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瓦匠夜过坟地,给阴兵炖了一锅肉,因此富贵一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09:01 1

摘要:宋朝仁宗年间,河南府洛阳县有个名叫张全的瓦匠。这张全约莫三十出头,生得膀大腰圆,一脸憨厚相。他手艺极好,砌的墙又直又牢,铺的瓦整齐划一,风雨不透。只是时运不济,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姐妹帮衬,虽终日劳作,却仍过着朝不保夕的苦日子。

宋朝仁宗年间,河南府洛阳县有个名叫张全的瓦匠。这张全约莫三十出头,生得膀大腰圆,一脸憨厚相。他手艺极好,砌的墙又直又牢,铺的瓦整齐划一,风雨不透。只是时运不济,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姐妹帮衬,虽终日劳作,却仍过着朝不保夕的苦日子。

这年深秋,张全在邻村干了半个月活,结算工钱时,主家给了他三两银子。张全揣着这笔“巨款”,心里盘算着:二两还债,剩下一两买米买肉,好好吃上几顿。他辞别主家时已是下午,走到半路,天就擦黑了。

秋风瑟瑟,吹得路旁老树呜呜作响。张全加快脚步,想着赶在天黑前到家。谁知越急越出错,走着走着竟迷了路,拐进了一片荒僻的野地。

“这可如何是好?”张全四下张望,只见荒草萋萋,远处隐隐约约似有些土包,看着像是坟冢。他心里发毛,硬着头皮往前又走了一段,天色彻底黑了下来。

忽然,前方出现一点昏黄的灯光。张全大喜,赶忙朝着灯光走去。近前一看,是间破败的土地庙,庙门半掩,里面透出微弱光亮。

“有人吗?”张全推开庙门,只见庙内蛛网密布,土地爷神像斑驳脱落,供台上积着厚厚灰尘。唯一奇怪的是,供台中央摆着一盏油灯,灯焰如豆,忽明忽暗。

“怪哉,这荒郊野庙,怎会有灯?”张全自言自语道。他四下查看,庙中空无一人,只有墙角堆着些枯枝败叶。

此时,庙外风声更紧,隐约传来阵阵呜咽之声。张全心里害怕,决定就在庙中过夜,明日再寻归路。他将庙门掩好,找了个相对干净的角落坐下,取出随身带的干粮啃了起来。

刚吃两口,忽听庙外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似乎有不少人正朝这边走来。张全一惊,心想这荒郊野岭,深夜怎会有人来?莫非是强人盗匪?

他慌忙吹灭油灯,躲到神像后面,屏息静听。

庙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几个黑影鱼贯而入。只听一人道:“今日就在此歇息,明日再赶路。”

另一人道:“这庙破败如此,连个香火都没有,哪来的灯油?”

先前那人道:“许是过路人留下的。既然有灯,就点上吧,黑灯瞎火的实在不便。”

话音刚落,那油灯竟自己亮了起来。张全在神像后看得分明,并无人去点灯,那灯是自己燃起来的!他吓得浑身发抖,大气不敢出。

借着灯光,张全看清了来人。共是五人,皆身穿破旧铠甲,腰佩长剑,像是行伍之人。只是这些人面色苍白,行动间悄无声息,看着甚是诡异。

五人围坐在一起,一人叹道:“连日赶路,腹中饥饿,若有口热食吃该多好。”

另一人道:“这荒郊野岭,去哪弄热食?将就着啃些干粮罢。”

张全听见他们交谈,心想:这几位军爷深夜赶路,想必有紧急军务。我虽贫穷,却有一身力气,若能帮他们做顿热食,也是积德行善。

想到这里,他壮着胆子从神像后走出来,拱手道:“各位军爷,小人是过路的瓦匠,若军爷不弃,小人可为大家做顿热食。”

那五人见突然冒出个人来,俱是一惊。为首一人打量了张全片刻,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在此?”

张全如实相告,说明自己迷路至此,想在庙中过夜。最后道:“小人听见军爷们想吃热食,小人手艺虽粗陋,炖肉却是一绝。只是...只是眼下无锅无灶,也无食材...”

那为首之人闻言,面色稍霁,道:“你倒是个热心人。锅灶食材不必担心。”说罢朝门外喊道:“拾柴生火,架锅备料!”

话音刚落,庙外响起窸窸窣窣的声音。张全好奇地探头望去,只见庙外空地上不知何时已支起一口大铁锅,锅下柴火熊熊,锅旁堆着些山菇野味,甚至还有一大块新鲜猪肉。

张全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这些军爷准备得真周到。他不敢多问,赶紧上前忙活起来。

张全虽是瓦匠,却做得一手好菜,尤其炖肉更是拿手。他先将猪肉切块,用随身带的盐巴和香料腌制,然后将山菇野味洗净,一同下锅翻炒。待肉色变白,香气溢出,再加水慢炖。

不多时,肉香弥漫开来,那五位军爷都不由自主地围到锅边,眼中露出渴望之色。

为首那人叹道:“好久没闻到这般肉香了。”

张全笑道:“军爷稍候,小火慢炖才入味。”

炖肉期间,张全与五位军爷攀谈起来。得知他们是一支边关守军,奉命调防,连夜赶路。张全觉得奇怪,边关守军调防为何不走官道,却走这荒山野岭?但见对方不愿多言,也就识趣地不再多问。

肉炖好了,张全找来几个破碗,为每人盛上一大碗。五位军爷吃得津津有味,连连称赞。

为首那人道:“想不到你一个瓦匠,竟有这般好手艺。这肉炖得香而不腻,烂而不柴,比京城大厨也不遑多让。”

张全憨笑道:“军爷过奖了。家母在世时常说'食为人天’,做饭需用心,吃饭要感恩。小人不敢忘记母亲教诲。”

酒足饭饱后,五位军爷精神了许多。为首那人看着张全,忽然道:“张瓦匠,你为我们做了这顿美食,我们无以为报。这样吧,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张全忙道:“军爷言重了,一顿饭而已,不必挂齿。”

那人摆摆手,道:“你且听好。由此向西三里,有一处废弃宅院。那宅院主人原是朝中大员,因获罪被抄家,宅院就此荒废。如今那宅院地下,埋着一瓮金银。你明日可去挖掘,取出金银,好生度日。”

张全听得目瞪口呆,半晌才道:“这...这如何使得?那不是他人财物吗?”

那人叹道:“那宅院主人贪赃枉法,这些钱财本就是不义之财。如今他已伏法,钱财埋在地下也是无用。你取出来,好生利用,也算是物尽其用。”

张全还在犹豫,那人又道:“你不必疑虑。记住,宅院东南角有棵老槐树,在树正东五步处下挖三尺,便可见那瓮金银。取得钱财后,你好自为之。”说罢,五人起身告辞。

张全赶忙相送,到得庙外,却见月光如水,四下空无一人,那口大铁锅和灶火也不知所踪,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只有空气中残留的肉香,证明刚才的一切并非梦境。

张全回到庙中,心中忐忑,一夜无眠。翌日天明,他依言向西行去,果然在三里外发现一处废弃宅院。院中荒草齐腰,断壁残垣,唯东南角有棵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

张全找到老槐树,向东量了五步,向下挖掘。约挖三尺深时,铁锹碰到硬物,果然是一个密封的大陶瓮。他费力将陶瓮搬出,打开封口,顿时目瞪口呆——瓮中满满的都是金银元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张全呆立良久,想起母亲生前常说的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他昨夜只是出于好心为那五位军爷做了顿炖肉,不料竟得此厚报。

他将陶瓮重新封好,思忖片刻,决定先将金银藏匿起来,只取少许使用。回到城中,他还清了债务,买了米面肉菜,饱餐一顿。

然而张全并未因此懈怠,仍旧每日出工做活。只是他时来运转,接的活计越来越多,主家也都慷慨大方。不出半年,张全已是小有名气的瓦匠头领,手下有了十多个学徒。

更奇的是,凡经张全手的工程,无不顺利完工,主家皆满意而归。久而久之,竟传出张全有“神助”的说法。

一年后的清明,张全备了香烛纸钱,到父母坟前祭扫。想起这一年来的变化,他心中感慨万千。祭扫完毕,他忽然想起那片土地庙,便绕道前去,想烧炷香感谢那五位军爷。

到得土地庙,只见庙宇修葺一新,香火旺盛。张全诧异,向庙中管事打听,才知原委。

原来数月前,有位将军路过此地,梦见五位老兵托梦,说土地庙灵验,保佑他们吃了一顿热饭。将军觉奇,派人查访,得知这庙曾显灵,便捐资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张全忙问那五位老兵模样,管事描述竟与那夜所见五人一般无二。张全又问可知那五位老兵姓名,管事道:“庙中现存有一牌位,就是将军为那五位老兵立的。”

张全随管事来到偏殿,果然见一牌位,上书“大宋边军五义士之灵位”。细看小字,记载着这五人原是一支边关小队,在一次战役中为掩护主力撤退,全部壮烈牺牲。阵亡之日,正是张全在土地庙遇见他们的那晚之前整整十年。

张全看到这里,恍然大悟:那夜他所遇,非是活人,而是阴兵!他们十年如一日,仍在执行调防命令,魂归故里。

张全不禁泪流满面,在牌位前焚香叩拜。此后,他捐出部分钱财,为土地庙添置香火,并为五义士超度亡灵。

有了这番奇遇,张全更加坚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道理。他待人更加宽厚,做工更加认真,遇到穷苦人家,常少收或免收工钱。遇到同行有难,也慷慨解囊。

又过了两年,张全已是洛阳城中有名的富户。他组建了自己的工匠队伍,承接各类建筑工程。因他做工精细,价格公道,生意越做越大。

这年,官府招标修建县学,张全中标承建。施工期间,他在工地地基下挖出一罐古钱币。旁人劝他私藏,他却毫不犹豫上交官府。此事传开,张全名声更盛,连知县都对他刮目相看。

县学建成后,知县又举荐张全承建府衙修缮工程。张全精心施工,不仅按时完工,还为官府节省了大量开支。知府大喜,亲自题写“匠心独运”匾额相赠。

至此,张全已成洛阳建筑行当的翘楚。但他不忘初心,仍时常亲自上工,与工匠们同吃同住。每年清明,必到土地庙祭拜五义士;每年中元,必设斋超度无主孤魂。

张全四十岁那年,娶了一房妻子。妻子贤惠,持家有方。次年,生下一子,取名张义。张全教子有方,常以自身经历告诫儿子:做人要诚实守信,待人要宽厚仁慈,做事要精益求精。

张义长大后,子承父业,也将张家建筑行经营得红红火火。更难得的是,他继承了父亲的品格,乐善好施,广结善缘。

后来金兵南下,洛阳城危。时任张家家主的张义捐出大量家财助军抗敌,并亲自带领工匠加固城墙,打造守城器械。城破之日,张家全族誓死不降,多数战死殉国。

当地百姓感念张家忠义,偷偷将张全故事口耳相传。说那夜土地庙中,张全为阴兵炖肉,阴兵感其诚心,赐其富贵。而张全得富贵后不忘本心,广行善事,故能福泽子孙,留名后世。

至今洛阳一带,仍有老人会在夜深人静时,讲述那个瓦匠夜过坟地,为阴兵炖肉的故事。故事末尾,总会加上一句告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举头三尺有神明,人间自有公道在。”

而那片土地庙,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香火不绝。每逢清明、中元,总有人见到五位身着戎装的模糊身影,在庙中驻足片刻,似在寻找那碗热腾腾的炖肉,又似在守护着这个关于诚信与感恩的故事。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小豪民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