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技术(688777)2024年年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应收账款上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06:06 1

摘要:据证券之星公开数据整理,近期中控技术发布2024年年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总收入91.39亿元,同比上升6.02%,归母净利润11.17亿元,同比上升1.38%。按单季度数据看,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28.02亿元,同比下降4.73%,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4.

据证券之星公开数据整理,近期中控技术发布2024年年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总收入91.39亿元,同比上升6.02%,归母净利润11.17亿元,同比上升1.38%。按单季度数据看,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28.02亿元,同比下降4.73%,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4.0亿元,同比下降1.98%。本报告期中控技术应收账款上升,应收账款同比增幅达32.56%。

该数据低于大多数分析师的预期,此前分析师普遍预期2024年净利润为盈利12.32亿元左右。

本次财报公布的各项数据指标表现尚佳。其中,毛利率33.86%,同比增2.03%,净利率12.59%,同比减3.36%,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10.68亿元,三费占营收比11.69%,同比减2.59%,每股净资产13.04元,同比增4.83%,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55元,同比增126.5%,每股收益1.42元,同比减1.39%

财务报表中对有大幅变动的财务项目的原因说明如下:

财务费用变动幅度为32.79%,原因:本期汇兑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幅度为126.69%,原因:公司销售合同及采购合同条款优化。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幅度为-410.84%,原因:报告期内购买理财产品、对外股权投资增加。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幅度为-118.62%,原因:上年同期公司发行GDR收到募集资金。货币资金变动幅度为-36.72%,原因:公司对外股权投资、支付年终奖、派发分红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幅度为44.3%,原因:购买理财产品增加。应收款项变动幅度为32.56%,原因:报告期内销售增长。应收款项融资变动幅度为93.09%,原因:本期收到票据增加。其他流动资产变动幅度为-47.71%,原因:理财产品赎回。长期股权投资变动幅度为56.74%,原因:公司本期新增对外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变动幅度为46.5%,原因:公司本期新增对外股权投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的变动原因:公司本期新增对外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变动幅度为123.23%,原因:公司本期“富阳产业园-二期扩建工程”转固。在建工程变动幅度为-95.44%,原因:公司本期“富阳产业园-二期扩建工程”转固。使用权资产变动幅度为-31.72%,原因:本期处置子公司。长期待摊费用变动幅度为127.92%,原因:本期装修费增加。其他非流动资产变动幅度为-36.13%,原因:预付工程设备款增加。短期借款变动幅度为50.37%,原因:本期取得短期银行借款。合同负债变动幅度为-40.34%,原因:客户预付款订单完成,确认为销售收入使预收货款减少。应交税费变动幅度为41.5%,原因:本期应交增值税增加。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变动幅度为2206.29%,原因:长期借款重分类。长期借款变动幅度为-100.0%,原因:长期借款重分类。递延收益变动幅度为65.3%,原因:收到政府补助增加。库存股变动幅度为124.34%,原因:股票回购。

证券之星价投圈财报分析工具显示:

业务评价:公司去年的ROIC为9.41%,资本回报率一般。去年的净利率为12.59%,算上全部成本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高。偿债能力:公司现金资产非常健康。融资分红:公司上市5年以来,累计融资总额17.55亿元,累计分红总额12.66亿元,分红融资比为0.72。商业模式:公司业绩主要依靠研发驱动。需要仔细研究这类驱动力背后的实际情况。

财报体检工具显示:

建议关注公司现金流状况(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流动负债仅为7.97%)建议关注公司应收账款状况(应收账款/利润已达294.97%)

分析师工具显示: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业绩在13.71亿元,每股收益均值在1.73元。

持有中控技术最多的基金为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目前规模为589.02亿元,最新净值1.0479(4月1日),较上一交易日上涨0.16%,近一年上涨32.06%。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林伟斌 成曦。

最近有知名机构关注了公司以下问题:
问:答环节:
答:问环节
1、中控技术大力转型工业 I公司的原因是什么?
工业 I技术是驱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引擎。在智能制造演进至无人化、自主化高阶形态的进程中,工业 I通过构建“感知-认知-决策”的智能闭环,为流程工业实现本质安全、卓越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性解决方案。相较于消费领域I,工业 I 具备天然适配性——其技术价值直接映射于生产能效提升、碳排放强度降低等可量化指标,可实现指数级效能跃升。
中控技术在 2024 年正式启动了“LL in I”战略,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工业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完成从传统自动化供应商向工业 I生态构建者的战略转型,推动工业 I的革新。工业 I的范式创新依赖于多维数据要素的深度融合既涵盖设备机理模型、工艺知识库等结构化数据,更需要整合产线实时时序数据、专家经验图谱等工业场景特有的高价值数据资产。中控技术凭借三十余年行业深耕,在国内流程工业自动化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服务超过 35,000家工业客户,积累最深厚的行业 Know-How经验。这种先发优势使公司具备将工业机理与I技术耦合创新的独特能力,为全球流程工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中国范式。
2、目前公司在工业 I大模型方面有什么进展吗?
在工业智能化的浪潮中,中控技术始终致力于用 I推动流程工业可持续发展。2024年 6月,公司在新加坡面向全球发布了流程工业时序大模型 TPT(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同时与国内氯碱、石化、热电、煤化工等数十家企业合作在百余套装置上取得了突破性应用。2025年在全球流程工业迈入智能化深水区的当下,中控技术将 TPT与 DeepSeek进行深度融合,推出流程工业首个“时序智能+认知智能”双引擎架构的面向流程工业生产过程场景的TPT大模型升级版,前者专注实时数据流分析,每秒处理数万传感器信号;后者则化身“数字老师傅”,将行业经验转化为可执行的智能策略。强强联合下,用“最强大脑”指挥工厂的生产运行,推动流程工业进入“数据驱动决策、智能重构价值”的新发展阶段。
随着双引擎架构未来在石化、制药等领域快速落地,中控技术将在工业 I领域持续发力,协同中国流程企业共同沉淀工业知识资产,构建流程行业 I智能升级发展的正循环。
3、公司把机器人业务作为新增长曲线,目前这方面业务进展如何?后续有哪些规划与考虑?
机器人业务是公司近几年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2024年,中控技术作为第一大股东投资入股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人形机器人领域专家及高端人才,共同培育全行业场景下人形机器人方向的新业务、新技术,并在去年先后发布了首款全域自研人形机器人整机“领航者 1号”和“领航者 2 号 NVII”。目前,领航者 2号 NVII及即将发布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已完成 DeepSeek-R1测试,其深度推理和复杂逻辑分析能力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未来,第三代人形机器人还将进一步接入 DeepSeek 的多模态模型 Janus Pro,助力机器人实现自然的环境感知和人机交互,本年度将在某大型石化企业实验室的高风险作业场景中实现 I驱动的具身智能仿生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除人形机器人外,公司在 2024年度亦发布了流程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Plantbot”,通过整合“I+机器人”技术,赋予机器人出色的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使其在巡检与操作、供应链物流、装备协作及 I 视觉等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及场景中广泛应用,同时突破了沙特阿美、日本三菱、泰国 PTTGC、马来西亚恒源、巴西 SENI等国际高端客户,且目前正在与沙特阿美共同推进“空地一体”机器人(无人机+机器狗)联合协同巡检联合开发项目。
4、公司所推出的 PlantMembership会员订阅制商业模式有何战略意义?
为应对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快速迭代的双重挑战,公司战略性推出 PlantMembership 会员订阅制商业模式,旨在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深度强化客户关系,推动企业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同时构建公司自身可持续增长的收入结构。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买断制软件采购中一次性投入高、更新滞后及服务灵活性不足等痛点,通过年度订阅形式降低客户初始投资门槛,提供持续的技术升级和灵活的服务支持,助力客户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技术领先和运营敏捷。
同时,这一模式不仅强化了客户粘性,还通过稳定的年费收入为公司带来可预测的现金流,提升公司长期盈利能力,客户在订阅期内享受多款软件使用权、免费版本升级及专属技术支持等权益,显著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和技术获取能力。此外,会员订阅制简化了客户采购流程,降低了管理复杂度,使企业能够更灵活地适应政策、技术和业务需求的变化。这不仅为客户创造持续价值,也为公司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开辟了全新的增长路径。
5、DeepSeek 等国产 I 大模型的崛起,给工业软件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DeepSeek的崛起无疑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智能化升级加速、软件研发模式革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三个方面。具体到工业软件而言,公司认为 DeepSeek的深远影响在于,在不久的将来,传统的工业软件将被由多智能体组成的智能体集群所主导,工业软件行业将出现三个重构第一,重构工业软件研发模式。传统面向规则的研发模式转变为 I 原生开发过程,基于 DeepSeek强大的推理、代码生成等能力,将更高效更低成本地构建工业软件;第二,重构业务体验。传统面向过程的系统转变为面向目标的系统,基于 DeepSeek重构后的工业软件,将从人操作软件变为人机协同的多智能体协同,将传统工业软件变成 MS(Multi-gent System)多智能体系统;第三,重构决策控制。传统规则式的数据呈现转换为按用户意图构建控制逻辑,基于 DeepSeek强大的规划及推理引擎,通过人机协作方式重塑决策过程。
DeepSeek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训练等技术领域跻身全球前列,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多样化的工业场景及庞大的应用规模为人工智能的规模化、普惠化应用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公司早在 2024 年 5 月便将 DeepSeek-V2 版本作为公司另一款面向B领域研发的工业I产品的核心基座大模型,以期为企业研、产、供、销、服、支持保障等各领域推进I场景应用。
后续,公司将进一步深化与 DeepSeek 的合作,以充分发挥DeepSeek在模型、算法、效率,以及中控技术在工业数据、行业Know-how、场景应用等领域的独特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打造流程工业基础大模型产品,开展落地应用并形成行业推广示范,增强中国流程工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接待过程中,公司与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并严格按照《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等规定,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没有出现未公开重大信息泄露等情况,同时要求签署调研《承诺书》。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证券之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