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道指出,歼-20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马赫,而F-35仅为1.6马赫,作战半径更是达到1100海里,远远压制F-22的750海里和F-35的760海里。
美国《NSJ》9月9日刊登了一篇对比中国歼-20战斗机与美国F-47“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战斗机的文章。
文章开头承认,中国的歼-20在航速与作战半径等关键性能上,已经超越了美国现役的F-22和F-35。
报道指出,歼-20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马赫,而F-35仅为1.6马赫,作战半径更是达到1100海里,远远压制F-22的750海里和F-35的760海里。
面对这种差距,美国不得不加快推进第六代战斗机计划,并通过渲染未来的F-47将全面压制中国歼-20的话术来强调必要性。
文章大篇幅列举了歼-20的各项指标,包括机体尺寸、动力系统与武器配置,同时刻意强调歼-20缺乏机炮,暗示这将成为近距格斗的短板。
至于F-47,文章承认大部分参数还处于推测阶段,但依然渲染其将拥有超越现役机型的隐身能力、自适应发动机以及机炮配置。
文章最后用两个词总结了这场对比——“F-47,优势”,试图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掩盖现实差距,并把未来的幻想当成现在的底气。
歼-20
这篇文章直接承认了美国现有的五代机,已经在若干关键指标上不如歼-20。
美媒之所以拿未来的六代机来对比,背后的逻辑很清楚:既然在当下比不过,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安慰。
更滑稽的是,文章还强调F-47未来将装备机炮,并把这当成压倒性的优势,仿佛近距格斗会成为现代隐身机的主战场。
可是在真实空战体系里,雷达隐身、超远程导弹、数据链协同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强调机炮未免显得小题大做,也暴露出美方叙事中某种尴尬:既不敢正面对比F-22和F-35与歼-20的差距,又需要找一个点来维持自信,于是只能把一个还没有服役的六代机吹到天上。
对比一个纸面计划和中国已经成规模服役的战斗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把未来幻想当作现实筹码,实在可笑。
F-47
更值得注意的是,NGAD目前连完整的原型机都没有公开亮相。
即便美国空军多次释放风声,宣称其将在2025至2029年间形成战斗力,但从军工产业链的复杂性、预算的巨大压力以及国会拨款的繁琐流程来看,想要真正大规模量产服役,至少还需要十年以上的周期。
把这样一个处于纸面和试验阶段的未来战机,硬拿来与中国已服役接近300架、具备完善后勤与训练体系的歼-20进行对比,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更何况,六代机比五代机强,那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用比,如果六代机比不过五代机,你还造他干嘛?
因此,所谓F-47优势不过是一种策略性表述,真实的潜台词是:美国在五代机领域已不占优,只能依靠虚拟的六代机来维持心理优势,暴露出美国在现实层面的焦虑与底气不足。
中国六代机
而更关键的是,你美国的六代机根本没飞,而中国的六代机研发进展已经明显领先。
过去一年中,成飞与沈飞已相继曝光了多款技术验证机,其中歼-36与歼-50,都已进行大量频繁试飞。反观美国,只公布原型机效果画面——按美国总统特朗谱的风格,如果美国6代机F47已经试飞,早就大量曝光,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了。
分析认为,中国很可能在2030年前率先让六代机进入初始作战状态。
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阁下又该如何应对:当中国不仅在五代机上领先数量和性能,还可能在六代机率先形成战斗力时,美国媒体还能如何自我安慰?是继续搬出第七代战机的概念来虚拟对比,还是转而强调某些边缘战术细节以维持话语上的体面?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美媒用六代机去对比歼-20,本身就已经显得心虚又可笑。
这种向未来借勇气的叙事方式,终究无法改变一个现实:中国的军工发展速度正在不断缩小,甚至反超美国在关键代际上的优势,美国的心理落差只会越来越大。
来源:军情作家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