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我团的侦察排长,劝说无效后,亲手把自己的徒弟送进了派出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21:58 2

摘要:要说人跟命运杠起来,有时真像街坊流传的那些事儿——你以为只是个“假条”,结果牵出一大堆隐情。1980年那会儿,我在团里做干部,日常流程都习惯了,谁的假条批了、谁休息,轮到王德贵递申请,还没手快批下来,电话一下来了:这假暂时不能批,要等常委们开会商量才定。我那阵

要说人跟命运杠起来,有时真像街坊流传的那些事儿——你以为只是个“假条”,结果牵出一大堆隐情。1980年那会儿,我在团里做干部,日常流程都习惯了,谁的假条批了、谁休息,轮到王德贵递申请,还没手快批下来,电话一下来了:这假暂时不能批,要等常委们开会商量才定。我那阵心里就打鼓了,一个侦查排排长要休个假,居然惊动到团政委?这不是头一次遇见——但后来,我才慢慢搞明白,这事儿拐着弯扎到老家公安那边一封协查信上。

其实,王德贵的底子不一般。入伍前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混了几年,不是那种练两天就跑的嘴上功夫。他能吃苦,学武不怕冬天冷夏天热,靠汗水一点点攒下真本事。你站他边儿上看,他不是那类表面牛、背后不敢动手的,真有点“一身正气,两手硬”。正好当时接兵的干部认人精明,看出苗头,把他准准定在侦察岗位,新兵一结束训练,他就进了侦查排。

说起来,我第一次记住王德贵,还不是因为部队里他有啥特别突出表现,而是听同事说起他回家探亲时遇的事。那是个秋天,他刚下了长途车,还没来得及汗干,汽车站门口就闹起来,两小子呼哧带喘地往前跑,后头一老汉嗓子劈得比车站广播还响:“你俩把我命根子钱抢了,快追!”说实话,我猜那一刻王德贵也懵了,毕竟普通人遇见了,多少都得犹豫一下。但他本身穿着军装,大包小包放给老汉,自己跨步就追了上去。

其实,他干这事,压根没打算自己乐呵,那是军人习惯了见义勇为。两小子一开始还觉得能跑掉,结果兜了巷子,跑到二米多高的墙根前,转身才发现后头堵着个不含糊的主。一个人瞪眼耍狠,另一个更直接,掏了条手绢包:“哥们你看,钱还给你,别管了。”王德贵没理那套,好话说不通,对方也就豁出去了,居然亮了刀,想吓唬他。

但王德贵练过的,内壮劲儿不是开玩笑——他抄起那小子的手腕,那感觉就像被钳子卡住,根本动不了。旁边的小偷见状使横,飞腿一脚踢过来,王德贵身子一晃,脚踏空,反把自己摔了个四仰八叉。有些人说这是巧合,但我觉得,军人不是一味硬碰,懂得避中有守。

这事儿闹大了,等警察赶到,两个青年扑通就被制服,老汉红着眼把王德贵的手颠来倒去握,说的都是“救命之恩”。这些细节,人家嘴里念念不忘,其实王德贵那时脸上没什么得意,他低头听着,只说“该做的,军人职责”。单位后头追着表扬,奖状、三等功都有,闹得风风光光,也算顺理成章做了侦查排长。

闲话说回来,这王德贵的事里还有点绕,那就是那名持刀小偷。据说叫李红兵,案发后没多久,反倒主动来找王德贵。你说这社会就怪,打完仗还来认师傅。李红兵不啰嗦,见面就跪,求收为徒。一开始王德贵犹豫,毕竟谁知道你学了武功干嘛用?但他又想,狗会变好人,或许自己能帮一把做回正道。二人一番商量,李红兵当场血写保证书,王德贵最后松口:你先改正,等我有机会回来考验你,若是真心,就教。

后头事儿发展得出乎意料——李红兵是真的憋着劲儿转性,没再偷再抢,反而努力做点正经事。王德贵回去一听,也算放心,开始一点点教他练武。说起来,师父领进门,还是得徒弟好,李红兵天生筋骨好,几个月进展比同村孩子快得多,乡里人都觉得这俩有点像旧电影《少林寺》里的情谊。

不过,人生又能一帆风顺嘛?近两年,王德贵怀着一份期待,指望徒弟能成才,却没想到突然又被父老乡亲和公安局喊回来。原因是李红兵闹了矛盾,邻居骂了他爹,他一不做二不休把人打成了伤。公安那封信口气很客气,说相信王德贵人品,让他协助查案。绕来绕去,王德贵成了大家眼里的“公正见证人”。

这时候,王德贵没说啥护犊子的话,直接表示如果李红兵真出事,绝不包庇。回家问清来龙去脉——李红兵是为父亲出面,邻里纠纷,本来能好好说,结果双方憋着劲,邻居仗着兄弟多,李红兵脾气刚,一下上头,手重了,邻居伤了,事情闹大。

再细扯李红兵的心境,也许他心里委屈,看人欺负家里老人,他不忍声张。但王德贵还是规矩,约在河边“师训地点”,给他递话:这事不能躲,你还是得站出来说清。李红兵人也不是不懂事,一见师傅眼窝肿了(练武时被打),哭成了泪人,说自己给师傅丢脸了。王德贵那股子倔劲说:“你学我的本事,是为救人,不是为打人。”可他知道徒弟心里也是乱麻一团。终于俩人扭打了一阵,王德贵老手一招制敌,最后把李红兵拎到派出所门口,递话:“你自己进去,算自首,别让我亲手把你送进去。”

李红兵到底还是进去了。这场师徒情意,后来成了县里流传的佳话。有些街坊说,王德贵这人心里有桩铁,别人家的孩子都攀着他学武,但他只认品行,宁可把徒弟交到警察手里,也不会包庇任何人。还有些老人挂嘴边:“师傅带出来的兵,哪怕做错事,也敢自己认。”但谁都知道,这世道能教人多少回头,最后还是看各人造化。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时候我还会想起王德贵的样子。那时他眼里有光,却也满是褶子,驮着责任,说起李红兵时,话没头没尾,仿佛还留着遗憾——也许再给他们几个机会,结局能更好一些吧。人生一场,有时候真像师傅带徒弟:你使劲教,一路陪跑,最终怎么走,才发现人心复杂得很。

唠嗑到这儿,我也不敢说“故事有完”,王德贵是不是还会收徒?李红兵后来过得怎样?村里再遇见大事,谁会站出来?咱们人呐,有时候真是被命运推着跑,能遇上一个这样肯为你负责的师傅,也算三生有幸。再遇事,谁又不希望自己有个王德贵站在身边呢?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