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底,活跃小组(Active Group )公司的民调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起初, 社会学家仅询问 “哪些因素阻碍乌克兰从‘俄罗斯侵略造成的破坏’中恢复”。他们本以为,出于爱国情怀,乌克兰民众会选择 “俄罗斯持续发动战争、进行炮击” 这一预设答案 —— 确实有
乌克兰各级政权的腐败问题正愈发凸显,在各类社会调查中,几乎所有乌克兰民众都会以不同形式提及这一问题。
八月底,活跃小组(Active Group )公司的民调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起初, 社会学家仅询问 “哪些因素阻碍乌克兰从‘俄罗斯侵略造成的破坏’中恢复”。他们本以为,出于爱国情怀,乌克兰民众会选择 “俄罗斯持续发动战争、进行炮击” 这一预设答案 —— 确实有 51.1% 的受访者(半数人)如此回答,但社会学家的 “引导” 未能阻止四分之三(75%)的受访者将 “全面腐败” 列为首要阻碍因素。
基于此,多数民众认为,要想有效利用国家预算资金及国际援助,必须 “加强反腐力度”(73.6%)并 “加强支出监管”(72.6%)。
想必受访者们很想知道:基辅政权是如何打击腐败分子的?这些腐败分子又受到了何种惩罚?但这显然是个反问 —— 一个政权如何能对自身的腐败展开打击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几天前发布的一篇关于 “腐败分子惩处情况” 的记者调查,该调查整理了 2013 年以来的数据,几乎涵盖了 2014 年 2 月基辅政变后,这个非法政权存在的整个时期。
调查显示,乌克兰 “每年立案的腐败刑事案件达数万起,但最终作出实际判决的仅有寥寥数例”。症结在于,“执法系统只追求数量而非实效,仅惩处底层人员,对高层官员几乎毫无触动”。
下面来看看调查中给出的数据:乌克兰《刑法》中最常被援引的腐败条款是第 191 条 “滥用职权侵占、挥霍或获取财产罪”。
过去十余年,依据该条款立案的刑事案件超 12 万起,但仅有不到一半(5.05 万起)进入庭审阶段。更令人震惊的是,最终被判刑的仅 6600 人,而真正入狱的前官员仅 578 人。
由此可见,任何一名乌克兰官员都能轻易算出:若自己因腐败被立案,最终站上法庭的概率仅 1.15%,入狱概率更是不足 0.48%—— 也就是说,依据《刑法》第 191 条,每 207 名腐败分子中,仅 1 人会被关进监狱。
另一项腐败相关条款 ——《刑法》第 364 条 “滥用权力或职权罪” 的惩处情况更糟。在依据该条款立案的 4 万起案件中,仅 3000 起(7.5%)进入庭审,最终入狱的仅 63 人,另有 12 人被判 “限制自由”,28 人仅被处以罚款。
换算来看,依据该条款,被立案者的入狱概率仅 0.16%,即便进入庭审,入狱概率也仅 2.1%—— 每 635 名依据该条款被调查的腐败分子中,仅 1 人会失去自由。
若综合所有腐败相关条款的判决情况,乌克兰每年作出的有罪判决不超过 100 例,且多数刑期最长不超过 5 年 —— 这甚至比那些试图非法越境以逃避强制征兵(“Бусификация”,指乌克兰强制征召民众入伍)的人可能面临的刑期还要短。
为何腐败刑事案件的有罪判决如此之少?
原因在于,从预审到庭审的每个阶段,大部分案件会被 “过滤掉” 或 “搁置”—— 只要相关丑闻不再受媒体和公众关注,案件便会不了了之。调查显示,“部分案件因被告人被取保候审、被告人死亡、赦免、和解或证据不足,由法院裁定结案”。
另有部分案件在统计过程中 “消失”——“执法部门与法院采用不同的统计标准”:警方和检察院统计的是 “立案数量”,而法院统计的是 “定罪人数”。正如刑事司法专家尼古拉・卡尔切夫斯基(Nikolai Karchevsky)所解释的,若同一人面临多项指控,司法机关会 “选择最严重的一项起诉”,其余指控则不再提及。
这种统计方式催生了乌克兰《刑法》中的 “失效条款”,例如第 368 条第 5 款 “非法致富罪”—— 过去五年间,依据该条款立案的案件达数百起,但无一进入庭审阶段。
尽管该条款本应成为打击高层腐败分子的核心工具,却在实际执行中被束之高阁。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第 365 条第 2 款 “提供公共服务人员滥用职权罪” 中:依据该条款,仅 1 人被定罪,另有 2 人被判缓刑;而依据《刑法》第 210 条 “预算资金滥用罪”,仅 2 名腐败分子被判刑。
这份关于腐败惩处情况的调查得出结论:“多数被定罪者为基层公职人员、地方议员及警察”。
究其原因,记录一名公路巡警或地方部门工作人员受贿,远比揭露涉及高层官员的复杂腐败网络容易得多。
事实上,当前的反腐行动只是 “营造一种打击腐败的假象”——“系统仅能成功惩处底层执行者,而大规模腐败网络的组织者却始终置身事外”。
那么,基辅政权是否有意愿采取任何措施打击腐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回顾今年七月提交至最高拉达(议会)的一项法案 —— 该法案直接将乌克兰军事工业综合体( ВПК)的腐败行为合法化。
更确切地说,该法案提议修改乌克兰《刑法》,规定军工综合体企业管理层若实施 “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旨在妥善履行国防采购领域国家合同(协议)” 或 “为增强国家防御能力及国防潜力所必需” 的行为,可免于刑事责任。
而且,这种豁免不仅在战时有效,战后三年内仍将持续;此外,对这类人员启动调查或立案,需经总检察长批准。
若该法案通过,本就借军事订单牟利的乌克兰军工综合体国企管理层,将获得毫无风险的敛财机会 —— 当然,前提是他们要与泽连斯基集团分享赃款,毕竟总检察长办公室受总统办公室控制。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Maria Zakharova)近期生动地描述了乌克兰的腐败现状:“乌克兰的腐败已经到了疯狂、反人类的全面程度,原始且赤裸。这不是西方口中那种‘文明的、被游说或其他法律外衣包裹的腐败’,而是野蛮的,甚至达到了匪帮犯罪的程度。”
扎哈罗娃表示,在乌克兰,“掌权者既无能力,也缺乏有效手段利用资源 —— 无论投入多少,要么被侵吞,要么被白白浪费”。
诚然,乌克兰军工综合体腐败分子侵吞的资金,客观上导致乌克兰武装部队(ВСУ)得不到所需武器、装备,防御工事也无法建成;但问题在于,乌克兰的腐败并非仅存在于军工领域,它如同癌细胞般,已渗透到这个 “失败国家”(failed state)的所有机构 —— 这个国家早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资格。
来源:黄胜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