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 汪永军:用真心守护法斗烟火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09:03 1

摘要:在西畴县法斗乡的山间小道上,常常能看到一个身着警服的身影,他脚步匆匆却眼神坚定,时而驻足与乡亲们唠家常,时而俯身查看道路隐患,时而翻山越岭调解矛盾——他就是法斗派出所社区民警、三级警长汪永军。43岁的他,党龄与警龄交织成长,6次年度考核优秀、1次三等功、6次嘉

在西畴县法斗乡的山间小道上,常常能看到一个身着警服的身影,他脚步匆匆却眼神坚定,时而驻足与乡亲们唠家常,时而俯身查看道路隐患,时而翻山越岭调解矛盾——他就是法斗派出所社区民警、三级警长汪永军。43岁的他,党龄与警龄交织成长,6次年度考核优秀、1次三等功、6次嘉奖,再到2022年“办案能手”、2024年“优秀社区民警”,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他用脚步丈量辖区、用真心服务群众的生动注脚。

“哪里需要就扎根哪里”,这是汪永军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从警二十余年的真实写照。在穿上警服前,他曾有过2年乡村教师生涯,三尺讲台前播撒知识的经历,让他早早练就了倾听群众心声、耐心沟通交流的本领;后来,怀着对 “守护平安” 的向往,他毅然转型穿上警服,将这份耐心与责任转移到了更广阔的民生战场。2005年至2020年,他先后在西畴县鸡街乡、莲花塘乡及法斗乡森林公安岗位任职,主办涉林案件四百余起,在莽莽林区里当起生态守护的 “拓荒者”,用严谨细致的作风和日复一日地坚守,护住了法斗乡的绿水青山;2020年,因基层治理需要,他转型为社区民警,五年间累计调解群众矛盾纠纷二百余起,从打击犯罪的 “办案先锋”,平稳切换为辖区治理的 “定海神针”,用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精神,把派出所的 “服务窗口” 搬到了群众家门口的田埂上、院坝里。

“你与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扎根基层多年,汪永军早已摸透了这句为民 “真理”。仅近两年,他调解的80余起矛盾纠纷里,就藏着无数桩暖心故事,也让乡亲们对他的称呼,从最初生疏的 “汪警官”,慢慢变成了亲切的 “老汪”“小军”。如今走在法斗乡的村落里,无论是田埂上弯腰插秧的农户,还是村口大榕树下乘凉的老人,只要远远看到他的身影,都会主动挥手招呼,拉着他说两句庄稼的长势、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份无需言说的信任,是他用一次次深夜上门调解、一遍遍田间地头走访、一回回急事难事帮忙,慢慢 “焐热” 的民心。

董有村民委猴子洞村的一对叔侄,就曾因山林地界划分问题闹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差点动起手来,亲戚关系降到了冰点。汪永军接到村民求助电话后,放下手中刚热好的午饭,揣上笔记本就往村里赶。到了现场,他没有急于下结论、断是非,而是先当起 “倾听者”,搬来两条板凳让叔侄俩坐下,任由两人把心里的 “苦水”“怨气” 都倒出来;等两人情绪稍缓,他又单独走访周边老人、查看土地台账,一点点摸清矛盾的来龙去脉。随后,他用自己总结的 “换位思考法”,分别拉着叔侄俩聊家常,引导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侄子年轻要盖房,需要地界清楚;叔叔种了一辈子树,也怕辛苦管护的林子受损失,大家都是为了日子好,没必要伤了亲情。” 慢慢地,两人的对抗情绪逐渐软化;紧接着,汪永军又顶着烈日,带着叔侄俩一起爬上山坡,踩着泥土一点点丈量、商量地界划分细节,最终让僵持了半个月的叔侄俩握手言和,还当场约定 “以后互相帮衬”。事后,汪永军也没把这事 “翻篇”,每次下村路过猴子洞村,都会特意绕到叔侄俩家问问情况,确保矛盾不再反复,真正做到了 “案结事了人和”。

正是从这类接地气的调解经历中,汪永军慢慢总结出了一套调解矛盾的五步“老黄牛心法”:第一步先让情绪激动的双方 “降温”,递杯热茶、拉段家常,稳住现场局面;第二步再通过走访、查资料,找准矛盾的 “病根”,从人心诉求入手破题;第三步用老百姓听得懂的 “土话” 讲法理、说情理,既守住法律底线不松动,又用人情味润滑关系;第四步及时签订书面调解协议,把口头约定落到纸上,巩固调解成果;第五步还要定期 “回头看”,跟踪矛盾解决后的情况,防止问题 “反弹”。这套接地气、见效快的 “心法”,如今成了他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的 “金钥匙”,也被法斗派出所的年轻民警们当成了 “调解教材”。

“老汪就是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的人,多年来,他一直秉持‘群众事无小事’的理念,把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当成头等大事来办,是我们广大基层公安干警的榜样。”提起汪永军,西畴县公安局党委委员、政工室主任刘孝怀的评价格外恳切,“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就是这份扎根一线的坚守,最让人敬佩。”

除了调解矛盾,在群众遇到急难险事时,汪永军也总在第一时间 “挺身而出”。去年夏天,法斗村委会东风村一户村民家中,突然闯入一条近1米长的菜花蛇,蛇盘踞在堂屋角落,村民一家吓得不敢进门,急忙拨通了报警电话。汪永军接到指令后,迅速带上防滑手套、编织袋和捕蛇棍,骑着警用电动车火速赶到现场。“大家都往后退点,别惊到它,蛇一般不主动攻击人!” 他一边轻声安抚慌乱的村民,一边慢慢靠近堂屋,凭借在森林公安岗位积累的捕蛇经验,很快锁定了蛇的位置。瞅准蛇头转向的间隙,他迅速伸手扣住蛇的七寸,动作干脆利落,随后顺势将蛇装进编织袋,驱车将其带到远离村落的山林里放生。“对我们来说,抓蛇可能是件习以为常的小事,但对百姓来说,家里进了蛇就是天大的急事。”事后回忆起这事,汪永军笑着说,那次出警,他抓起的不只是一条蛇,更是乡亲们心里的 “定心丸”。

鲜少有人知道,这位总是冲在一线、看起来格外硬朗的民警,还是一位默默奉献的“献血达人”。2024年,他凭借多年来的无偿献血善举,荣获文山州 “无偿献血促进奖先进工作者”称号;截至2024年12月,他的累计献血量已达5400毫升,相当于1个成年人全身血液总量的1.3倍。每当工作间隙有采血车开进法斗乡,他总会抽时间走进车厢,熟练地填写献血登记表、测血压、采样化验,整套流程一气呵成。当针头轻轻扎入手臂,温热的血液缓缓流入采血袋时,他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献完血后,休息片刻、喝杯糖水,他又会立刻穿上警服,匆匆赶回岗位投入工作——手臂上暂时留下的止血带压痕,在他看来,仿佛是一枚特殊的 “勋章”,见证着他 “用己之力帮人” 的赤子之心。

从森林公安到社区民警,在法斗乡的13年里,汪永军的脚步跑遍了辖区12个村民委、87个村民小组的每一个村落,也走进了上千户群众的家门。他从最初的 “外来陌生人”,变成了乡亲们遇事就想找的 “自家人”;从辖区里的 “工作客人”,变成了把法斗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 “装进生命里” 的主人。“辖区治安工作没啥惊天动地的,说到底就是为百姓解决柴米油盐的小事、家长里短的操心事、急难愁盼的烦心事,让大家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开开心心奔小康,这就是我眼里的头等大事。” 汪永军的话,没有华丽辞藻,却满是为民情怀。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一名基层派出所的民警,汪永军对此感慨万千。他常说,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尊严,如今的幸福生活和安宁环境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扎根乡镇的派出所民警,站在先辈们用热血守护的土地上,我将继承铁血忠魂,把抗战精神融入街头巷尾的日常守护——家长里短必尽心,急难险重冲在前,每一起警情处置、每一次治安巡逻、每一回矛盾调解,都是我们对和平的守护。做百姓身边的‘平安哨兵’ 厚植鱼水情深,当乡村振兴的‘守护基石’筑牢治安防线,让抗战热土焕发新时代光彩,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将用铁肩担起万家灯火,用脚步丈量社区平安稳定!”

如今,在法斗乡的晨光里、暮色中,汪永军的身影依然穿梭在山间地头的小径上、街头巷尾的烟火中。他用脚步丈量着沉甸甸的责任,用真心传递着暖融融的温度,用日复一日地坚守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就像一颗深深扎根在基层土壤里的 “老黄牛”,他不求轰轰烈烈,只愿默默守护着法斗乡的袅袅炊烟,守护着乡亲们稳稳地平安与满满的幸福。

来源:文山警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