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后收录于《古文观止》。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展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表现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文章内容精
今天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这篇文言文是《唐雎不辱使命》,我记得自己是初中学习的这篇文言文。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后收录于《古文观止》。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展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表现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文章内容精彩,语言犀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我们先介绍一下故事的背景,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但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诱骗,惹怒了秦王,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我们先来看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看完这篇《唐雎不辱使命》之后,我们有一个感受,《战国策》的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战国策》的文字非常干练简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毫不拖泥带水,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运用工整的对偶和排比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这种写法也被汉赋所继承。汉初著名的散文学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
我们逐句来分析拆解这篇文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你可一定要答应我啊!”
上文说过,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年,距离公元前221年秦王灭掉六国而统一中国还有四年,在统一过程中,秦王用了各种阴谋诡计,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合纵连横,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等等,在消灭了魏国这样的大国之后,面对魏国的附属国安陵,秦王打算不战而屈人之兵,派个使者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一下就拿下,《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秦王当然深谙此道。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
前面说过,安陵是当时战国的一个小国,即现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当然,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去世,本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年,现在的安陵君应该是魏襄王弟弟的后代。所以“受地于先王”这句话就有了两层含义,一、魏襄王把这五十里领土分封给我的祖先;二、我从自己的祖先那里继承了这片土地。安陵君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安陵君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又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
秦国吞并魏国之后,魏国的一个小小的附属国,还能保存吗?这种状况不由得让人想到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说,同“悦”。这是古文当中最常见的一个通假字。
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的目的当然是想化解秦王的怒气,进而能使安陵得以生存。我们常说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小国更是这样。安陵相对于秦国,是不折不扣的小国弱国,我们来看看唐雎是如何进行这场外交的。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秦王说的很无理,毫无逻辑,其实就是强盗逻辑,我想换你的东西,你就得换给我,不换就是你的不对。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我看这段的时候就不太理解,为什么“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我的东西,敝帚自珍,管你用啥换呢,你用再贵重的东西换,我也可以不换。也许蔺相如只是为了防止秦国找个借口来入侵赵国。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这几句秦王说得更加不堪,完全是一种霸凌姿态,可以说是丑态毕露,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跟现今世界的某个国家差不过。
秦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在这里秦王只说“灭韩亡魏”,而没有提到赵国,不知道为啥。韩、赵、魏其实都是从晋国分裂出去的,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氏、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 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秦王再次提到“十倍之地”,明明是在威逼利诱巧取豪夺,是想诓骗对方,却说的好像是在为对方好,就好像施行阶梯电价阶梯水价阶梯燃气价,明明就是变相涨价,却面不改色的告诉你这是在提高你的节约意识一样,把强盗逻辑说的振振有词理直气壮也是一种本事。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唐雎的回答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感觉,秦王说了很多,凶相毕露,但唐雎根本没在意,一个“否”字,就把秦王说的一整段话否决了,“非若是也”,又用了四个字把秦王的强盗逻辑轻松化解,秦王在气势上已经输了。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并且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安陵君的土地是祖宗传下来的,你觉得五百里已经很多了,我们认为还远远不够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可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后果吗?”
秦王的嘴脸更加丑陋,基本上是恼羞成怒穷凶极恶了,开始耍流氓了,意思就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唐雎的态度还是很冷静,并且回答的依旧很干脆,没听说过,开始你的表演吧。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说:“天子一发怒,会有百万人倒下死掉,血流能有千里。”
秦王发出死亡威胁了,自古以来帝王都是视百姓如草芥,哪一个不是踩着累累白骨成就的帝业呢?纳粹德国的元帅曼斯坦因说:“一个人一辈子杀一个人是犯罪,一天之内杀十万人就是英雄。”真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唐雎没有正面回应秦王的威胁,而是针锋相对的反问。秦王说的是“天子之怒”,唐雎说“布衣之怒”,我们读到这里也会很好奇,从地位和权力上来讲,“布衣”和“天子”差得太远,布衣之怒能够胜过天子之怒吗?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免冠”指的是摘掉帽子,“徒跣”则是指光着脚。这两个动作结合起来,形象地表达了人在极度情绪下的失控行为,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帽子和鞋子在礼仪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于这些礼仪的重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古人对“士”的概念很复杂,在这里指有志向品格高尚,有追求有节操,不甘于平庸,能够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人。
"庸夫"是指见识低下,浑浑噩噩,没有进取心的人,比如“”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聂政年轻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杀死韩傀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了。
“彗星袭月”和“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显然都是古代迷信的说法。
战国时期有四大刺客或者五大刺客的说法,四大刺客是专诸、聂政、豫让、荆轲。五大刺客就是再加上要离。当然这个说法也不一,有的说法是有曹沫。
豫让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豫让为了给智伯瑶报仇,多次刺杀赵襄子,甚至用漆涂满全身使自己面目全非,吞炭使自己的声音改变,最后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为其所捕。豫让临死时,求得赵襄子的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尔后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
《史记·刺客列传》关于曹沫的记载: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荆轲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他游历到燕国,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灭赵后,燕太子丹与田光、荆轲密谋行刺秦王。秦国叛将樊於期得知实情,自刎以成全荆轲。荆轲遂携樊於期人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出发时,他吟唱《易水歌》以告别。秦王在咸阳宫中接待了他,他在献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不知道为什么唐雎只提到了专诸、聂政和要离,没有提另外三个刺客。也许是因为专诸、聂政和要离都是屠户?“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
唐雎说的话软中带硬,并且把“士”心中的愤怒与一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当然我们现代人知道这些都是迷信,但当时的人并不这么认为,都会认为“士”的愤怒感动了天地,这就要比“天子之怒”更加骇人。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士”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白色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
再次跟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相对比,在气势上压倒秦王。
挺剑而起。 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当然这个情节有点可疑,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荆轲觐见秦王的时候都是把匕首藏在卷起的地图里面,而公元前225年,唐雎觐见秦王怎么还可以明目张胆的带着宝剑呢?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长跪和跪在古代礼仪中有明显的区别。长跪是指两膝着地,臀部离开足跟,直身而跪,通常用于表示庄重的敬意,当然也有警惕防备的意思。而跪则是指屈膝,单膝或双膝着地,臀部靠着脚跟,通常用于较为轻松的场合。
“先生坐!何至于此!“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
秦王的应变也真是快,马上就服软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吧。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战国时期这种手持利刃逼迫其他国家领袖认输的事例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曹沫,唐雎,还有毛遂。
据《史记》中说: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
古人对于刺客的理解,与现代人不同,古人对于刺客都是有点崇敬心理,因为古代的刺客都是为了理想可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而不是近现代的那些杀手刺客为了利益而去干卑鄙暗杀。
陶渊明写过《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司马迁评价刺客时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蒲松龄说:“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鱄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轻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矣。闻之野史:其坟见掘于羊、左之鬼。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噫!聂之贤,于此益信。”
《唐雎不辱使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金圣叹评点《唐雎不辱使命》时说:“俊绝、宕绝、峭绝、快绝之文。”
来源: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