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特展由吴文化博物馆联合云冈研究院、大同市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主办。展览共分为“平城时代”“创造经典”与“成为范式”三个单元,诠释“云冈模式”与“云冈文化”独特的时代魅力。
经典与范式
——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之十
吴文化博物馆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特展由吴文化博物馆联合云冈研究院、大同市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主办。展览共分为“平城时代”“创造经典”与“成为范式”三个单元,诠释“云冈模式”与“云冈文化”独特的时代魅力。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跟随着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脚步,我们仿佛穿越了1500年,来到了大同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这些依山傍势、层叠错落的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北朝艺术的滥觞,史称云冈石窟。
随着近几十年的考古新发现,我们得以发现更多飞天伎乐、菩萨罗汉、千人千面、异彩纷呈的云冈石刻造像,以及云冈对北方中原地区石窟造像的影响,毫无疑问,由云冈石窟创造的“云冈模式”,既是佛教艺术的中国经典,也是流播至今的审美范式。
成为范式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迁洛之后,平城与洛阳之间人员往来频繁,使得平洛道上遗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中小型石窟。这些石窟大都开凿于北朝时期,分布区域集中在晋中和晋东南,河北地区也有分布。在承袭“云冈”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博取众长,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石窟艺术源流之地。
“云冈模式”提供了对我国淮河以北早期石窟进行研究分期的标准尺度。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继之而起的北齐、北周继续对其文化进行继承发展,直至隋唐统一全国,北魏文化参与并开创了中国文明的高峰——大唐。“云冈模式”与“云冈文化”,既是佛教造像的中国经典,也是文化传承的中国典范。
佛立像 东魏
定县出土
定州市博物馆 藏
白石质。为单尊佛立像,头残缺,颈纹两道,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内着僧祇支,胸部束带,带端下垂。该尊佛像身躯健壮,有别于北魏后期的秀骨清相。双勾阴线技法的应用,为东魏首创,又开北齐此种纹饰的先河。改造像体型高大,雕刻考究精美,为东魏造像中的杰作。
石雕坐佛像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
1957年沁县南涅水出土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 藏
一佛二菩萨组合造像石,砂石质。上部造像,下为台座,身后有残半的背屏,佛座后刻有题记。主尊佛像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结踟趺坐于方莲台座上。左胁侍菩萨左手提香囊,右手握莲蕾贴于胸前;右胁侍菩萨左手握莲蕾贴于胸前,右手提净水宝瓶。
已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谢绝未经同意自行拷贝至自己公微号
来源:乐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