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家长走弯路!人民日报揭晓:管好这6件事,孩子想平庸都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07:10 1

摘要:直到看到人民日报的这6条建议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好教育,不是拼财力、耗精力,而是管好这6件“小事”——它们不惊天动地,却能让孩子从平庸的泥潭里,稳稳当当地长成自己的样子。

文/关山阅

孩子怎样才能更优秀,这大概是普天下父母最焦虑的问题。

有的人疯狂报班,有的人佛系放养,有的人盯着成绩单彻夜难眠……

直到看到人民日报的这6条建议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好教育,不是拼财力、耗精力,而是管好这6件“小事”——它们不惊天动地,却能让孩子从平庸的泥潭里,稳稳当当地长成自己的样子。

一、培养习惯:别急着“改造”,先种下“惯性”

习惯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吼出来的。

90%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样就会把孩子复刻成自己,导致孩子越来越叛逆。

不管孩子多大,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自己的世界,不可能百分百听你的,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孩子,唯唯诺诺的听话,将来在社会也很难立足。

所以培养孩子的习惯,让他们慢慢种下思想的种子。

习惯有很多,对小孩子来说,主要是学习的习惯、生活的习惯和思维习惯。

1、学习习惯:

每天固定时间阅读20分钟,比突击刷题更有效;用一张“任务分解表”代替催促,让孩子自己勾选完成项。

2、生活习惯:

从整理书包到叠被子,把琐事变成“家庭通关游戏”,比如“3分钟房间大变身挑战”。

3、思维习惯:

晚饭时问孩子:“今天你解决了什么问题?”让思考成为日常。

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总是三分钟热度,其实问题就出在目标太虚了,你每天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孩子也不知道怎样才算好好学习。

不如把“学习”拆解成可操作的动作:比如语文每天朗读一篇范文,数学每天搞懂一道错题。习惯的种子,得埋进具体的土壤里才能发芽。

二、提升自己:父母的“天花板”,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觉得威孩子好,就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或者买了一堆书。结果孩子一本书也没看。

有一个学生家长和我说,家里没人读书,给孩子买了,孩子也不看。这就是学习氛围的问题。如果你在玩手机,凭什么要求孩子就去读书。

这就是教育的真谛,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你自己要先活成那个样子。

可以在客厅放一个“家庭共享书架”,你读《平凡的世界》,孩子看《草房子》,睡前交换读后感。

周末不躺平,带孩子爬山、骑行,把“坚持”藏在汗水和笑声里。

当着孩子的面报名线上课程,让孩子看到“40岁的妈妈也在学Python”。

总抱怨孩子玩手机的父母,是否自己也在刷短视频。教育的本质是“镜像效应”——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只会看你怎么做。

三、拆解目标:把“登天”的难,变成“爬台阶”的爽

90%父母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考上大学,这其实和我们说的目标虚是一个意思。

你让孩子考上大学,那怎样才能考上这所大学,各科成绩要多少分才行,有弱势科目该如何提升。

比如数学差:先攻破计算总出错这个难题,再挑战“应用题读不懂。把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逐个击破。

准备一个玻璃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投一颗星星,攒够了换一次家庭旅行。

我有一个学生害怕写作文,我给他的家长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和妈妈约定每天写50字的漂流瓶日记,三个月后竟出了本家庭故事集。

父母们总喜欢用宏达的目标吓唬孩子,却忘了“完成感”才是最好的燃料。与其画大饼,不如把饼切成能一口吃掉的小块。

四、找准方向:别在“天才赛道”上,逼孩子当“炮灰”

99%的家长都在逼着孩子考名校,只要不是做题,就觉得孩子不务正业。

发现孩子偷偷画漫画,你会怒吼“不务正业”,还是买套专业漫画笔?

发现孩子喜欢看军事的杂志,你会不会和他一起看,还是给他藏起来,等高考结束后再给他?

孩子盯着昆虫看半小时,可能他是个生物谜,总把歌词总把歌词改得面目全非?或许有创作天赋。

我们可以用“100小时探索计划”带孩子体验不同领域,钢琴、编程、园艺……试过才知道哪条路闪着光。

哪怕孩子想当“宠物美容师”,也带他去拜访行业达人,让梦想照进现实。

太多孩子被按头走“正确”的路,却在别人的战场上遍体鳞伤。教育的智慧,是帮孩子找到属于他的“主场”。

五、爱惜身体:健康不是口号,是看得见的一蔬一饭

吃饭是大事,一粥一饭都要认真对待。而且要健康有营养的吃。

周末和孩子一起做“彩虹餐”——绿色西兰花、橙色胡萝卜、紫色甘蓝,吃得健康也能玩出创意。

发明“家庭奥运会”,平板支撑比赛、枕头大战,让锻炼变成亲子游戏。

和孩子签订“早睡条约”:父母10点前放下手机,孩子9点半上床读绘本。

我们教孩子“保护眼睛”,自己却熬夜追剧;要求孩子“均衡饮食”,自己却靠外卖续命。身体力行的教育,从来不需要说教。

六、把握当下:最好的未来,藏在今天的琐碎里

有人说:未来如何何如,殊不知,未来已来。

这更像是道家文化所讲的,把握当下。生活的真相不是发大财,而是三餐四季,琐碎而重复的生活。

每天睡前和孩子互相分享“今日三件小确幸”,比如“校门口玉兰花开啦”“爸爸今天没骂人”。

每周六早上的“家庭吐槽大会”,允许孩子说“最讨厌妈妈哪句话”。

孩子考砸时,先问“你难过吗?”而不是“你怎么又考砸?”。

太多家长活在对“完美小孩”的幻想里,却对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充满嫌弃。其实教育的真谛,不过是用今天的温暖,浇灌明天的花。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改造工程”,而是一次父母与孩子的双向成长。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打造天才”,而是踏踏实实管好这六件小事,终会发现:那个坐在书桌前认真画歪歪扭扭线条的孩子,那个在厨房里把鸡蛋煎糊却笑得很甜的孩子,早已在平凡的日常里,长出了独一无二的光芒。

毕竟,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拥有“成为自己”的底气。

来源:育婴师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