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上的人和事啊,往往就是这样,你以为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你觉得岁月静好,殊不知背后早已历经沧桑。有些人的一生,看似平顺地坐在会议大厅侃侃而谈,实则每一次握手、每一句关切的问候,都是用多少年风雨浸透换来的。1954年的那个上午,曾志去北京开会,本心不过是履职
世上的人和事啊,往往就是这样,你以为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你觉得岁月静好,殊不知背后早已历经沧桑。有些人的一生,看似平顺地坐在会议大厅侃侃而谈,实则每一次握手、每一句关切的问候,都是用多少年风雨浸透换来的。1954年的那个上午,曾志去北京开会,本心不过是履职尽责,却在会场见到了一张许久未见、依旧亲切的面孔。毛主席一边笑着,手却紧紧拉住了她,说:“你要常来北京,有空就坐坐!”这种语气啊,夹杂了太多年的相识旧情,比起那些官方套话,温软得像家里人。
有人可能纳闷,怎么“曾志”这位女书记,能跟毛主席说话如此随意?其实,追溯到井冈山草木苍苍的那些年,两人之间早已结下了太多的羁绊。别说身份高低,在战火和泥泞现身的人面前,是没有上下级、男女性别的界限的。只记得那会儿,毛主席忙里偷闲,也会拉着曾志——还有贺子珍,山顶野地里聊从江西到湖南的哪一餐饭最像家、哪一夜的枪声还让人心悸。曾志那脾气,不吃冷淡那套,“老毛”一声喊出来,全场都能顿觉气氛宽松。旁观的人笑,说她倒跟自家哥哥一般亲昵。
不过,说到底,人和人之间的情分,总是得靠真刀真枪的日子拱出来的。1931年闽西那阵子,围剿刚过,毛主席被调到二线,那些官场上的风雨,外人很难体会。别说大佬们的冷眼相看,一夜之间,曾经的左膀右臂都换了新章,很多人心里其实是冷的。可曾志,那会儿明明能选择更平稳的路,却偏偏闷头跟着“掉队”的毛主席走。有些忠心啊,真不需要喊出来。“我们都是过闽江的人”,曾志自己后来也这么说过,就像说一段大家都明白的旧情谊。
生活再坚硬,也是要吃饭、要过日子的。1937年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志去延安,专门抽时间往毛主席的窑洞钻。进门的那一刻,呼啸的西北风刚刚带进一身土,她却脱口就是一句:“老毛,饿了。”毛主席听了先是一愣,紧接着就笑着把她往火盆边拉:“厨房还有杂粮饼,和我一起吃吧。”没人会觉得奇怪,这就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质朴亲密——枪林弹雨里结下的战友情比啥都牢。“人活着总得吃点苦”,这话,是曾志边啃饼子边嘀咕出来的。可她心里明白,吃了多少苦,才换得如今身边人的眷顾。
转眼进了五十年代,人事如棋,风云突变。建国之后,曾志被调到广东,说是与当时的丈夫陶铸一道搭班子,实则也是一次双方的互相提携。只是人生路,总没有顺通到底的。1958年的秋天,广东省劳改系统出了一点乱子,当地一位领导冤枉曾志擅自处理事件。别人都想袖手旁观,只有林彪在省委会议上发话,替她据理力争。这一点,老百姓在坊间私下里还传了好些年。
轮到毛主席关心人大代表名单时,一眼见没曾志,直接质问相关人员:“她怎么没在上面?”这不是走过场,更像是有人专门为你撑着底气,让你在大风大浪面前最起码心里不慌。一瞬间的温情,往往能抵过无边的黑夜。
然而,到了文革那档子年头,一切都变了。陶铸,那个脾气暴烈、直肠子的北方汉子,被调去北京,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整肃”、批斗。曾志自己也深受其害,不得已写信向毛主席求援。现在想想,那一封信,有多大的勇气和期待混杂其中。大伙都说,那年月,谁能指望救命稻草?有人说,毛主席批示了,中央办公厅还查得极细,不让“株连”。毛主席一次会上一锤定音:“不能搞连坐!”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这简单七个字,就是在给一位老战友撑天。
遗憾的是,人心易凉,天理不总如愿。陶铸没能熬过去,1970年那个冷清的春天离开了。曾志被发配到粤北山区劳动。她干啥?插秧、栽树、搬石头,饿了就啃窝头。有些女干部,这会儿好歹耍耍花腔划水过去,可她偏不。常有人笑话说,她真像村口哪家不叫屈的老大娘。夜里安静时,人家阖家欢乐,她却常常背着人暗自发愣,左思右想没个结果。“人生哪能一帆风顺?”她自言自语,还会偷偷给周总理、邓颖超写信,希望再有“回旋”的机会。
事情总得慢慢等。1972年,中央终于批示,把她调去陕西临潼休养,也算是给老同志一个平稳的晚年。临潼干休所虽好,她心头的“穿军装”念头就一直没散。人哪,年纪大了就总会想起自己年轻时穿过的那身军服。于是她又咬牙给毛主席写信,说自己只想再当回“红军的儿女”。信送了出去,那会儿谁也不知会有啥答复。
直到第二年,那天西安飘着小雪,省委书记突然来电话,要她进城商谈。毛主席收到了信,一下子给了二选一:要么留西安,要么回北京。她选了北京,眼泪没忍住就下来了,反复念叨:“老毛没忘我,老毛真没忘我……”
回到北京不久,汪东兴当着毛主席的面专门接见,安排妥妥。1975年人大开会,周总理百忙中点名找她,见了面还问状况。曾志满心苦楚,见到老朋友的关切,热泪止不住。后来毛主席离世,她病倒在床上一连几天闭门不出。三位伟人几乎同时告别人世,她像断了线的风筝,怅然若失。
曾志一辈子,不算传奇也绝不平淡。风吹过太多次,都没人会记住当年井冈山山嘴那间泥巴屋子。可我常觉得,她这一路披荆斩棘,靠的从来不是硬骨头,而是对朋友、对信仰、对自己命运的一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儿。她跟过最难的岁月,也见过最黑的夜,回过头来未必有显赫的结局,可朋友的手始终在关键时刻拉她一把。这种人情味儿,今人还读得懂吗?反正我每每想起,心头就突然有点想笑的温柔,也有点说不清的感伤。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