响越小;震源越浅,地震波直接冲击地表,破坏力更强。本次缅甸地震震源深度仅 30 公里(部分数据为 10 公里),属于浅源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直接作用于地表,致使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威胁人员安全。
建筑抗震能力欠佳
与日本、智利等地震多发国家相比,缅甸建筑抗震标准较低。许多房屋和基础设施缺乏抗震设计与结构加固。地震发生后,大量建筑在震动中倒塌,造成众多人员伤亡。而且,建筑残骸堵塞道路,极大增加了震后救援的难度。
三、中国迅速行动,助力救灾
地震发生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立即调度 14 颗在轨卫星,对灾区展开全面观测,卫星包括高分四号、高分三号等。通过对比震前震后的光学卫星图像,能清晰看到地震对曼德勒及周边地区的影响。这些卫星影像为灾情评估、救援指挥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助力救援人员准确判断受灾情况,提升救援效率。
四、应对地震灾害的思考
完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现代科技让地震预警系统愈发精准高效。借助地震监测设备,可提前几秒至几分钟发布预警,为人们争取逃生时间。缅甸及周边国家应加大投入,构建更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
提高建筑抗震标准
建筑物倒塌是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损失的重要原因。提高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在地震高风险区域推广使用抗震结构,能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不少人在地震发生时,因缺乏应对知识而错失逃生机会。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地震安全教育,普及防震避险知识,让民众在地震来临时冷静应对,降低伤亡。
这次缅甸 7.9 级强震,因实皆断裂带长期积累能量、震源较浅、建筑抗震能力不足,造成巨大损失。虽然地震难以避免,但我们可借助科技提升监测预警能力,通过提高建筑抗震标准减少损失,加强公众防震意识,应对未来地震挑战。各国应从此次灾难中吸取教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降低地震危害。
来源:魏家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