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逆流”选择,不仅让网友直呼“这才是真正的科技报国”,更折射出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顶尖华人科学家正加速回流,中国“归国科学家天团”持续扩容。
2025年3月,一则消息引爆科技圈:苹果首席工程师孔龙放弃硅谷高薪,全职回国加盟复旦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他主导研发的射频芯片曾应用于iPhone、Apple Watch等全球数亿台设备,如今却选择将技术经验带回祖国。
这一“逆流”选择,不仅让网友直呼“这才是真正的科技报国”,更折射出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顶尖华人科学家正加速回流,中国“归国科学家天团”持续扩容。
为何这些国际顶尖人才纷纷选择回国?他们的归来又将如何改变中国科技的未来?
孔龙这个名字,在集成电路领域堪称“金字招牌”。这位80后科学家的人生轨迹,堪称一部“学霸逆袭史”:2007-2011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专业,本科期间便展现出超凡天赋;2011-2016年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电子工程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1篇集成电路领域顶级期刊论文;2017年加入苹果公司,短短7年便从高级工程师晋升至“首席工程师”,主导研发苹果U1、U2、H2三款射频SoC芯片,这些芯片被广泛应用于iPhone、AirPods、Apple Watch等旗舰产品,年出货量超2亿颗。
技术狂人实锤!
孔龙获奖荣誉包括IEEE高级会员、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美国博通UCLA Fellow、美国ADI杰出学生设计师奖、美国高通创新奖学金。
孔龙在苹果期间不仅手握11项美国专利,还带领团队攻克了射频芯片小型化、低功耗等世界级难题。
有业内人士透露,他主导的H2芯片甚至让苹果手表的定位精度从“米级”跃升至“厘米级”,成为行业标杆。
2025年,他选择回国。
在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官网上,孔龙的研究方向清晰标注: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数模混合计算芯片、高速数据接口芯片——这正是中国“卡脖子”技术攻坚的核心领域。
为何放弃硅谷的高薪与光环? 孔龙在采访中坦言:“中国芯片产业需要从‘跟跑’转向‘领跑’,而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希望将苹果的工程经验与学术研究结合,打造属于中国的‘硬核科技’。”
为何选择复旦?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是中国微电子研究的“摇篮”,前身是1958年谢希德教授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2019年率先试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孔龙的加盟,进一步强化了该校在芯片设计、半导体工艺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孔龙的回归并非孤例。2025年以来,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已迎来多位世界级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方向直指国家战略需求:
1. 贠国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剑桥大学皇家学会牛顿学者,专注液态金属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顶刊;
- 其开发的自感知调控材料,可应用于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机器人,未来或颠覆健康监测行业。
2. 刘畅(北京大学)
- 普林斯顿核聚变实验室核心成员,主攻**等离子体物理与可控核聚变;
- 其团队开发的托卡马克装置模拟系统,为“人造太阳”商业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有望破解能源危机。
3. 林华新(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
- 国际算子代数界领袖,美国数学会首届会士;
- 他创立的“零迹秩单核C代数分类理论”,被评价为“21世纪数学物理领域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或将推动量子计算、密码学跨越式发展。
这场归国潮的背后,是美国自酿的人才危机。自2018年启动"中国行动计划"以来,超3000名华裔科学家遭调查,陶丰教授被诬告案、陈刚院士离职事件频发。2024年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72%的华裔科研人员感到学术不安全,63%考虑离美。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那句"欢迎印度学生学理工,限制中国学生",更成了人才流失的导火索。
更惊人的是,超75%在美科研人员正考虑离开美国!根据《自然》杂志2025年3月调查,特朗普政府签证收紧、经费削减、政治干预让学者们倍感压力,华人科学家面临“玻璃天花板”,归属感缺失。
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国提供的“科研自由”与“战略机遇”成为关键吸引力。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超4万亿元,占GDP比重2.6%;高校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如EAST核聚变装置)国际领先;“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提供资金、住房等保障。
"我们不是离开美国,是回到更需要我们的地方。"国际算子代数领袖林华新的话道出心声。中国科研经费十年增长300%,研发投入强度达2.55%,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连续三年居首。当美国收紧签证时,中国推出"顶尖科学家直通车"计划,让颜宁这样的顶级学者回国就能组建独立实验室。
正如《自然》杂志所言:“中国正从人才流失国转变为人才环流国。”
当个人抱负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这场“归国潮”终将激荡出属于中国科技的黄金时代。
来源:特别读物